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藻藻吖
-
2 # 做自己的直升機
說這個有意義嗎?胡亥得到了。歷史不會重演,不管你是多麼的仁厚!多麼的清正廉明,是個好皇帝,你連得到皇位的本領或者意願都沒有,你就不配,這點我最佩服李世民,雖然手段狠毒,不顧仁慈,但是得到了,而且是個好皇帝。如果建成或者老三當皇帝了,大唐就又是另外一個局面了,而扶蘇明明知道胡亥什麼樣,卻不反抗,如果沒有賜死,我可以看做是他在隱忍!以圖大業!但是賜死他就死了!大秦氣數已盡!!都是天命難違啊!
-
3 # 古今事
秦始皇的繼承人究竟是扶蘇還是胡亥?
在史實而言,胡亥才是秦二世,公子扶蘇自刎而死,但就道義而言,扶蘇才應該是合法合理的繼承人。
秦始皇矢志天下,橫掃六合,必是身賦雄才偉略的人物。這樣的人,自然能夠看出來抽扶蘇與胡亥孰強孰弱。這就說明,胡亥的繼位很有些貓膩在裡面。大凡走上人生巔峰的人物,無外天時、地利及人和三者推動,現在,我們來看看扶蘇與胡亥在這三個方面的比拼。
“扶蘇”一詞,語出《詩經•鄭風》“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意含香草佳木;《周禮•夏官•司戈盾》“及八喜,設藩盾,行則斂之”,意取兵車藩盾。秦始皇以扶蘇為長子名,可見其對扶蘇的期許。扶蘇少年受寵,受到秦始皇的重點培養,在這一點上,勝於胡亥良多。扶蘇長大後,懷仁義之心,剛毅之志,在經過了朝堂、戰場的磨練後,幾乎成為完人。蘇軾在《東坡志林•始皇扶蘇》中對扶蘇之仁極為讚賞,“故其子如扶蘇之仁,則寧死而不請。”——其實,仁之性情,於扶蘇而言既是優點,也是弱點。這是如今流毒其廣的觀念,所謂“樹不要皮,必死無疑;人不要臉,天下無敵”,雖是可悲,卻也是事實,扶蘇之仁,福兮禍兮。不過,在人和一點上,扶蘇還是要勝於胡亥。
在扶蘇的“子弟功臣”集團中,以蒙恬、蒙毅為代表,以淳于越等人為文官代表,在處理朝政之上,扶蘇更傾向於以溫和的手段,對秦始皇的處理手段曾多次勸諫,如“拯救世界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史記•陳涉世家》),“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今未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史記•秦始皇本紀》)。如是勸諫,終於搞得“上使外將兵”。這使得扶蘇的地利出現極大的隱患。
秦始皇三十四年,扶蘇至上郡,一直到秦始皇駕崩,得到偽詔評價,“朕巡天下……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耗,無尺寸之功”。這就是來自胡亥集團對扶蘇的打擊,秦始皇雖然惱怒扶蘇的納諫,但才略高於世人,使扶蘇將卒重鎮,便是信任,雖然這幾年扶蘇的功績至今尚未發現史料記述,但決不至“無尺寸之功”的地步,更何況有一代驍將蒙恬助陣。這是扶蘇輸於地利的集中爆發。
扶蘇的仁義,或者說愚忠,是將他推入深淵的最後一步。“使者至,發書,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蒙恬止扶蘇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莫非也。’使者數趣之。扶蘇為人仁,謂蒙恬曰:‘父賜子死,尚安復請!’即自殺。”
在胡亥的打擊之下,公子扶蘇以“父賜子死,尚安復請”而亡,是其人和不及胡亥的具現化:胡亥在趙高、李斯等人的謀劃幫助之下,見縫插針,雖無天下百姓支援,但近於始皇,“人不要臉”,佔盡地利、人和。由是,終於殺扶蘇、取天下。
-
4 # 馬到成功11086452
一、《史記》中秦始皇留下遺詔的記載難以自圓其說
1、如果秦始皇臨死前命趙高寫有遺詔,也只會有李斯、胡亥、趙高和幾個太監知道。一旦李斯同意篡改遺詔改立胡亥,三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銷燬真詔書,殺掉那幾個知情的太監,在這方面李斯、趙高和胡亥是不會手軟的,他們後來的作為可以證明。那麼,誰走漏了風聲?誰敢走漏風聲?司馬遷不可能見到真遺詔的原件,也不可能採訪到事件的參與者,他在《史記》中記載的不過是道聽途說而已。
2、如果真有遺詔立扶蘇,而胡亥篡位又誅殺扶蘇、蒙恬,以及自己的20多個兄長,李斯又是同謀,那後來趙高、胡亥想殺李斯的時候,就不應該那麼拖泥帶水。趙高先是栽贓李斯的兒子三川郡守李由通敵,後又設計挑撥李斯和胡亥的關係,然後又把李斯下獄反覆施酷刑審訊,最後還在鬧市公開處決李斯。如果真有沙丘遺詔,趙高只要悄悄地對胡亥說,李斯心存不滿,曾以公開沙丘真相威脅,這就足以使胡亥下決心除掉李斯了,不會愚蠢地公開審訊,公開處決。
3、如果真有遺詔,而李斯礙於名聲不敢公開事實真相,那麼到了被判殘酷的五刑處死,一家人就要被滿門抄斬夷滅三族的時候,李斯不應該再有任何顧忌了。無論是出於被出賣的仇恨,還是出於對秦始皇的愧疚,抑或對江山社稷的擔憂,李斯都應該,也必然會說出真相。可是,即使是到了被綁縛刑場的最後時刻,李斯竟然還沒有一句對小人、仇人、忘恩負義之人的唾罵,竟然沒有喊出一聲垂死的“冤枉”!
二、秦始皇沒打算立扶蘇為太子
春秋以來,在傳位上不少國君並沒有遵從所謂的嫡長制,而是立自己所偏愛的兒子。再說《史記》上只是說扶蘇是長子,但是不是嫡長子並不能確定。
1、太子是不出京城的
古代作為太子往往是呆在京城的,如果到了外地,那便是貶謫的結果。在唐朝,設立太子,經常是被封為雍王,雍指的其實就是京城,正好說明這點。
2、太子是不做軍隊中的事務的
太子不做軍隊上的事,這也是情理之中的,想來太子是未來的君主,怎會去打仗,太子應該做的是學習政治事務。看看明朝朱元璋的皇子,皇嗣朱標以及之後的朱允炆,不都是在京城養尊處優,不都是在京做政治事務的,而其他皇子都在守衛邊疆,後來奪位的燕王朱棣不就是在守護北平嗎?
3、扶蘇確實是沒有什麼作為
想來他的一生,也就是在勸阻秦始皇坑術士中有所作為而已,說出了一番治國的良言。秦始皇可能因此也就絕了立扶蘇為太子的想法。扶蘇在北疆長城做監軍,沒有什麼可以說道的作為,而胡亥繼位之後,處死扶蘇蒙恬,扶蘇也是顯得十分幼稚,很輕鬆地就赴死了。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扶蘇既是掌兵權,卻毫無反抗,他沒有能力更無成為領袖的魄力。
4、身體病重的緊急情況下為何不傳詔招來扶蘇
第五次巡遊時,秦始皇已經五十歲了,從他日漸衰弱的身體狀況來看,也許已經是時日無多了,選立繼承人可以說是刻不容緩的大事。這次巡遊天下,長期離京在外,部分百官同行,帝國的重大政務都在旅途中處理。毫無疑問,秦始皇的巡遊不僅是個人行為,更是重大的政治行動。如果秦始皇選取的繼承人是扶蘇的話,沒有理由不帶上他。而事實是,此時扶蘇因為與秦始皇政見不合,被貶斥出京,打發到上郡的蒙恬軍中出任監軍。退一萬步說,即使開始巡遊時沒帶扶蘇,當秦始皇感覺自己身體不舒服時也應緊急傳詔招來扶蘇,而不是留什麼遺詔,那時又不是現在招之急來,而帝國不可一日無君,英明智慧的秦始皇難道還不明白這一點。這一切只能說明,秦始皇沒有想過立扶蘇為太子。
三、秦始皇有廢長立幼的打算
胡亥是秦始皇的幼子,生於秦王政十八年。胡亥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中,是在秦始皇第五次巡遊天下的時候,當時胡亥二十歲。
秦始皇即位以後,曾經五次巡遊天下。第五次巡遊,帶上幼子胡亥同行。史書上只有這麼一句簡單的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左丞相斯從,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這句話是說,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這一天,始皇帝開始出行巡遊天下。政府百官分成兩套班子,左丞相李斯帶領一套隨始皇帝同行,右丞相馮去疾帶領另一套留守咸陽。幼子胡亥愛戴父親,請求同行,始皇帝同意了。僅僅由這句話,我們似乎看不出這件事情與秦始皇選擇繼承人的事情之間有什麼關係。但如果我們將有關這個決定的兩個背景情況加進來考慮的話,問題就出來了。
第一個背景是,這時候的秦始皇已經五十歲了,從他日漸衰弱的身體狀況來看,也許已經是時日無多了,選立繼承人的決定,可以說是刻不容緩的大事。第二個背景是,就在一年多以前,秦始皇的長子,皇位第一繼承人扶蘇,因為與秦始皇政見不合,被貶斥出京,打發到上郡的蒙恬軍中出任監軍。從而,秦始皇最終將選定誰做繼承人的事情,成了一樁懸案。
秦始皇有二十多個兒子,他們都是有皇位繼承權的可能接班人。始皇帝這次巡遊天下,長期離京在外,部分百官同行,帝國的重大政務都在旅途中處理,或者在車上,或者在行宮中。毫無疑問,秦始皇的巡遊,連帶著帝國政治中樞的移動,不僅是個人行為,更是重大的政治行動。在如此重大的政治行動中,秦始皇選取胡亥同行,意義就非同尋常了。
這種非同尋常的重大的意義是什麼呢?一,如果從父子之情來看的話,表明了秦始皇格外寵愛胡亥的親情;二,如果從皇位繼承的政情上來看的話,則是顯示了秦始皇有意立胡亥為太子的政治意圖。秦始皇有意立胡亥為繼承人的事情,是歷史上被忽略了的問題,實有其事而被視而不見。
秦始皇立胡亥為繼承人的考慮,在史書中是有明確的線索可以追尋的。這個明確的線索,有胡亥和蒙毅兩人可以作證。
胡亥即位以後,在趙高和李斯的慫恿下,決定殺害親近扶蘇的大將蒙恬和他的弟弟蒙毅。蒙毅長期侍從在秦始皇身邊,是秦始皇最為信任的親信大臣。他熟悉宮廷內幕,秦始皇帝晚年的心境,他是第一知情人。蒙毅死前,二世曾經派遣御史傳令指責他說:“先帝曾經打算立朕為太子,而你從中作難。如今丞相參劾你不忠,罪當誅滅宗族。朕不忍,賜你一死,也算恩遇有幸,你自己決斷吧。”
蒙毅痛感冤屈,自殺以前為自己申辯說:“如今指責臣下不能得先帝之意,然而,臣下年少就仕宦於先帝,多年蒙恩,幸得信任,直到先帝去世,未曾有所逆迕,可以說是知曉先帝之意了。又指責臣下不知太子之能,然而,先帝巡遊天下,獨有太子跟從,先帝親愛太子之情,遠較諸位公子深厚絕遠,臣下是盡知而無所懷疑。先帝舉用太子,不是一時之轉念而是多年之積慮,臣下何曾敢有過勸諫,何曾敢有過謀慮!臣下決不敢巧飾言辭、強辯奪理以避死,只是擔心事情不實而羞累先帝之令名罷了。懇願使者能夠有所考慮,使臣下死得明白。”
在二世的指責和蒙毅的辯解當中,都提到了晚年的秦始皇曾經打算立胡亥為太子的事情。在蒙毅的話中,更是明確透露出,秦始皇廢長立幼的打算,不是一時的念頭,而是經過數年醞釀的積慮。看來,秦始皇格外寵愛胡亥,有意立他為太子的事情,應當是可信的事實。
-
5 # 帝國的臉譜
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自己所確定的繼承人問題,一直是一個歷史的迷。雖然後來,胡亥繼承了皇位,但在秦始皇的心目中,胡亥是真正的繼承人嗎?如果不是他,會是公子扶蘇嗎?要弄清這個問題,還得從史籍和歷史人物的心理層面去分析。
一、《史記》有秦始皇傳位於扶蘇的記載。根據《史記》記載,前210年,秦始皇東巡迴去的路上,剛過黃河,抵達平原津,便開始身體不適,時冷時熱,精神恍惚,而且日漸嚴重,眼看病危。當西歸的隊伍到達沙邱時,秦始皇眼看就要死了。臨終,秦始皇召來李斯和趙高,自己口述遺書,李斯趙高們寫,寫好後要他們送公子扶蘇,遺書意思是,召扶蘇火速回咸陽,處理後事,繼承皇位。遺書寫完,秦始皇就去世了。
二、胡亥之所以登上皇位,是趙高、李斯矯詔的結果。趙高因為自己是胡亥的老師,便希望將來繼位的是胡亥而不是扶蘇,這樣,自己能永保富貴。為此,他軟硬兼施,收買了丞相李斯,二人一起,篡改了秦始皇的遺書,改成立胡亥為太子,並陰謀賜死扶蘇和將軍蒙恬,為胡亥掃清障礙,最後,胡亥果然當上了皇帝。
三、從心理層面來分析,秦始皇應該是準備傳位於扶蘇的。除了《史記》的記載外,我們從秦始皇的心理層面去分析,他也是準備傳位於扶蘇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古代的皇帝選擇接班人,不是隨機的,而都是有一定的過程和規矩的。首先,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這是一條。而扶蘇是長子,在接位資格上,當排第一。
其次,作為接班人,也必然是皇子中口碑好、學問高的,沒有哪個皇帝要把自己的江山一定要交給一個口碑很差的惡棍,而這一條,扶蘇符合。再者,這個接位的人,除了資格夠、口碑好外,當然還要有一定歷練,有足夠的經驗,有足夠的能力,能駕馭大局,能面對複雜局面,而這,扶蘇又符合。
而且,從秦始皇對扶蘇和胡亥的安排,也可以感覺到他是更傾向於扶蘇的。秦始皇讓排扶蘇到北方同蒙恬一起抵禦匈奴,表面上似乎是扶蘇不贊成秦始皇焚書坑儒,但難道不正是秦始皇借這個機會,讓他到北方艱苦條件下歷經、以便將來更好地繼承皇位,進一步提高繼位後駕馭和治理這個國家的能力嗎?
所以,秦始皇確定的繼承人是扶蘇,而不是胡亥。
-
6 # 歷史有知社
關於“秦始皇遺詔讓公子扶蘇繼位,而趙高卻夥同丞相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擁立了胡亥為皇帝,又偽詔迫令扶蘇自裁”的歷史故事。稍熟悉中國歷史的對此都不會太陌生,然而,這則歷史故事卻不可信,迫令扶蘇自裁或出於秦始皇的本意。
首先,關於趙高與李斯篡改秦始皇遺詔的訊息來源不可信。篡改遺詔乃私室密謀之事,只該有趙高、李斯、胡亥三位知情人。趙高與胡亥是至死都不會把這件事說出去的,更不會把這件事告訴史官,讓史官記錄下來。唯一的一個極小可能性是李斯入獄後,出於對趙高與胡亥的怨恨,把這件事說了出去。但是秦始皇已死,死無對證,李斯不會有任何實證與人證;再則,如果真有篡改遺詔之事,胡亥與趙高在跟李斯決定鬧掰之前就會考慮到殺人滅口了。如果說是趙高在朝堂之上“指鹿為馬”,那是在眾目睽睽之下,還可以信之。這篡改遺詔乃極其密謀之事,所以就絕不能輕信之。
第二,最重要的是秦始皇讓公子扶蘇繼位,這件事不合乎情理。扶蘇在秦始皇臨終之前是早就被“外放”到上郡做蒙恬軍中的監軍的。但按慣制,儲君不外放,外放即被廢。先看下列關於晉獻公欲廢太子申生的歷史記載;
《左傳·閔公二年》:晉侯使大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裡克諫曰:“大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視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則守,有守則從。從曰撫軍,守曰監國,古之制也。夫帥師,專行謀,誓車旅,君與國政之所圖也,非大子之事也。師在制命而已。稟命則不威,專命則不孝。故君之嗣適不可以帥師。君失其官,帥師不威,將焉用之。且臣聞皋落氏將戰,君其舍之。”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誰立焉。”不對而退。見大子,大子曰:“吾其廢乎?”
《史記·晉世家》:十二年,驪姬生奚齊。獻公有意廢太子,乃曰:“曲沃吾先祖宗廟所在,而蒲邊秦,屈邊翟,不使諸子居之,我懼焉。”於是使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獻公與驪姬子奚齊居絳。晉國以此知太子不立也。
《史記·晉世家》:十六年,晉獻公作二軍。公將上軍,太子申生將下軍,趙夙御戎,畢萬為右,伐滅霍,滅魏,滅耿。還,為太子城曲沃,賜趙夙耿,賜畢萬魏,以為大夫。士蒍曰:“太子不得立矣。分之都城,而位以卿,先為之極,又安得立!
從上面的這三則歷史記載中,我們可以發現,太子申生透過晉獻公讓其外出領兵打仗,便預感自己的儲君之位將不保。而晉人透過晉獻公“外放”諸子,也便知曉晉獻公將行廢立太子之事了。儲君是負責宗廟社稷、被視為“冢子”的,是不該被“外放”的。在國君外出的時候,負責守衛都城;如果已經有人被賦予守衛都城之責了,那麼就跟隨國君。
而從中國的歷史上來看,的確都是這樣的,儲君沒有輕易離開都城的,離開都城也是要跟在國君身邊的;吳王夫差北上爭霸時,其太子友負責守衛都城;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期間時,其世子朱高熾負責守衛北平;而李世民之所以能夠建立那麼多戰功,也是因為李建成已經被確立為儲君,按理不該出征,才使得李世民有那麼多的領兵打仗的機會。後來,李建成見李世民的戰功實在是太過煊赫,才主動請纓去平定劉黑闥的起義。
而像晉獻公廢太子申生、楚平王廢太子建等,第一步都是將太子“外放”;一旦太子被外放,太子在朝中的支援勢力就失去了憑藉,那剷除太子的勢力就會輕而易舉。所以,儲君“外放”就意味著國君要動動太子的根基了,“外放”就意味著“被廢”。
國君的地位固然是至高無上,但卻是“夕陽型”的,而儲君是“朝陽型”的。列代官場上的大臣都是要對儲君下政治資本的、是納“投名狀”的。商鞅跟秦孝公、吳起跟楚悼王的關係再好,老國君一死都被咔嚓掉了。所以,很多大臣寧可得罪國君也不願得罪儲君,國君一旦要動廢儲君的念頭,就會有許許多多的大臣出來力保,因為他們都是下過重注的,更怕萬一儲君沒被廢成,將來儲君即位來清算。所以,儲君才被稱為“國本”,其勢力是盤根錯節、根深蒂固的。動太子就會觸犯到很多大臣的切實利益,才被譽為“傷國本”。儲君是絕不可輕言廢立的。一不小心就可能把自己廢成了周幽王,太子沒廢成倒把自己給廢了。
所以說,楚平王殺伍子胥一家不是其昏庸的表現,而是其清醒的抉擇。楚平王也是幹掉自己的好幾位哥哥才當上楚王的,其本身還是有才幹的。你能說他“淫亂”,不能說其“昏庸”。楚平王之所以要幹掉伍子胥一家,就是因為伍子胥的父親-伍奢是太子的太傅,太子建的最大股東。在楚平王決定要廢太子建了,伍子胥一家都堅決不與太子建切割。所以,楚平王是很清楚的,伍子胥一家目前雖然還認他這個楚王,將來是絕不會認他跟孟贏所生的公子軫(後來的楚昭王)的,一定會扶持太子建與公子軫爭位的。所以,才會堅決地除掉了伍子胥一家,而伍子胥在全家被楚平王誅殺後,還繼續扶持著太子建跑到了鄭國。在鄭國時,太子建被鄭華人殺了,伍子胥又帶著太子建的兒子-勝(後來的白公勝)跑到了吳國。
第三,胡亥就是秦始皇的屬意接班人。秦始皇認定自己會永生,並未正式冊立儲君。但從胡亥最受其寵,其巡遊時將胡亥帶著身邊(君行則守,有守則從)來看,胡亥就是秦始皇的屬意接班人。儲君本來就是國君的備用,得備在國君的身邊。而沒有正式冊立儲君的,那時刻守護在國君身邊的公子就是國君的備用。胡亥是秦始皇的第十八子,胡亥能從秦始皇那麼多的兒子中脫穎而出,最讓秦始皇歡心,就說明胡亥不是如大家印象中的那麼傻缺。秦始皇不像劉備那樣,只有一個傻“阿斗”沒得選。沒有一位父親,有那麼多的兒子而偏喜歡一位傻兮兮的。“知子莫如父”,秦始皇又是位雄主,當了那麼多年的秦王與始皇帝,在閱人方面還是會高於常人的,所以其能屬意於胡亥,這胡亥不但不會是傻缺,而且應該是聰穎、幹練的,這胡亥的性格與作風應該某些方面跟秦始皇比較相像。
第四,扶蘇其實就是被流放的。從扶蘇接到詔書就自殺上來看,扶蘇深信秦始皇時刻會處死自己,所以這扶蘇絕不是被下放到基層歷練的,而是被流放的。他是跟晉太子申生、公子重耳、楚太子建他們當初一樣的。如果太子申生、公子重耳這些人接到國君詔書,讓他們回去繼位,他們能信嗎?他們一定會因為這是場陰謀,是誘殺。送去毒酒、讓其自裁才是合乎情理的。扶蘇在蒙恬軍中做監軍,那也不是秦始皇對扶蘇的器重,那軍隊不是給扶蘇的,更不是蒙恬的,而是秦始皇的。秦始皇詔令讓扶蘇、蒙恬自裁,他們就得自裁。
第五,秦始皇在臨終前,不會放在身邊受其寵愛的兒子不立,而偏立一位已被流放的兒子。即便要立扶蘇,作為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也要先將身邊的兒子先打發走,不然極容易釀發宮變。就會出現像後世流言中的那樣,趙高夥同李斯篡改遺詔擁立胡亥的事情來。而以秦始皇那強硬的性格,其要立胡亥為帝的話,為胡亥帝位之穩固,而詔令扶蘇自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之所以,會出現趙高篡改遺詔的傳聞,那是胡亥政敵們的政治需要。政治鬥爭向來都是顛倒黑白、指是為非、無中生有、無所不用其極的。陳勝、吳廣起義時,還偽託是公子扶蘇與項燕之眾,這腦洞也夠大的,能把兩個敵對陣營中的兩個人都糅合在一起。所以,當政治需要有“先帝遺詔”時,就會有“先帝遺詔”的出現;當政治需要有否定秦王政繼位的合法正統時,就會有秦王政非贏姓種的流言產生。只要你有政治宣傳口號,甭管多麼低階,都會有人響應,有真上當的、也有假上當的。總之,到了失敗之時,每個人都是拼命地澄清自己其實是無辜的、是被蠱惑而受騙的。
歷史的記載中有太多的表象,對待該有存疑之處,我們要論證其本身是否合乎情理。如果是不合乎情理的,那多半就是有人故意捏造或者是誤把流言當信史了。
-
7 # Callme不韋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一手建立起的大秦帝國
僅歷二世而亡,其原因真的是因為李斯、趙高篡改始皇遺詔,立胡亥為帝而導致亡國的麼?
這段歷史的權威要數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史記·秦始皇本紀》是這樣記載的: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意思是說秦始皇巡遊天下的途中,在平原津這個地方生病了,而且病情急劇惡化,惡化到有導致死亡的可能,但是秦始皇想長生不老不想死,當然也不希望別人談及他死後的事情,所以群臣也就不敢問。後來秦始皇病情更加嚴重,不得不安排身後事,於是下遺詔將後事託付給長子扶蘇,詔令扶蘇從上郡回到咸陽,主持喪葬等一切事宜。
根據《史記》的記載,那就是秦始皇將帝位傳給了公子扶蘇,胡亥是李斯、趙高篡改始皇遺詔而立的偽帝!
但是2009年,北京大學收購了一批流失海外西漢竹簡叫《趙正書》,趙正是誰呢?就是秦始皇嬴政,先秦男子稱氏不稱姓,秦國王室之先祖和趙國王室同祖,故都稱趙氏,《史記》裡,秦始皇也被稱作趙正)。
《趙正書》就是專門記載始皇一生的書,其中也提到了這一段歷史,原文是: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王死而胡亥立。
意思是說秦始皇巡遊天下的途中生病了,擔心宮裡出亂子,下令趕緊返程,到沙丘這個地方的時候,李斯和馮去疾見秦始皇快撐不下去了,冒死建議秦始皇立隨行的公子胡亥繼位,秦始皇說可以,秦始皇死後胡亥就當皇帝了。
如果按《趙正書》的說法,胡亥等級是經過秦始皇認可的,那麼《史記》中的始皇遺詔就根本不存在,更不會有李斯、趙高合謀篡改遺詔的事情了。
《史記》和《趙正書》記載的有矛盾,那麼哪種說法更可信?我們應該相信哪種說法?我們來分析看看:
1、司馬遷崇尚的是儒家,公子扶蘇也是儒家弟子,公子胡亥學的是法家的觀點,而且司馬遷寫《史記》不是親眼所見,而是綜合當時的各類史書及各種資訊而寫的,所以他傾向於公子扶蘇。
2、《趙正書》公子胡亥登基後的秦人寫的,公子扶蘇死了,寫《趙正書》的人鐵定傾向於公子胡亥。
所以綜合兩個觀點,我認為這兩本書都有傾向性,所以我決定我們先不要考慮《史記》,也不要考慮《趙正書》,我們當這兩本書沒有,我們假設我們自己是秦始皇,我們會怎麼選擇?
1、 秦始皇治國傾向於法家思想,焚書坑儒針對的是儒家,如果我找繼承人,找傾向於法家的還是儒家的?一定不是儒家對不對,因為我剛剛欺負了儒家,我不喜歡儒家,扶蘇是儒家的,胡亥是法家的,所以我要是秦始皇,我不會選扶蘇,有可能會選胡亥;
2、 在巡視的路上,秦始皇生病了,要死了,要找個託付後事的人,現在是兩個人選,一個是就在自己跟前的胡亥,另一個是離自己很遠的扶蘇,假如我們是秦始皇,我們選誰?個人觀點,選胡亥的可能性比較大,也許你會問,胡亥是個廢物,他亡國了!是,胡亥亡國了,但是秦始皇那時候不知道,那時候胡亥還是值得培養的,不然秦始皇也不會給他找個熟悉法令的師父趙高!
3、秦始皇針對扶蘇和胡亥的安排,扶蘇在上郡,胡亥就在身邊,假設我是秦始皇,我培養自己的繼承人,會讓他離我遠遠地自己折騰,還是放在身邊好好教導?帝王心術何其複雜,沒有親身指導能放心麼?所以我會把繼承人留在身邊,言傳身教,還會讓他跟我的左膀右臂多多接近,多多學習,就像讓胡亥拜趙高為師一樣!
就以上三個假設,我認為秦始皇中意的接班人應該是胡亥,而不是扶蘇!
那有人問了,假設沒有《史記》中記載的始皇遺詔這件事,沒有李斯、趙高篡改遺詔這件事,為什麼司馬遷會得到這麼詳實的資訊?司馬遷縱然徇私,也不可能篡改歷史!
好,這個問題問的號,我也考慮過,我有答案:
1、李斯、趙高都是牛人,牛人策劃篡改先皇遺詔這件事情會弄得沸沸揚揚眾人皆知麼?這可都是心狠手辣的法家人物,不會滅口麼?結果還真的沸沸揚揚眾人皆知了,但是源頭是哪裡?我不認為是李斯、趙高婦人之仁,事情敗露,鬧得眾人皆知!
2、那源頭是哪裡?是陳勝吳廣!《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意思是陳勝說:“天下百姓受秦朝欺負很長時間了,都很難受,我聽說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兒子,不應該當皇帝,扶蘇才應該稱帝,扶蘇這個人是好人,多次勸秦始皇對咱們下手輕點,秦始皇不高興,所以派他到外面帶兵。現在胡亥悄悄殺了扶蘇,好多老百姓還不知道,還有楚國項燕將軍也挺好的,挺愛護士兵的,現在楚國還有好多人記得他的好,有人認為他死了,有人認為他沒死,跑了,現在咱們這些人就冒充扶蘇,項燕的隊伍,告訴全天下的老百姓,應該會有很多人跟著咱們一起幹的!”
你看!《史記》的這段記載的很多方面跟我們的猜測都非常符合,所以我認為胡亥才是秦始皇中意的繼承人,而且秦始皇病重的時候,胡亥聯合李斯、趙高(都是狠茬子,心狠手辣的主)逼迫秦始皇答應傳位胡亥,始皇遺詔的相關事情根本就不存在!
個人淺見,願作拋磚引玉,還請各位賜教!
-
8 # 路衛兵
基於胡亥上位的事實,以及諸多證據的發現——比如北大漢簡《趙正書》,秦始皇當時選的接班人應該是胡亥而不是扶蘇。本人也傾向這種說法——至於此舉明智不明智、胡亥廢物不廢物是另外一回事。
能體現胡亥思想的資料很少,但他跟趙高學過法律,繼位後又嚴刑峻法,基本可以斷定偏法家,與秦始皇理念趨同。這應該也是秦始皇喜歡並帶他巡行的一個重要原因。其實帶胡亥巡行本身就釋放了一種訊號,即這可能出於培養和歷練的考量。胡亥上位後效仿出遊,正是此舉的效果顯現。
扶蘇則跟秦始皇理念相悖,他也因多次反對父皇而被派到苦寒之地戍邊,其實就是勞動改造,或者說另一種形式的禁錮,沒命令是不能擅自歸來的。思想這東西最不好改變,以秦始皇一貫強硬的作風來看,不大可能選一個跟他唱反調的人接班。至於臨死前讓他回來參加喪禮,是讓他盡兒臣之孝,不代表原諒和傳位。
回覆列表
是扶蘇啊,他岳父李斯壞事做的太多,怕扶蘇上去弄他,他和趙高密謀篡改聖旨,謀害扶蘇,然後胡亥這個傀儡皇帝才上位的。其實扶蘇當時手握兵權完全可以反抗的,只是扶蘇一旦動兵老百姓就會遭殃,本身扶蘇就不喜歡秦始皇的暴政,他不忍看到老百姓生靈塗炭,才屈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