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華王爺
-
2 # 閒看秋風999
1,書名的由來。
《永樂大典》指明朝永樂年間編寫。典,詞典解釋為"可用作標準和規範的書籍"。《四庫全書》,四庫,指經,史,字,集四種書的分類,成書時間為清朝乾隆年間。
2,兩部書成書時間雖相隔數百年,不過共同之處都是當時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有了物質基礎。據統計,解縉等奉諭編修《永樂大典》,組織一百四十七人,按照《洪武正韻》的韻目,將各種資料抄入書中。次年十一月,全書編纂完成,賜名《文獻大成》。史書中說,朱棣"覽所進書,尚多未備",於是再命重修。解縉領命,重組編撰力量,開館文淵閣。參加者計正Quattroporte三人,副Quattroporte二十五人,纂修三百四十七人,催纂五人,編寫三百三十二人,看樣五十七人,謄寫一千三百八十一人,續送教授十人,辦事官吏二十人,共二千一百八十人。而先後"供事編輯者三千餘人"。
再來看《四庫全書》動用的人力。1773年二月,清乾隆朝廷設立了“四庫全書館”,負責《四庫全書》的編纂,由乾隆皇帝的第六子永瑢負責,任命內閣大學士于敏中 為Quattroporte,大學士以及六部尚書、侍郎為副Quattroporte,召著名學者紀昀 為總纂官開始編纂這套卷帙浩繁的叢書。陸錫熊、孫士毅、戴震、周永年、邵晉涵等其他學者也參與了編纂。曾參與編撰並正式列名的文人學者達到三千六百多人,而抄寫人員也有三千八百人。僅這一項就足以證明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雄厚的經濟基礎做保障,這兩部書的完成是不可想象的。
3,成書原因。兩部書成書原因非常相似,即都是"別有用心"。乾隆在評價《永樂大典》時曾賦詩一首雲,“大典猶看永樂傳,蒐羅頗見費心堅。兼及釋道欠精覆,久閱滄桑惜弗全。”詩中讚賞永樂皇帝編纂《永樂大典》的良苦用心,對《永樂大典》收集佛、道典籍進行了批評,感嘆歷盡滄桑的大典流傳下來已經不完整。
編纂《永樂大典》的目的眾說紛紜,不過有一點得到了共識:消除“靖難之變”的影響。朱棣是以武力從侄兒手中奪得帝位,在儒家正統看來,是為"謀逆"。朱棣對此採取了恩威並施的辦法,一方面對拒不從命者開殺戒,另一方面提倡文教,振興學術,加以懷柔。編撰群書可以把大批知識分子置於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埋頭於斷簡陳編之中,可以使他們鉗口不言,無暇多問政事。同時,又可減少人們對“靖難”的關注。因此,明成祖即位不久,即敕修《大典》。
再來看《四庫全書》。乾隆編纂《四庫全書》的目的也未必有多高尚。乾隆編《四庫全書》時毀、禁書,一方面是因為清朝作為少數民族統治中國,比明朝多了民族問題這個敏感點;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部書不是僅僅編給自己看的。《永樂大典》作為皇家藏書,密不示人;而《四庫全書》一共有七部,藏於不同地點,供需要者查閱。(刪減的書籍仍然由皇家收藏,密不示人)
4,兩部書的相同遭遇。現存《永樂大典》在中國大陸不足800冊(共11095)。存書最多的地方是大英博物館。《四庫全書》共七部,一部記有13997卷。現北京圖書館存書最全。不過,雖然有七部,但最終遭遇比《永樂大典》也好不了多少。歷經戰火,人為盜竊,還有相當一部分到了臺灣,以及世界各地的圖書館,博物館和私人藏家手中。
寫到此處,突發奇想:如果將此兩部鉅著刻錄成光碟(《永樂大典》殘卷有影印版),供愛好者選購,研究收藏,造福桑梓,其意義將遠遠大於古代帝王,何樂而不為呢?
-
3 # 小馬哥與小馬嫂
《四庫全書》的規模最大。
《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共有3500多種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當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下令分別藏於全國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貯於紫禁城文淵閣、遼寧瀋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後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
《永樂大典》:編撰於大明永樂年間,內閣首輔解縉總編的一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22,937卷(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但《永樂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永陵外,永樂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亡於戰火,今存不到800卷。《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可想而知,四庫全書規模最大,話費的銀兩不計其數
-
4 # 東北虎103460736
明清時期編撰《回庫全書》《永樂大典〉〉:可謂耗時耗力,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可說是一項耗費人力、財力、物力的巨大工程。至於花了多少錢只憑一些史物考證,只能做為一個參考,也並非什麼磚家的話就可以成為依據。就是乾隆再世也說不清究竟花了多少錢!乾隆也只能說是知道總投資了多少,但他永遠搞不清到底流失了多少,被貪汙了多少,拋去損失:實際花了多少!……是也!非也!
-
5 # 民文
永樂五年14O7年定稿進呈,明成祖親自為序,並命名為《永樂大典》,全書22877冊,目錄6O卷,成書11O95冊,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備輯為一書。由於戰亂現存不到3OO冊。其內容包含了各種奇聞雜談,怪異掠奇等全方位儲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其它文學百科。,,,, ,《四庫全書》是在《永樂大典》基礎上續編輯而來(1773年),其內容是中國文,史,哲,理,工,農,醫,適及到所有學科,是國家正統,民族根基的象徵.,共收書346O多種,79OOO多卷,36OOO多冊,分為經史四部,其中經部分為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忠義,,四書,樂,小學等1o類,史部為正史。花了多少錢無可考究,從明朝朱棣明成祖到清朝乾隆年間其修書人員眾多,時間之長所耗費的銀兩懇定數萬萬兩不計其數,加上戰亂所存經書減少更缺少底案,所以兩書不知花了多少錢。
-
6 # 一絲不苟遠山Kq
《四庫全書》有7萬9千多卷《永樂大典有22937卷,這兩部鉅著都是明清時期舉全國之力編撰的,兩部書各花千萬以上是沒有問題的,但這錢花的值,只是由於各種原因這兩部偉大鉅著流傳下來的不多,如果能夠完整地儲存下來,那可是價值連城的世界級的文化遺產呀。也是世界文化奇蹟之一。
回覆列表
花不了多少錢,徵集圖書都是有價格的,也有無償搞獻,國子監,翰林院等部門也多有藏書,國家士子編書與平時反正都是那些俸祿。倒是雕版與印刷費些銀兩,那些年代工錢也是很微薄的。此兩部大型叢書,在當時也只是皇家御用之物,每部也沒幾套,並沒有普及起到文化傳承的作用。幾經戰亂都成了殘缺不全的國寶級文物。倒是《四庫全書》在編輯校對刪改時的目的頗值得商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