回覆列表
  • 1 # 有得觀史

    我的排名是:老子、孔子、孟子、管子。

    老子的影響是廣泛的、世界的;

    孔子的影響是中國的、東亞的;

    孟子的影響是歷史的、現代的;

    管子的影響是歷史的、領域的。

  • 2 # 玄谷真人

    老子、孔子、墨子,這是春秋三聖,他們都創立了一家有天道有修身有政治有具體學問的學說,就是道家、儒家、墨家。層次都很高,各自獨立成體系,各有側重,合之又共為中華大道流佈!然後才能論陰陽家、法家、縱橫家、兵家、農家人物。

    按各家排名:

    老子、莊子、文子、列子

    孔子、孟子、荀子

    墨子

    鄒衍

    管子、商鞅、韓非子

    鬼谷子

    孫子、吳子

    雖然孫子早、鬼谷子名氣大,但縱橫、兵學為術用,必須在下游。道家、儒家、墨家為有道層次的學說,在上游。道儒墨按時間先後,而道儒層次也較墨家高一些。至於道儒兩家,老子道德經與孔子作易傳、論語難言高低,如陰陽兩儀。

  • 3 # 懷疑探索者

    提問者說:春秋戰國百家爭鳴,這一歷史時期中國的文化歷史政治經濟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也出現了很多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戰略家,那麼他們在你心中的地位怎麼樣呢?

    下面,我來談談我對老子、孔子、管子、孟子的看法。

    如果要排名,孔子肯定排第一位。為什麼孔子一定要拍孟子前面?這不是論資排輩的惡俗,而是孔子在世界上的地位比孟子更重要。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個迂腐的政治家。孔子有一個特別的概念,叫“君子”。我個人認為“君子”的內涵,或者“文明程度”要超過英華人的“紳士”。英華人的紳士講究禮貌,華人的“君子”除了禮貌,還有理性看待問題的內容,更有為了追求真理和道德,敢於“殺身成仁”的高尚情操。孔子提倡積極入世,經緯濟世。孔子還說“子不語怪力亂神”。雖然我們不能就此說孔子一定是無神論者,但他這一思想顯然比商周的傳統的天命管有所進步。在孔子看來,天不過是自然規律的執行,否定了鬼神對生活的干預。中國後來沒有爆發宗教戰爭,也是因為孔子締造的儒家思想對神靈的敬而遠之。

    孟子,我每次想到他,就有種心酸的感覺。孟子太可愛了。孟子一輩子的理想就是說服統治者推行他倡導的仁政,仁義。在這條路上,孟子遇見了很多坎坷。雖然齊王很尊敬孟子,但是孟子的一套“以仁為本”的思想根本不符合當時的需要。孟子一輩子想改變一個君王,最後無一君王採納他的思想。但孟子的思想是不朽的,從某種意義上,比孔子更深刻。看看孟子說過的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民貴君輕”,“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我覺得孟子就是劉慈欣在小說《朝聞道》中為真理獻身的科學家,又像是一輩子辛勞最終壯志未酬的孫中山。我將孟子排在第二位。

    管子,就是管仲了,治國理政的能手。諸葛亮曾經自比管仲,說明管仲在諸葛亮心中的地位。我個人覺得,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高於管仲,而管仲治國的才能高於諸葛亮。不過,管仲沒有什麼影響太大的思想體系,他的作用就是協助國君制霸。管仲為了國君的稅收,發展了風俗行業,說明他是一個實用主義者。我將管子排在第三位。如果要比照一個人,我認為管仲的才能就相當於袁世凱,不過沒有他那麼大的野心罷了,而且管仲是厭惡小人的。

    老子,他是一個個人主義的道德家,其思想體系對社會發展沒有什麼大的用處,無非增加個人的道德修養體驗。老子的《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其實沒有什麼用處,除了宣揚一些樸素的哲學思想,並沒有什麼大的益處。《道德經》研究的再透徹,也沒有從裡面推匯出元素週期表來。對治國者來說,老子的思想就是心靈雞湯,誰按照著做,那是死路一條。所以,暫且把老子排在最後一位吧。

  • 4 # x研究所

    孔子第一: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 孔子全身畫像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經濟思想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孔子所謂"義",是一種社會道德規範,"利"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義"、"利"兩者的關係上,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他說:"見利思義".①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他認為"義然後取",即只有符合"義",然後才能獲取.孔子甚至在《論語·子罕》中主張"罕言利",即要少說"利",但並非不要"利".《左傳·成公二年》記載,幹不符合道義的事而獲得富貴,就如同浮雲一樣,②不屑於用不義的手段取得富貴.孔子還認為,對待"義"與"利"的態度,可以區別"君子"與"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義"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養的"小人",則只知道" 影視作品中的孔子利"而不知道"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有人認為孔子既然重"義",則勢必輕視體力勞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論語》中記載他對想學農的弟子樊遲十分不滿,罵他是"小人".這是因為孔子認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擔的是更大的責任.他要讓他的學生成為價值的承擔者而不是一個農民. 由於孔子保守的政治態度,因此對待經濟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從法律上承認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時代的重大經濟改革;但是據《左傳》說,孔子修《春秋》時記載"初稅畝",目的是批評其"非禮也".而民眾不富足,國君沒有富足的.在《論語·堯曰》中還記載,孔子主張"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對民眾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張賦稅要輕一些,徭役的攤派不要耽誤農時.《論語·述而》記載,孔子還對當時的為政者進行說教,要求為政者不要過於奢侈,要注意節儉.他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同時,還主張"節用而愛人".這裡麵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運用於經濟領域. 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範,“仁”為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透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係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 美學思想 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並且孔子認為,一個完人,應該在詩、禮、樂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學思想對後世的文藝理論影響巨大.

    收起內容

    2017-01-17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棚油桃開花期能澆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