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探索之子
-
2 # 大道人家
科學一定會成為人類的一種信仰
“科學最終能成為人類的一種信仰嗎”,這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
首先看看什麼是信仰。信仰是指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某人極度相信和尊敬,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人類的信仰分為宗教信仰和非宗教信仰兩大類。
宗教信仰按信奉人數排序依次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 、中國傳統教 、佛教 、錫克教、猶太教等。
非宗教信仰,主要是中國儒家、道家等傳統文化信仰;科學主義;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等。
不管是宗教信仰,還是非宗教信仰,都是一種文化現象,都是人們認識世界本原、自然、社會、人的思維的體系。
宗教信仰屬於社會科學範疇,在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中發揮著不可低估的特殊作用。宗教信仰能不能與時俱進、為信徒在現代生活中提供智慧和精神動力面臨考驗。
非宗教信仰中科學的成份佔比很大,甚至就是科學信仰。比如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以儒道法為主體的大道文化信仰,實質上是規律文化信仰。誕生於“大道之源”的易經文化,迸發於諸子百家特別是儒家道家法家思想,重生和崛起於毛澤東思想,創新發展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其次再看看人類為什麼需要信仰。人類之所以不同於其他生物,關鍵在於人擁有能夠深度思考的意識。這種意識,使得人類會觀察世界,會反思自身。也正是因為這種意識,幾乎從人類誕生開始,便有了信仰,可以說,有人的地方,就有信仰。人類的信仰是征服死亡恐懼的需要。宗教信仰中的"死亡是輪迴","死亡是救贖",哲學理念中的"肉體腐爛,精神不朽"都為不同的人提供了面對死亡、征服死亡恐懼的信仰力量。現在和未來,人類面臨的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比任何時候都嚴重的多,迫切需要有正確的世界觀方法論為人類找到光明而安全的未來。人類的信仰是追尋世界本原的需要。"上帝創世論"是一種唯心主義信仰。“道生萬物”是一種唯物主義信仰。人類的信仰是反思生存意義的需要。人類從誕生之日起,就面臨著生物性和精神性的雙重規定。人類常常會反問自己:"我活著是為了什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生的目標和意義。人類的信仰是化解不確定性的需要。人的一生充滿變數,一方面我們不能預知未來之事;另一方面,我們又不得不面對意外之事的發生。各種用以解釋不確定性的信仰就產生了:古代神話認為人的命運掌控在神的手中,佛教宣揚"因果報應",基督教則主張"原罪觀念"……中國道家思想認為“尊道貴德”、儒家思想倡導修身養性、馬克思主義人為按客觀規律辦事就可以化解不確定性。人類的信仰是確立目標價值的需要。人類意識到自身的缺陷、有限,深度思考如何超越有限,走向永恆;如何彌補缺陷,通達圓滿,需要用信仰來為自己確立價值目標:或塑造完美的英雄,或營造美好的"來世",或尊道貴德無為而無不為,或按客觀規律辦事,以增強生活的信念,確立前進的方向。
第三,再看看什麼是科學。迄今為止,全世界對“科學”還沒有一個公認的統一定義。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學者,對“科學”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定義。
“科學是人類智慧的最高貴的成果。”(英國科學史家貝爾納)
“對於科學,就我們的目的而論,不妨把它定義為‘尋求我們感覺經驗之間規律性關係的有條理的思想’。”(美籍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
“科學首先不同於常識,科學透過分類,以尋求事物之中的條理。此外,科學透過揭示支配事物的規律,以求說明事物。”(法國《百科全書》)
“科學是在社會實踐基礎上歷史地形成的和不斷髮展的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及其發展規律的知識體系。”“科學是對現實世界規律的不斷深入的認識過程。”(前蘇聯《大百科全書》)
“科學是認識的一種形態……是指人們在漫長的人類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和積累起來的、現在還在繼續積累的認識成果……知識的總體和持續不斷的認識活動本身。所謂科學,是具備客觀性和真理性的既具體又普遍的有體系的學術上的認識,即科學是學問達到最高程度的部類”(日本《世界大百科辭典》)。
關於對科學的理解、認識和定義,儘管表述有所不同,但意思大同小異或基本一致。最為精煉準確的是中國的辭海對科學的定義:“科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與國外把科學定義為“智慧成果”、“概念體系”、“規律揭示”、“最高學問”基本一致。
最後再看看科學成為信仰的條件。宇宙的本原只有一個,沒有第二個。科學越發展,就越接近宇宙的本原,越能提供認識宇宙本原的方法論。具體科學只反應宇宙本原的一部分或極小部分,不能系統地反應宇宙本原,所以具體科學不具備成為信仰的條件。只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持續上升為哲學,形成系統的世界觀方法論,才能成為一種信仰。
結論:當科學高度發達並上升到哲學,就能基本滿足人類社會現實和未來發展的需要,為人的生長、生存、生活、生產提供無窮智慧和強大精神動力。哲學是智慧中的智慧,從科學中持續昇華出來的規律哲學,終將成為人類的一種崇高信仰!
-
3 # 芩168517272
科學所探究發現的,都是已經存在的。我們生存的地球、日月星辰、呼吸的空氣、飲用的水、五穀百果菜蔬、所食肉類(馬、牛、羊等)、魚類等,哪一樣不是上帝創造好了的?本來上帝創造的潔淨的空氣、泥土地、動植物等等,讓人們管理、耕種、享用,要迴圈利用,生生不息。人和動物的排洩物及草木禾秸不是很好的肥料嗎?百鳥不是吃害蟲嗎?中草藥不是能治病嗎?發現了人體的經絡穴位不是用手按摩推拿也能治病嗎?科學,科學家能造一棵小草、一片樹葉、一隻小蟲嗎?化肥、滅草劑、彭大劑、瘦肉精、轉基因食品……哪一樣不是科學家透過科學造出來的?還有核武器!雖然科學家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飛機、火車、船……可是,用於戰爭呢?現在正是空調季,對人真的好嗎?所以,科學永遠不會成為人類的信仰!
-
4 # 草原蒼狼37122175
狗屁!迷信科學是一種迷信,而信仰需要求證嗎?信仰需要懷疑嗎?科學能使我們享受物質,科學能使我們享受思想嗎?科學僅僅是我們三種基本需求之一,科學能淹沒宗教與哲學嗎?真正的夜郎自大……
-
5 # 談科論普
其實這是對科學的一種誤解。
科學是一種認識世界的方法,但是科學不是信仰。
科學與信仰存在著本質的差別。
信仰指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對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信仰帶有主觀和情感體驗色彩,特別體現在宗教信仰上,極致甚至會喪失理智。哲學家定義的信仰:“一種強烈的信念,通常表現為對缺乏足夠證據的、不能說服每一個理性人的事物的固執信任。而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的系統。著名科學家赫爾巴特有一句名言:“當喉嚨發乾時,會有連大海都一飲而盡的氣概,這便是信仰;等到口渴時,至多隻能喝兩杯,這就是科學。”這句話很形象地指出了信仰的感性特徵和科學的理性特徵。《科學公園》發表過一篇Jerry A. Coyne的文章,題目是《科學不是一種信仰》,建議感興趣的可以搜來看看。黃曉磊在其科學網部落格的一篇博文(題目為:科學沒有信仰,科學不是宗教)中也提到了一些看法:Coyne認為,科學是基於證據的,而宗教信仰卻並非基於證據的,比如希格斯粒子是被證實了的(獲得了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兩者,一個是可以證明的,另一個則是無法證明的信仰。最精彩的地方在於他論述“科學沒有信仰”。有人說做科學要有信仰,起碼要信仰“冥冥中”的自然法則(unexplained set of physical laws),以及理性(reason)的價值。但這兩點在Coyne看來都是錯的。一方面,那些自然法則是被觀察到的,並且其行為是可以預見的;另一方面理性是表現為批判、邏輯、從經驗中學習的一種習慣,是做科學時的工具,而非一種先驗性的假設或信仰。(注:本段內容來源於黃曉磊科學網部落格)網路上有關這個問題的探討也有很多,見下圖同時,也有些學者研究科學與信仰的關係,但是需要再次強調的是科學不是信仰。
-
6 # 紅星閃閃羅長老正品
科學是有適用性的,現在的科學是基於我們周遭的狀況衍生出的,換個星系或者宇宙,就變了,所以不可迷信,而是要明白你在哪個科學適用區裡。
-
7 # 醉臥紅塵笑
科學是一種信仰,但成不了宗教那樣的信仰。
宗教信仰,三大宗教都來自奴隸社會,而封建社會自中國開始,就很少出現信仰,更多的認知。
比如儒家,在封建社會大家認知是那個樣子,當封建社會被淘汰,大家也認知到儒家有些說法是有道理的,有些完全是扯淡。
科學是與資本社會共同傳播到全世界的,資本主義社會也最終會被淘汰,那麼資本社會科學比封建社會的玄學更加容易被認知錯誤,當然不是說科學全是錯誤。
回覆列表
生命在於運動,更在於探索。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解放。科學探索就是一種信仰。現在就有很多科學家為科學而奉獻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