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生凡民

    面對現實,如何說之-時之不同.何況所謂的名人.明之王.清之曾.無非都是你我根據時代所教所學才知歷史有二人.

    王陽明大師提出:知行合一.再下認為是永遠不變的生存規律.而曾國藩據本人所認得的無非就是清代組建湘軍.為當朝鞏固江山.輔助朝庭而延續矣.那不知讓祖先疆土反而丟失更多.(好多北域喪失).還不如同朝代的左宗棠.

    當下時代.鼓吹他治國傳訓家族.實在不勝恭為.其他同己時代的人.就不妄加議說.

    反正再下只認可明之王提出的"知行合一"才是真正地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闢的思維!

  • 2 # 楊山談心

    我以前整理過一張關於王陽明與曾國藩的基本情況對照表

    知行合一王陽明,修身養性曾國藩,如果曾國藩遇上王陽明的話,王陽明確實更高一籌。下面可以從幾方面分析下:

    從格局看:

    王陽明從小就有做聖賢的抱負,以天下為己任,12歲時就說出了“人生第一等事是讀書做聖賢”,他是為實現自己獨立的人格、實現自己的理想而為官,他首先是為民,而後才是忠君。在軍事上也比曾國藩自信多了,有“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的豪言,他平叛時舉重若輕,以安撫為主,只懲首惡,屬從不究,軍事之後重視建設生產、興辦教育、減稅減賦、休養生息。因此後世評價他是:心學之祖,四家合一,完人型全才,無爭議的入世聖人。

    曾國藩總想著光宗耀祖。是為做官而為賢,有一點異端想法也會自覺摒除的。怕給自己家族帶來災禍,這就是官的作用。因為“官”,使其不敢思考,不能思考。因此曾國藩能在攻陷天京後對五十多萬無辜之民大開殺戒,以至“……號叫之聲慘不可聞,自卯至午,殲除淨盡……屍骸堆積,流水腥紅”。不能不說這是他的一大缺憾,所以只能算半個聖人。

    從思想看:

    王陽明透過龍場悟道悟出了:心即理,之後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為什麼它的意義這麼重大,宋明當時的儒家主流思想是:程朱理學,主要就是朱熹的那套理論,它講究凡事外求,事物的道理都存在於一個個具體的事物本身上,而王陽明提出的心即理,打破了朱熹的這套理論,王陽明認為事物的理存在於我們的本心,凡事應該向內求,本心就是理,正是基於此,王陽明提出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聖人,都具備一顆成為聖人的心,但為什麼那麼多人不能成為聖人呢,甚至成為了壞人?這就是我們的內心被私慾矇蔽了,王陽明把我們的內心比喻成銅鏡,私慾就是銅鏡上的鏽斑,我們每個人要做的就是不斷的修身、自省、事上磨練,把內心磨的透亮,人自然就會強大起來。

    而曾國藩沒有什麼自己的學問。他的一切都來自前人和當世聖人。比如,他的“靜”字功夫來自倭仁。曾國藩的“謙退”,則來自道家思想。知道官場上,只有知道“退”的人,才會有好結果。曾國藩初連團練時,他也是秉承儒家思想,曾國藩在家書中表達的勤儉節約思想,也來自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縱觀曾國藩一生的思想,獨創處很少。曾國藩的成功之處,在於將各家思想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這也是難能可貴的,是當時其他人所做不到的。

    不可否認,兩位都是中國歷史很牛的聖人級人物,如果你一定要分個孰高孰低,那非王陽明莫屬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人聚會的時候,適合玩什麼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