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火星一號

    (1)通常情況下,恆星的質量較行星相比要大得多。恆星擁有足夠的質量來進行核聚變,並釋放出大量的光和熱;而行星自身不會發光,只能反射光。恆星是恆星系統的中心天體,行星都是圍繞恆星公轉(準確的說是圍繞恆星與行星的質心公轉)。恆星的主要成分為氫和氦,它是一種等離子球體;雖然有些行星也是主要由氫和氦組成(例如木星、土星),但還有些行星主要是由矽酸鹽岩石組成例如地球、火星),它們擁有固態表面,甚至還存在液態水。

    (2)之所以沒有月環食,是因為地球與月球的距離太近了,而且地球比月球大得多。在發生月食時,地球位於太陽和月球的連線之間。此時,月球進入地球的本影或半影,就會出現月食。如果想要出現月環食,那麼月球必須要進入地球本影后方的偽本影之中。地球的偽本影位於距離地球140萬公里之外,而地月的平均距離只有38萬公里,所以不可能會出現月環食。

    (3)流星雨的形成與彗星有關。彗星在經過地球軌道時會留下大量的塵埃顆粒,當地球穿過其中時,地球的引力作用使這些塵埃顆粒墜向地球,與大氣層發生劇烈摩擦並燃燒,從而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流星雨。流星雨的名字以輻射點所處的星座來命名,例如,每年8月13日前後達到極大值的英仙座流星雨,其輻射點位於英仙座方向。

    (4)宇宙太龐大了,可觀測宇宙的跨度高達930億光年,而宇宙的年齡只有138億年,我們只能看到距離地球138億光年之內的宇宙。

    (5)黑洞的前身是恆星。如果恆星的質量超過奧本海默極限(太陽質量的3.2倍),在其生命末期將會爆發成超新星,中心將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坍縮成黑洞。黑洞的引力場非常強大,其周圍的時空被極度扭曲,使得黑洞表面(事件視界)之內的逃逸速度超過光速。因此,任何光線都無法從黑洞中逃脫出來,我們就無法直接觀測到黑洞,這也是黑洞之所以稱之為黑洞的原因。

  • 2 # 寒蕭99

    恆星與行星的本質區別就是質量不同。

    那麼恆星為什麼可以產生聚變反應而行星卻不能呢?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質量。恆星的質量下限是0.08倍太陽質量,這是因為只有質量超過這個極限的天體,在其引力作用下,其核心區域才可以產生足夠的壓力和溫度,從而產生聚變反應。如果質量低於這個臨界點,那麼就無法發生聚變反應,也就不可能成為一顆恆星了。

    小於0.08倍太陽質量的天體粗略來說都可以歸為行星,當然細分的話也可以成為亞恆星。不過,恆星與行星的本質區別就是質量了。

    如果兩顆自臨界點質量附近的天體,合併在一起,質量的增加必然導致內部溫度和壓力的增加,那麼在短時間內,就會形成一顆新的恆星。反之,如果有外界的力量將一顆略高於臨界質量的恆星分開,那麼恆星內部的聚變反應也會停止,溫度會慢慢降下來。

    其實,這有點像我們所說核武器的臨界值,是恆星還是行星,就看質量多大了。

  • 3 # 時空通訊

    恆星與行星完全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天體,簡單的說,恆星大,行星小;恆星距離遠,行星距離近;恆星自身發光發熱,行星自身不發光發熱;恆星是一個系統的主體,行星是恆星的附庸。

    這些都是科學已有的常識認知,但瓜友們即便知道了這些,如何來辨別天上的星星是恆星還是行星呢?

    行星與恆星距離不在一個數量級。

    從恆星和行星名稱的字面意義上來講,就能夠大概知道恆星,含有永恆的意思;而行星則有行走之星的意思。前面說的恆星距離遠,行星距離近,是根據人類肉眼能看到的行星來說的。也就是我們能看到夜空的星星中,行星很近,恆星很遠。

    我們能看到的行星都是太陽系以內的,距離我們都是以天文單位計算。一個天文單位約1.5億千米,我們光憑肉眼能夠看到最遠的行星是土星,平均距離我們只有10個天文單位,約15億千米。

    而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叫半人馬座a星,又叫南門二,如果按照天文單位計算,有271187個天文單位,是到土星距離的271118.7倍,因此恆星際距離尺度採用天文單位數字太大,一般都採用光年。1光年尺度為9.46萬億千米,約63066.7個天文單位。

    這就是行星和恆星的遠近關係。但這種遠近關係憑肉眼是很難看出的,因為肉眼能看到的只是這顆星星亮不亮。行星距離與恆星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雖然行星本身不發光,但僅憑依靠反射太Sunny,肉眼看到的就很亮了,甚至超出所有的恆星亮度。如月亮本身就不發光,但卻是夜空中最亮的天體;還有最亮的星星~金星、木星和火星,這幾顆都是行星。

    距離差距使人難以分辨出恆星還是行星。

    太陽系內更遠的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的,太陽系外面的行星不但肉眼無法看到,就是最好的天文望遠鏡也難以看到。

    迄今人類已經發現太陽系外行星4000多顆,直接被望遠鏡觀測到的也就10來顆,而且只能看到一個畫素般的闇弱光點,其餘所有的行星,都是利用這關效應和引力效應計算得到的。

    因此恆星大、距離遠、自身發光,與行星小、距離近、自身不發光這些特性,依靠肉眼是比較不出來的。夜空中人眼可以看到6000餘顆星星,那麼我們依靠肉眼怎麼來分辨恆星和行星呢?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利用星星“恆”和“行”的性質。

    恆星由於距離我們太遠,雖然它們也在運動,有的每秒運動速度達到上百千米,但這點速度相對遙遠的距離來說,還是極小的,因此在人類的眼中,幾百上千乃至幾千年,各種恆星相對位置看起來都沒有什麼變化,如北斗七星,從古到今都是那個形狀。

    但行星就不一樣了,由於距離我們很近,又都是圍繞著太陽執行,且公轉速度和軌道不一樣,與地球恆星以及行星自身相對位置的變化就很明顯,幾乎每天都在變,有時候還靠近太陽,轉到太陽後面去了。

    這樣我們每天如果觀察夜空,看到那些幾乎每天相對其他星星的位置都在變化,過幾天相對位置變化就很明顯的星星,就是行星了。當然在觀測條件良好的夜空,繁星滿天,沒有天文學常識的瓜友在千百顆星星中找出行星也並非易事。

    不過有一個方法可以助你儘快找到行星,就是我們能看到的行星都執行在黃道附近。

    何謂黃道?

    所謂黃道,是地球圍繞著太陽公轉軌道形成的一個虛擬平面,從我們視角來看,就是太陽昇起和落下劃過天空的那一道軌跡。夜空的行星也基本是沿著這個軌道升起和落下,最容易找到的就是金星、木星和火星,土星相對暗淡些,這幾天與木星貼得很近,水星由於距離太陽太近,常常被太Sunny所掩映,難以看到。

    由於地球自轉,我們看到的夜空所有星辰都是東昇西落,而且在黃道面上經過的也有許多恆星,如軒轅十四,、心宿二、北落師門、畢宿五等,要區別行星與這些恆星,就是按照前面說的,根據“恆”和“行”的性質,看它們相對位置會不會有明顯變化。

  • 4 # 菠菜奇聞

    你好,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正常來說,恆星能夠不斷進行熱核反應,從而發光發熱。而且恆星質量比較大,氣態,正在進行核聚變,後期爆炸將成為紅巨星或者白矮星。

    行星質量較小,無論是類地的固體行星,還是類木氣體行星,都不具備顯著的核聚變條件。而且行星主要繞恆星轉,不能自己發光(就像地球一樣)。

  • 5 # 地理愛好者

    區分之前需要知道什麼是恆星?什麼是行星?

    1、恆星

    恆星不是靜止不動的星,也有著自轉和公轉。夜晚抬眼望去天空之中的星星,幾乎都是恆星。恆星是自己會發光發熱的等離子體(如同火焰,火呈等離子態),恆星需要有足夠大的質量,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

    2、行星

    此類天體,圍繞恆星執行,自己本身不會發光,有一定的質量使得自身成為橢球形,可以清理自己軌道的其他天體。

    恆星分類與行星分類

    1、恆星分類

    根據光度與溫度的比較圖分類(依據恆星在赫羅圖的位置):分為白矮星、主序星、巨星、超巨星等。

    根據光譜分類可分為:O型 淡藍色;B型 藍白色;A型 白色;F型 金白色;G型 黃色;K型 橙色;M型紅色;R和N型——橙到紅色恆星;S型 紅色。

    根據恆星的穩定性:分為穩定、不穩定恆星。根據恆星體積與質量:分為小型、中型、大型、超大型恆星。

    根據恆星與其他星球的關係以及運動情況劃分:孤星型恆星、主星型恆星、從屬型恆星、伴星型恆星、混合型恆星。

    根據恆星成因或起源:分為碎塊型恆星、凝聚型恆星、捕獲型恆星。根據恆星結構:分為簡單型恆星即非圈層狀結構恆星、複雜型恆星即圈層狀結構恆星。根據溫度”分為低溫型恆星、中低溫型恆星、中溫型恆星、中高溫型恆星、高溫型恆星。根據壽命:分為短命型恆星、長命型恆星。

    2、行星分類

    岩石行星和氣態行星。

    岩石行星就是類地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表面是岩石固體。

    氣態星球就是類木行星──即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主要成分是氣體。

    簡單回答,祝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實體店和網點買傢俱,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