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鴻客行文史
-
2 # 葉猛獁
這種方法有好幾個好處。
首先,它增加了必要難度。必要難度理論是和人類的記憶相關的;我們可以把人類的大腦看成一塊記憶體,它的特點是“存進去困難,取出來容易;存進去容易,取出來困難。”當我們有意識地增加記憶的難度時,以後提取這些資訊就會更容易一些。做摘錄、寫眉批、讀書後只靠記憶來寫讀書筆記,都是增加記憶難度的方式。
其次,它調動了更多的感官參與。在記憶時,能夠調動的感覺越多,記憶的內容就越深刻。看書只動用了視覺;讀出重點內容則用了視覺聽覺和麵部肌肉;邊讀書邊用自己的語言歸納總結,則動用了更多的肌肉和大腦區。這樣可以增進對書籍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最後,它完成了內容的初選。書並不是要每個字都讀過才算讀完的;每本書中都有大量的沒用內容。我們自己在讀書時歸納總結摘錄,也就是對書籍中的內容做了屬於自己的初選,以後再回顧數本內容時會更高效更方便。
所以,若讀書的目的是獲得資訊、增進了解的話,還是推薦這種將閱讀和記錄、寫作結合起來的讀書方式。
-
3 # 馬維
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指的就是,讀書需要做筆記,寫下來,才能起到讀書的效果,把對書本里內容的記憶留到更為久遠的時候。
從科學上來說,也的確是這樣,讀書不動筆墨,就會影響記憶效果,令讀書效率降低。對此,不少資深讀書人都很有感觸,比如,魯迅先生就曾提出過,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也是同樣的意思,就是,讀書要眼看著書,嘴裡念著書裡的字,心裡想著書中的意思,還要動筆記下來,最後還要用腦子去想。
而“不動筆墨不讀書”這句話,則進一步啟示我們:讀書要勤於動筆墨。這既是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也是一種非常有用的學習方法。因為讀書動筆,既能夠幫助記憶,又有利於儲存資料,積累寫作素材。同時,也能有利於擴大你的知識面,提高個人的分析綜合能力。
這是因為,讀書是一個過程,只有邊讀邊思、邊讀邊寫,才真正的構成了閱讀的方式。“動筆墨”的過程,既是反覆加深對閱讀內容理解的過程,又是幫助頭腦建立資料庫的過程。讀書動筆,讀書效率就會越來越高,書就會變成營養,被吸收,被運用。古人就曾言“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是很有道理的。
而做批註的具體方法,又包括圈點法和旁註法等。圈點法是將書中關鍵的文字圈點做標記,旁註法,即在書的空白處,針對所讀內容,對作者的觀點、遣詞造句等作簡要評價,或寫出自己對作品內容進行質疑,引發自己進行深入的思考。
二是寫筆記。做筆記,常用的有兩種形式,一種形式是在把原文讀通,讀懂的基礎上,抓住要點,然後把基本內容簡明扼要地概括出來。另一種是寫心得,就是讀了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以後,把自己的感想和體會寫下來。這樣日積月累,就一定會有收穫。
所以請記住這句話:不動筆墨不讀書。
-
4 # 在下千城
我從三個方面來分析這句話:為什麼讀書的時候一定要動筆墨。
第一,我們的大腦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萬能
我們的大腦潛力巨大,有研究表明大腦只是被開發了5%以下,還有95%區域和潛力沒有被開發。但即使這樣,我們依然記不住看過的所有東西。大腦更適合思考,而不是記憶,你可能會從100個觀點裡想出第101個觀點,但無法從100本書中記住所有的內容,甚至就算看了一本書,也不可能把這本書全部記下來。
所以,提供一些輔助的工具就非常有必要,而動了筆墨的讀書筆記、標註、書評等等,就是非常高效的選擇。現在是雲筆記時代,除了傳統的手寫筆記外,你還可以透過印象筆記、有道雲筆記等來記錄筆記,當然,也包括思維導圖、視覺筆記等,一定會提升你的讀書效果。
第二,動筆墨被公認為“讀完一本書的標誌”
現在流行一年讀200本書、300本書,那怎麼算是讀完了呢?最佳的檢驗標準就是讀書筆記,或者你寫的文章,如果你今年寫了50萬字,那就是有成效的,不然光嘴上說說讀完了200本,沒人相信的。
第三,筆墨能力代表一個人的輸出能力
知識浪潮下,任何一個有“知識”的人都可以成為一個潛在的崛起個體,而向別人展示或表明你自己是有潛力的一個標準就是你的輸出能力,這包括寫作和演講能力。讀書和寫作不分家,如果能在讀書的時候堅持寫作,堅持動筆墨,就可以透過文字,向別人傳遞你的思想、展示你的思維深度、表明你的邏輯能力。
要知道,在古代,一篇文章就能判定這個人有沒有繼續成長增值的潛力。在科舉制度下,如果你文章寫的好,你就有潛力中舉人、中狀元,然後入仕途成為官員。所以,在讀書的時候,堅持動筆墨,做讀書筆記,是非常有意義,對你的成長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回覆列表
不動筆墨不讀書,意思是讓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避免死讀書,對書中的內容進行批判式的吸收、
如果書是自己的,可以在上面寫上批註。包括自己與書中內容的切合,也可包括對書中觀點的辯駁,也可以寫成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