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天生有缺陷,大部分人的智商應該是差不多的,那為什麼同在一個教室學一樣的東西,有的人輕鬆就考得很好,而有的人明明花了很多精力去學習依然不如意?是學習方法有問題嗎?但是努力的人也會去學習別人的好方法,為什麼依然提高不了成績?
回覆列表
-
1 # 地道黃花魚
-
2 # 孟可的思想空間
人笨,笨在思維。
外表的笨,不是真正的笨。體型較大,行動遲緩,都不算是真正的笨。
真正的笨人,是笨在思想上。反映比正常人慢半拍以上,思維跟不上大家交流。導致談話跟大家都不在一個頻道上。
這種笨,才是真正的笨。
而這種笨人,才是真正讓人所無法接受的。是一種無法溝通的不可理喻。
中考的時候,報重點高中的先考,考完還有一個多月到普通中學錄取考試。考完了,姑姑讓我輔導表哥數學,前後將近30天。很吃力,我全力教,他認真做,但換一道題就懵了,只能做一樣的題。表哥不算笨,班級裡中等略上,很擅長說話,風趣,思路快,但考試就有些勉強。此後到大學,還輔導過好幾個學生,都是親戚朋友家的孩子,聰明的一點就透,不聰明的,感覺就是累,怎麼都教不會,他們點頭,說明白,其實還是不會,一測就知道。他們知道自己笨,所以要顯得勤奮,才對得起父母老師,勤奮之後,考的還是不行,就更認定了自己笨。這似乎是個無解的問題。高考,表哥考的不好,我上大學去了,他還在復讀。次年,他卻超常發揮,過了本科線,我也舒了口氣。上個月回國探親,和表哥吃飯,他日子過的挺滋潤,升職加薪,想起當年,諸多感慨。高考,是很關鍵一步,若不是次年考上,也難有現如今的境況,他不無得意的說,“復讀的時候,還是不會,離高考還有幾個月,覺得再這樣不行了,就想我該怎麼辦...”之後,他說了想到的學習方法,老實說,並無新意,我也沒細聽,都是多少年前的事了。前幾天晚上,我突然意識到,表哥復讀成功,不是偶然;當年我從班級中上,到年級前列,不是偶然;那些我認識的,平時吊兒郎當,考試卻超過他人的同學,也不是偶然...在某一時刻,他們都問過自己同一個問題,“我該怎麼辦?”而成績,恰是在嘗試回答的時候,有了質的飛躍。笨的人,是你說怎麼辦;聰明的人,是我該怎麼辦;笨的人,按你說的做,不對結果負責;聰明的人,思考他人的方法,放在自己身上驗證;笨的人,不自知現狀,但在意別人的評價;聰明的人,能忍受別人的誤解,但清楚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板;笨的人,用的全是別人的方法;聰明的人,有自己的策略,並不吝於調整;笨的人,覺得自己不行;聰明的人,覺得總有辦法...這就是區別。笨的人,眼裡無我;聰明的人,心中有我。我還有多少時間?我要完成什麼目標?我走到哪裡了?我哪些會了,哪些不會?我要優先做什麼?我為什麼不會?我懂嗎?我熟嗎?我...我...我!學習,是一個內化的過程,只有內心有我,才能高效吸收。這些“我”開頭的問題,一天問自己八遍,能夠回答上來,就是所謂的開竅了。“我該怎麼辦?”不僅是學習考試,在工作, 健康,運動,甚至是一些人生抉擇上,都是值得問一問自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