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逍遙白子嶽

    劉伯溫又不長於政務。很多人拿他比孔明,其實他只能算是法正,李善長與孔明的才能才有相似的地方。歷史上出將入相的只有那屈指可數的幾個人,孔明,楊素等等軍政雙優人才,劉伯溫差遠了。

  • 2 # 鄔兒迎鄔

    事情還得從劉伯溫出山後說起。話說劉伯溫出山後“表現”還是不俗,連連正確無誤的軍事前瞻和決策,不僅使他贏得了“神人”軍師的美譽,而且提高了自身在朱元璋政權中的威望。

    應天大捷之前劉伯溫料定張士誠眼光短淺,不會與陳友諒合作進攻南京,於是他向朱元璋提出速戰速決戰略,誘敵深入,痛擊陳友諒,使朱元璋由軍師被動轉為主動;安豐告急,朱元璋要去救小明王,又是劉伯溫及時地作了提醒,只是朱元璋沒聽進去,走了一招險棋,終因對手愚蠢,才沒有鑄成大錯,這一切都讓事後的朱元璋唏噓不已,更為驚險的還要數鄱陽湖上劉伯溫救駕了。《明史·劉基傳》

    這一切不僅顯示了劉伯溫的超人膽識和機智,而且也充分展現了劉伯溫傑出的軍事謀略和遠見,這也難怪,民間會說他神機妙算。

    要說劉伯溫的才能遠不止他在軍事上的超常意識,在堪輿學和天文學方面也頗有天賦。大明帝國建立之前,明皇宮的選址就是由劉伯溫等人卜定的,大明開國大典的良辰吉日也是由劉伯溫選定的,劉伯溫說了許多朱元璋想說但不知咋說的話,做了許多朱元璋想做而沒辦法做的事,對此,朱元璋能不喜歡他嗎?於是兩人進入“蜜月期”,很有CP感。

    史書說,劉伯溫長相不錯,身材高大,性格直爽,為人大方,說起民族前途和國家安危時,一臉的正經與嚴肅。朱元璋看到這位老先生對自己一片忠心,就把他當做知己和心腹,每次找劉伯溫談話,都屏退手下人,兩人低聲密語一陣子。劉伯溫感慨自己遇到明主,所以想征服妻子賈魏三個替一個恩和伊爾領,常常想到什麼就說什麼,遇到緊急的事,他敢於面對,及時籌劃應對策略,要是有了空閒時間,便給朱元璋講講王道之術,而朱元璋每次都能恭敬的傾聽,並尊其為“先生”而不直呼其名,甚至將其比為張良,可見二人關係非同一般。

    史書說,劉伯溫長相不錯,身材高大,性格直爽,為人大方,說起民族前途和國家安危時,一臉的正經與嚴肅。朱元璋看到這位老先生對自己一片忠心,就把他當做知己和心腹,每次找劉伯溫談話,都屏退手下人,兩人低聲密語一陣子。劉伯溫感慨自己遇到明主,所以常常想到什麼就說什麼,遇到緊急的事,他敢於面對,及時籌劃應對策略,要是有了空閒時間,便給朱元璋講講王道之術,而朱元璋每次都能恭敬的傾聽,並尊其為“先生”而不直呼其名,甚至將其比為張良,可見二人關係非同一般。

    但有件事情很奇怪,兩人關係如此親密無間,可劉伯溫的政治待遇卻並不高,朱元璋剛稱吳王時,他被任命為太史令,朱元璋登基後,他被封御史中丞,相當於監察部部長,而掌握大明政府大權的中書省宰相府始終與其無緣,那為何朱元璋只讓劉伯溫當個部長呢?

  • 3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為建立大明立下汗馬功勞的劉伯溫之所以沒能當上開國宰相,主要原因有兩點:

    一是朱元璋有偏見。

    朱元璋最開始革命,是靠淮西老鄉們的支援,最後才一步一步發展壯大,從而完成了“麻雀變鳳凰”的革命的。朱元璋在建國後,自然沒有少封淮西功臣,也正是因為這樣,很快就形成了一個權傾朝野的集團——淮西派。其成員眾多,包括徐達、郭興、郭英、湯和、周德興,及“英年早逝”的常遇春等名將,個個都是精英,而李善長便是淮西派的大哥大級別人物。

    而與此同時,唯一可以和淮西派抗衡的就是浙東派。朱元璋在攻佔集慶後,為了擴張地盤,向江浙一帶進軍,朱元璋一邊攻城拔寨,一邊尋遍天下名士。結果在得到了朱升後,接連得到了浙東四傑:劉基、宋濂、章溢、葉琛。特別是劉基下山後,他屢獻妙計,屢建奇功,特別是朱元璋和陳友諒這個一生中最大的對手PK時,如何不是他的“苦肉計”、“反間計”、“攻城計”、“攻心計”,及時數次在關鍵時刻解救朱元璋於危急之時,深得朱元璋讚賞。可以說,朱元璋之所以能打下天下,軍功章裡有劉基一半的功勞。也正是因這樣,浙東幫的地位在明軍中還是很有分量的。

    正如一山不容二虎,明朝的開國宰相之爭,其實就是是淮西派和浙東派兩大元首李善長和劉伯溫之爭。

    李善長擁有先入為主的優勢,還是在朱元璋“單飛”時,就追隨了朱元璋,並且在攻打集慶這一路上,充分發揮了“第一謀士”不可或缺的作用。後來朱元璋手下謀士越來越多時,李善長“退居二線”,在後勤服務這一塊又成功頂起一片天。也正是因為這樣,朱元璋在公開場合表示,李善長就是他的“蕭何”。

    而劉基擁有反客為主的優勢。他出山後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第一軍師”的地位。見證了數次神奇之後,朱元璋在公開場合公然強調,劉基比張良不差分毫。

    看似各有各的優勢,各有各的特點,各有所長,難分伯仲,但朱元璋最開始在選宰相時,綜合各方面的考慮,還是看重先入為主這一點,更偏向於最早效忠於自己,又具有故鄉情懷的李善長。

    二是劉伯溫有短板。

    劉伯溫雖然有經天緯地的計智和軍事才華,但正如人無完人一樣,他也有短板,比如說過於剛強、耿直就是其中很重要一條。

    話說盡管朱元璋在選開國丞相時,從感情因素更偏向於李善長,但朱元璋在確定之前,還是對李劉二人進行了一次考試。

    主考官自然非朱元璋本人莫屬了。考試地點:集慶的煙雨樓。考試題目:隨機而定。

    “這個莫愁湖以前屬於宋國,後來屬於元朝,現在歸於我,也不知道以後將歸於誰。元朝的得失在哪裡,怎麼好好的,一下就變成這樣子了呢?”朱元璋以拉家長的方式開始提問。

    “元朝之失主要在於失去了民心。”劉基第一個站出來回答,接著以兩個關鍵詞對自己的話進行了解析。第一個關鍵詞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第二個關鍵詞是君為舟,民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李善長的回答是:“元朝之失主要在於氣數。”關鍵詞:因成就了果,果決定了因。解析如下:歷朝歷代都皆有氣數,這是無法逆轉的,是天命。暴君死,新君立,如今元朝氣數已盡,是主公這條真龍天子上臺的時候了。

    對話戛然而止,必答結果後,朱元璋不動聲色,嘴上也不露聲色,但心裡早已有了聲色,結果立見。劉基把朱元璋現在所擁有的功績比喻成“民意使然”,因此,元朝滅亡是偶然的。而李善長卻奉承朱元璋是天命所歸的真命天子,因此元朝滅亡是必然的。

    一個偶然一個必然,一個淡化了朱元璋的功績,一個神化了朱元璋的人生。一個直話直說,一個實話巧說。

    結果勝負立分,朱元璋最終決定立李善長為丞相。但又怕劉基有意見,又主動找到劉伯溫,表達了想封他為御史大夫的想法。然而,出乎朱元璋意料之外的是,他的“安慰”卻被劉基拒絕了,理由是:才疏識淺,不勝其職。

    幾番推託,最後劉基才屈任御史中丞之職。當然,劉伯溫心裡早已萌生了隱退的想法。是啊,歷朝歷代,功高震主都是個危險的訊號。與其到時受猜忌,受荼毒,不如及早退身。

    過剛者易折,善柔者不敗。俗話說而劉伯溫最終落得不得善終的下場,也是過於剛強、耿直,他往往口無遮攔,實話實說,讓朱元璋無法徹底放下對其戒備,最終釀成悲劇。

  • 4 # 談古論金

    這個問題提出的本身是基於一個一直以來存在的誤會和成見。

    那就是宰相是一個(演義中的)諸葛亮型別的謀臣中的第一號人物。

    在演義傳奇、民間故事的體系中,宰相是一個謀臣類別的職位,那些綠林好漢山寨英雄把大頭領視為皇帝,把軍師師爺當成宰相,就是這一思路的延續。

    香港社團中所謂紅棍草鞋白紙扇中的白紙扇,也是這樣的一個職位。

    這得從宰相的職權和功能說起。

    漢文帝有一次問周勃和陳平全國一年內的訴訟案件和錢糧收支,周勃支支吾吾茫然不知,當文帝問陳平時,陳平輕鬆地回答說:“臣不知道。但是這些事務都有專門負責的人呀。關於刑獄,廷尉肯定知道;關於錢糧收支,應該問治粟內史。”文帝不以為然地說:“這麼說來,每項具體政務都有主管的官員,那麼你們宰相的職責是什麼呢?”

    陳平笑著回答說:“宰相嘛,對上輔佐皇帝,燮理陰陽,順應四時;對下撫育萬物,讓黎民得到休養生息;對外賓服四夷,鎮撫諸侯;對內親附百姓,令文武百官各司其職。這些才是宰相的職責哪!”漢文帝聽了,點頭稱許。

    兩位宰相告辭出來以後,周勃頭上全是汗。他埋怨地對陳平說:“你對答的那一套真好,但以前怎麼不教給我!”陳平笑著說:“你身為宰相,難道連宰相的職責都不知道嗎?如果皇帝問咱們長安城裡有多少盜賊,難道咱們也得回答嗎?”

    陳平這番應對,有裝逼的成分,有雞賊的成分,但關於宰相職權和功能的定義是相對比較準確的。

    陳平本身對於劉邦取得天下的貢獻是所謂六出奇計,但當他成為宰相時,他對自己的定位絕非謀臣。

    朱元璋很喜歡自比劉邦,那麼用一個比較簡單的對應關係就可以說明問題:

    如果將朱元璋比擬為漢高祖,那麼李善長就是蕭何,而劉伯溫則是張良。

    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的豐沛(淮西)集團的代表人物和一個智謀之臣誰更適合當宰相,其實是不言而喻的。

    劉伯溫或許隨著明朝定鼎之後的正規化、執政化有機會當宰相,但是可惜淮西集團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慣性用右手發力大,脊椎側彎該怎麼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