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0日,第五屆的國際發呆比賽,在臺北市的松菸文創廣場舉行。這個看似搞笑的比賽,其實很有深意,她想要提醒人們,每天給自己一些時間,學會放空、認真休息!而且,發呆比賽的本身,是一種表演藝術,別在意他人眼光,做自己、放空自己。
只是比賽誰比較會發呆?這比賽其實並不容易,要在90分鐘裡,不能睡覺、不能玩手機、不能說話、不能看錶、不能裝、不能忍耐,每十五分鐘測一次心率,只有心率持續平穩,才代表真的進入深沉發呆狀態,連看起來太緊張,不像在發呆都會被判出局。最後,遊現場的其他觀眾票選出最後的優勝者。
2017的臺北這場比賽,經場觀眾評選後,由特別當天一早從香港搭機來臺參加比賽的香港科技大學生陳棨豪得到冠軍,他獲得一張參與下屆發呆比賽的機票與一些其他獎品。
這位擅長髮呆的香港學生陳棨豪,說他「發呆」的秘訣是"什麼也不看":看著某一點也可以放鬆,但是看著前面,什麼點也不看。陳棨豪並不是一名上課只會發呆的傢伙,原來曾在2017年初獲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的「最佳學生髮明大獎」,是個很有思考與創新能力的青年。
這項比賽是南韓藝術家Woops Yang在2012年發起的一個行為藝術,她認為,南韓和臺灣以及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一樣,人們頻繁使用智慧型手機,大腦一直處在很忙碌的狀態,即使到睡前都還在滑手機,人的思緒基本就沒有停止過,而她舉辦發呆比賽是希望大家可以認真休息。
她說,發呆並不是想提倡什麼都不做,而是邀請大家「每天都有意識地留點時間給自己。」好好發呆,暫停思考,停止接收,單純地感受自己對於世界真實的感覺,經由這個過程貼近真實的自己,認知到你是有選擇的。而Woops Yang把發呆比賽視為一種行為藝術,她告訴參賽者:「你們不只是參賽者,也是表演者。」她認為發呆的精髓在於「不在意別人眼光」,也認為發呆是世界共通語言,「任何年紀的人都需要發呆」。
2017年12月10日,第五屆的國際發呆比賽,在臺北市的松菸文創廣場舉行。這個看似搞笑的比賽,其實很有深意,她想要提醒人們,每天給自己一些時間,學會放空、認真休息!而且,發呆比賽的本身,是一種表演藝術,別在意他人眼光,做自己、放空自己。
只是比賽誰比較會發呆?這比賽其實並不容易,要在90分鐘裡,不能睡覺、不能玩手機、不能說話、不能看錶、不能裝、不能忍耐,每十五分鐘測一次心率,只有心率持續平穩,才代表真的進入深沉發呆狀態,連看起來太緊張,不像在發呆都會被判出局。最後,遊現場的其他觀眾票選出最後的優勝者。
2017的臺北這場比賽,經場觀眾評選後,由特別當天一早從香港搭機來臺參加比賽的香港科技大學生陳棨豪得到冠軍,他獲得一張參與下屆發呆比賽的機票與一些其他獎品。
這位擅長髮呆的香港學生陳棨豪,說他「發呆」的秘訣是"什麼也不看":看著某一點也可以放鬆,但是看著前面,什麼點也不看。陳棨豪並不是一名上課只會發呆的傢伙,原來曾在2017年初獲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的「最佳學生髮明大獎」,是個很有思考與創新能力的青年。
這項比賽是南韓藝術家Woops Yang在2012年發起的一個行為藝術,她認為,南韓和臺灣以及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一樣,人們頻繁使用智慧型手機,大腦一直處在很忙碌的狀態,即使到睡前都還在滑手機,人的思緒基本就沒有停止過,而她舉辦發呆比賽是希望大家可以認真休息。
她說,發呆並不是想提倡什麼都不做,而是邀請大家「每天都有意識地留點時間給自己。」好好發呆,暫停思考,停止接收,單純地感受自己對於世界真實的感覺,經由這個過程貼近真實的自己,認知到你是有選擇的。而Woops Yang把發呆比賽視為一種行為藝術,她告訴參賽者:「你們不只是參賽者,也是表演者。」她認為發呆的精髓在於「不在意別人眼光」,也認為發呆是世界共通語言,「任何年紀的人都需要發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