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以史為鑑

    春秋戰國五大刺客應該是:

    專諸(?—前515年),要離(吳王闔閭時期),豫讓(?--前453年),聶政(?—前397年) ,荊軻(?--前227)

    荊軻刺秦王,要離刺慶忌,聶政刺俠累,專諸刺王僚,豫讓刺趙襄子

    這是按照時間來排序,五人中具體何人為首,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不一定非得以某人為首。

    一般來說,按照名氣以荊軻為首

    荊軻在刺秦王之前就造足了勢,燕太子丹禮賢下士、樊於期為之自殺、高漸離擊築送行、秦舞陽臨陣退縮、圖窮而匕現……整個刺殺從準備到送行到實施,每個環節都調動千百年來讀者的情緒,加上刺殺物件乃是中華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以名氣來排序,荊軻決定居於首位。

    如果按照刺客的專業程度來排序,聶政當屬第一

    荊軻、豫讓事蹟感人但刺殺失敗,肯定不能排在前面;要離臥底在慶忌多年突然刺殺成功;專諸刺殺王僚是算計精明,成就魚腸劍的美名;

    只有聶政,一人一劍,於甲兵環繞之中,殺入南韓國相俠累府宅之中,在侍衛們反應過來之前以白虹貫日之勢刺殺俠累,而且在眾多侍衛的圍攻下還搏殺數十人,論武力值是何等驚人,絕對在其他刺客之上!

    而且聶政看實在殺不出去,為了保護客戶,用劍毀容破腹,甚至在死前挖出自己雙眼!

    “倒轉劍柄,以劍尖劃破面頰,剜出雙眼,破腹而死。”

    要不是聶政姐姐知道了,扶屍大哭,“聶政之所以蒙受屈辱隱跡於市販之中,是因老母在堂,我尚未嫁。嚴仲子認識吾弟聶政於屠販之中,屈身結交,此深厚知遇之恩怎可不報!士為知己者死,聶政不過是因為我才毀壞自己的軀體,以免被人辨認出來牽連與我。但我又怎能害怕被牽連而任聶政的英名埋沒!”話說完,長呼三聲 “天!”然後自殺於聶政的屍體旁。晉、楚、齊、衛聞之曰:“非獨政之能,乃其姊者,亦列女也。”

    魏晉時期著名的竹林七賢之一嵇康所創作的《廣陵散》據說講的就是聶政的故事;而現代著名文人郭沫若在抗戰時期就根據聶政姐弟的這一故事改編成了《棠棣之花》廣為傳播。

    武力值、專業度、敬業度,聶政都做到了。以此排名,聶政當屬第一。

  • 2 # 乾坤正法

    刺客自從墨家一分為三後就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了,取而代之的是後世金庸古龍小說中突出的一個字——俠。也就是說後世討論的是俠文化,而非刺客。比較有名的是西漢大俠郭解。還有一些神仙中人其實本質上也可以看做是俠,比方說唐代的純陽祖師呂洞賓,所以不要崇拜什麼刺客了,崇拜他們行俠仗義的劍,行走江湖隨身攜帶的一壺酒裡ok了!

  • 3 # wang羅天下

    春秋戰國五大刺客應該是:專諸、要離、豫讓、聶政、荊軻。

    荊軻刺秦王,要離刺慶忌,聶政刺俠累,專諸刺王僚,豫讓刺趙襄子。

    按照名人效應選擇,被刺殺的人地位越高,刺客越出名。

    所以作為刺殺千古一帝的荊軻自然而然的要排行第一,更何況有個“刺客列傳”還把他宣揚的那麼神勇!

  • 4 # 秉筆春秋呂書生

    最大程度是武藝,其次是悲壯

    五大刺客:曹沫、專諸、聶政、荊軻、豫讓

    曹沫感覺不像刺客,更像用了刺客手段的政客

    專諸是自己創造了機會,刺殺成功,但是沒能體現出他的武藝

    豫讓是潛伏得好,能忍常人忍不了的事,但是沒行刺成功,就砍了砍衣服…

    再看荊軻和聶政,荊軻面對的是武藝一般的秦王,以及一堆手無寸鐵的人,荊軻又在秦王跟前,這還沒刺殺成功。

    不像聶政面對的是韓隗的巍然高坐,當下許多武士,都拿著兵器護衛,韓隗更身披重甲,但聶政還是如入無人之境的刺死了韓隗,還是為許多衛士才從容自殺,為了不連累親人還要自毀容貌,損毀軀體,結果他姐姐還是認出來了,哭死在聶政身旁。

  • 5 # 有止有動

    “專諸之刺僚也,慧星襲月,要離之刺慶忌也,蒼鷹擊於壂上,聶政之刺韓傀,白虹貫日“。這是《戰國策》裡對三位刺客的描述,史學家在對這些慷慨赴死的義士的記述中不禁筆走偏鋒,直抒胸臆,看來對史家之說也須剖絲剝繭,尋根究的了。

    春秋戰國各諸候國相互攻伐,政客勾心鬥角,這個時代強者為尊,無義可言,刺客是這些勢力的犧牲品。像專諸就是公子光的工具、吳子胥報私仇的棋子,專諸之母實是被假仁義逼死的,甚至死於陰謀亦未可知;要離刺慶忌也不過是吳子胥和登上寶座的公子光共謀共導的另一出大戲罷了;荊軻刺秦是燕國的垂死掙扎,“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反”不過是燕國貴族培養的食客集團的哀嘆,是後世儒家子弟對秦仇恨的反映,荊軻之死輕如鴻毛。要說豫讓和聶政還有幾分悲壯,二人忠義之比在伯仲之間。聶政刺韓傀報楊遂在後,孝母至終在前,其勇披靡朝堂,毀容而死以保其姐之安,其生得光明死得磊落,他不是專業的刺客,專為報恩,沒有逼廹,他的死充滿人情味;豫讓是智伯的家臣,智伯被趙襄子滅後,他發誓要刺趙襄子,趙襄子是個假仁假義的人,第一次賣了個人情放了他,豫讓不改其志,毀壞自己的容貌,吐炭火改變聲音,自殘就罷了,還要立於妻兒之前一辯,在豫讓的眼裡妻兒父母如草介,豫讓最後象徵性地斬了趙襄子的衣服,意淫斬了趙氏,最後自殺而亡,據說衣服忽然流出血來。智伯並非什麼賢德之君,豫讓之死無義可言,比於聶政相差太遠了。

    鴻門宴是范增策劃的一場針對刺殺劉邦的行動,可惜項羽的季父被張良收買了,項莊舞劍,意指沛公也就落空了;曹操刺董卓,見行刺不成,靈機一動,跪而獻劍,董卓反應過來時已逃之夭夭。相比較來說漢之刺客比較理性,儲存自己在先,消滅敵人在後。

  • 6 # 漢周讀書

    聶政。

    他是戰國時期的人。

    因為殺了人,帶著母親和姐姐逃到了齊國。

    以屠宰為業,勉強度日。

    若無意外,應該會平淡地了此一生。

    南韓大夫嚴仲子與國相俠累有仇,兩人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嚴仲子害怕被殺,於是出逃,四處尋找可以為自己刺殺俠累的人。

    邵氏電影 大刺客 中的聶政

    終於,他在齊國聽說有一個叫聶政的屠夫,勇武過人,便主動上門為聶政的母親祝壽。

    席間,嚴仲子又奉上黃金百鎰,聶政拒絕了嚴仲子的好意,也看出了他有事相求,嚴仲子便和盤托出。

    但是聶政沒有幫嚴仲子的忙,他的理由是母親尚在,不可以再做這樣兇險的事。事情雖然沒有談成,嚴仲子還是想把禮金留下,當然,聶政依舊是拒絕了。

    過了很多年,聶政的母親去世了,於是他決定去幫嚴仲子。

    太史公記載聶政的想法是:嚴仲子身居高位,卻願意屈尊來結交我這樣的市井之徒,還認定我是個有能力,信得過的人,願意用百金為我的母親祝壽,說明他雖不曾認識我,但卻真正地瞭解我。

    見面之後,聶政說明來意,嚴仲子告訴他,仇人就是韓相俠累,還問他需要多少幫手。聶政卻說,人多容易暴露,一旦暴露,南韓上上下下都會恨嚴仲子,得不償失。

    於是,精彩的部分來了。

    聶政孤身一人來到南韓,而韓相俠累坐在堂上,身邊站滿了護衛。

    史書記載了四個字:聶政直入。

    結果是俠累當場斃命,聶政手刃數十人。

    到這一步已經很了不起了,但真正讓這個人成為英雄的是下面這個舉動。

    聶政用劍劃爛了自己的臉,挖出了雙眼,剖開了肚皮。

    聶政死了。

    我想那些還活著的侍衛一定都嚇傻了。

    這個人前一秒如天神下凡一般衝進屋內,殺死了俠累,下一秒又用如此殘忍的方式自殺了。

    他是想好的,他不想讓任何人知道自己的背景,他不想給嚴仲子惹來仇恨,更不想連累遠在齊國,已嫁作人婦的姐姐。

    故事還沒完。

    國相死了,南韓舉國震驚,懸賞千金,要知道聶政的身份。

    聶政被暴屍街頭,但卻沒有任何人認得出這具面目全非的屍體。

    遠在齊國的聶政的姐姐聶嫈聽說了這個訊息,認為這具屍體可能是自己的弟弟。

    於是她放棄一切,來到南韓,見到了弟弟的屍體。

    周圍的人問她,這個人是整個南韓的仇人,你怎麼還敢來認屍?

    聶嫈卻大喊,這是聶政,這是我的弟弟聶政!

    他劃爛自己的臉,是怕連累我,我又怎麼能怕死,不站出來讓他的名聲流傳下去?

    聶嫈成功了,聶政這個名字跨越了兩千多年,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但是聶嫈也因為悲痛過度,死在了聶政的身旁。

    聶政劃爛自己的臉,聶嫈大喊著弟弟的名字,姐弟倆何其相像,都是為了對方,都沒打算回去,戰國姐弟,應該獨一無二了。

    難以想象,那位在齊國逝去的老母親,得是一位多麼偉大的女性,才能培養出這樣的一雙兒女。

    易中天先生說過,春秋戰國就是中華民族的青春期。

    我深以為然。

    以聶政、聶嫈為代表的戰華人,經常做出一些讓我們匪夷所思的舉動。我想,這就是文明發展的初期,那種簡單而強烈的價值觀吧。

    就像是一個少年,血氣方剛,行事莽撞,卻有著自己不移的信念。

    我們今天當然不必做得這麼決絕,但是在科技飛速發展,思想文化卻沒跟上的時候,回顧一下那顆赤子之心,一定不是壞事。

    什麼是赤子之心?

    大概就是簡單的邏輯,卻堅決地貫徹。

    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

    而聶政、聶嫈,大概就是華人小時候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來了只哈士奇,家裡的貓害怕得不行,只待在高處不下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