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景那邊

    我想一切生物都有它一定的生存規律。內質是不同的。如若,有被人為的破壞,他就會釋放。造成混亂,相互感染,不適應,甚至死亡。

  • 2 # 初心穩立

    人類世界,並不能代理表全世界。

    世間萬物各有各自的世界,各有各自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人類世界只是眾多世界的一分子。

    對於不同世界的過分追求索取和侵擾侵略,入侵,多行不義的行為和過分追求索取,它們也是會有它們反抗和抗擊的。

  • 3 # 科學驛站

    順治十八年,愛新覺羅·福臨偶感天花,孩子及寵妃也相繼病亡,福臨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擊,於正月初七駕崩於養心殿,年僅24歲。

    正月初九,也就是順治皇帝病逝的第三天,不滿7歲的愛新覺羅·玄燁正式登基,坐上了紫禁城金鑾殿的寶座,此時的小皇帝的臉上長滿了大大小小的麻子。

    站在大殿上的大臣們無不疑問:為什麼是眼前這位滿臉麻子的僅排行第三的玄燁繼承了皇位呢?

    其實,順治帝臨終前,曾請教過他一向敬重的傳教士湯若望:諾大的帝國該由誰來接班?

    傳教士回答:玄燁,原因很簡單,玄燁得過天花,而且活了下來,已經擁有了抵抗天花的免疫力。

    到底是不是因為玄燁擁有抵抗天花病毒的能力而繼承大典我們無從得知,但在彼時,天花確實是一種被稱為“痘瘡”的不治之症,皇帝的很多近親也已經被傳染。

    那一年,大清王朝人人自危,即使是皇親國戚也不例外。

    有研究者認為,天花殺死的人,可能比人類史上所有戰爭加起來還多。在1400到1800年的400年間,僅僅是歐洲就有20億人死於天花,而這些受害者中也不乏俄羅斯沙皇彼得二世、英國女王瑪麗二世。

    360餘年過去了,得益於醫學的發展,人們已經不知天花為何物。

    但面對層出不窮的病毒,人們似乎也是疲於應對......

    2020年春,一場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疫情,引起了人類的恐慌。

    古往至今,在一場場慘烈的與病毒的抗戰中,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既然病毒如此邪惡,人類為什麼不消滅它。生物進化至今,病毒有沒有什麼存在的意義呢?

    何為病毒?

    病毒是一種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只含一種核酸(DNA或RNA),且必須在活細胞內寄生並以複製方式繁殖的非細胞型生物。所以說,病毒也是生物的一種,屬於非細胞生物形態。

    但病毒的存在必須依靠宿主,病毒在不同的宿主之間穿梭,在傳播過程中,病毒不斷繁殖,這才得以生存。

    下圖是冠狀病毒的生物結構。

    病毒為什麼能被稱為生物呢?

    生物是指具有動能的生命體,也是一個物體的集合。生物最重要和基本的特徵在於生物會進行新陳代謝和遺傳,病毒具有高度的寄生性,完全依賴宿主細胞的能量和代謝系統,獲得繁殖,因此病毒雖是生物,但不是生命體。

    那麼地球上的病毒有多少種呢?

    科學家們對此做出估計,地球上的病毒大概有幾百萬種,其中只有約5000餘種被人類發現並有詳細的解釋。近年來,俄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微生物學家馬修·沙利文領導團隊對海洋病毒進行探索,發現海洋病毒的種類多達195728種。

    生活中常見的病毒有哪些呢?

    01 感冒元兇——鼻病毒

    鼻病毒是一種很常見的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它主要寄生在人體的鼻腔粘膜處,主要透過空氣中的飛沫以及直接接觸傳播,是人患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

    鼻病毒不耐酸、比重大,感染後可獲得免疫力,但維持時間短,不同型鼻病毒之間很少交叉保護,因此人可以多次患感冒,一般體質虛弱的人以及老年人、嬰幼兒較易成為鼻病毒的易感人群,現對普通感冒尚無特異預防和治療方法。

    02 傳播範圍最廣的病毒——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是在世界範圍內傳播最廣的一種病毒。這是一種呼吸系統方面的傳染疾病,可以透過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播。流感病毒的傳染性極強,它分甲(A)、乙(B)、丙(C)、丁(D)四型,人流感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對外界抵抗力不強,可透過空氣中的飛沫以及直接接觸而傳播,一般秋冬季節是高發期。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初,美國已有46個州爆發了乙型流感病毒、H1N1等季節性流感,感染人數多達2900萬人,死亡人數1.5萬以上,流感病毒的傳播能力可見一斑!

    03 讓全球植株染病的病毒——菸草花葉病毒

    菸草花葉病毒專門感染植物,對嫩葉的破化力度最大,會在菸草細胞中大量繁殖,嚴重影響菸草細胞的正常分裂,導致菸草葉肉畸形裂變,出現葉片厚度不均勻及出現斑點的症狀。其寄生植物多達350餘種,有極強的致病力和抗逆性。

    菸草花葉病毒主要透過汁液傳播,因此切斷其傳播途徑是主要的預防措施。以下為菸草花葉病毒的圖片。

    以上這三種病毒都是人類已經發現的病毒,但還有許多未知的病毒等著我們人類去探索發現。

    那麼既然病毒有如此大的危害,人類為什麼不消滅它呢?我們首先從人類與病毒的關係來分析這個問題。

    人類與病毒的關係

    美國知名科普作家卡爾·齊默在《病毒星球》的開篇就談到:“病毒影響了人類福祉的發展,它們每時每刻都影響著大約10億人的生存。在過去一個世紀中,生物技術迅猛發展,病毒也毋庸置疑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我們平常人的肉眼看不見病毒,但病毒卻充斥著整個生態系統。

    事實上,我們所謂的“人類DNA”中就約有8%都來自於病毒,病毒也不是生命體,它必須依靠宿主才能存活下去,可以說人類與病毒是互相依存的共生關係。病毒對人類既有危害,也有幫助。

    雖然病毒結構簡單,形體微小,但它們卻能使人和植物生病,甚至死亡。

    例如鼻病毒會引起人類傷風感冒,菸草花葉病毒會導致植物停止生長,冠狀病毒會造成人的肺部炎症。

    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冰川中的古老病毒也將危害人類,比如巴拉娜病毒就是北極冰川融化後復活的一種病毒,天花和黑死病的病原體也可能埋藏在西伯利亞的永久凍土中。

    儘管病毒有百害,但卻無一利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病毒的存在也給人類帶來了許多益處。

    01 噬菌體可能是對人類生存最有價值的病毒之一

    噬菌體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稱為噬菌體,這是一種只感染其他病毒或細菌細胞的病毒。

    噬菌體在宿主細胞中生長繁殖,能夠引起病菌的裂解,降低致病菌的密度,從而減少或避免致病菌感染或發病的機會,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效果。

    噬菌體還可作為防治某些疾病的特效藥,例如燒傷病人在患處塗抹綠膿桿菌噬菌體稀釋液,可以治療細菌體疾病。噬菌體治療能夠避免腸道菌群失衡,保持機體的正常免疫力,被認為是替代抗生素的一種安全、有效和有潛力的微生態製劑。

    02 病毒農藥“精確制導”

    病毒還可作為精確制導藥物的載體和特效殺蟲藥,農民在面對植物裡的害蟲,往往使用農藥殺死這些害蟲,但這同時也殺死了一些益蟲。隨著科技的發展,農藥逐漸被“生物導彈”所代替,這些生物導彈就是入侵害蟲的細菌、病毒等。

    03 病毒在生物圈的物質迴圈和能量交換中起著關鍵作用

    當有毒的水藻爆發形成水華時,病毒可以攻擊水藻,使其分解並死亡,從而抑制水藻的過分生長。病毒在與其他生物進化的過程中,與其他生命體達成某種平衡的共識,從而維持著生物圈的物質迴圈。

    除此之外,在細胞工程中,某些病毒還可作為細胞融合的助溶劑,如仙台病毒等。

    病毒存在的意義

    人類發現病毒的歷史不過數百年,但其實早在人類出現之前,病毒就已經存在了。

    正所謂“存在即合理”,病毒存在至今一定有其存在的意義。

    人類與病毒互相依存,病毒雖然帶給人類許多疾病,但我們也不能忽視病毒在地球發展和人類進化中的作用。

    01 病毒在生物進化中有重要的意義

    生命力超強的病毒,在動物出現開始,就學會尋找宿主。病毒與人類長久的鬥爭,促進了人類對病毒的認識,激發了人類的免疫系統,病毒在不斷變異,人類為應對病毒,也要不斷進化,從而促進了人類及其他生物的進化。

    02 病毒在免疫系統的進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免疫系統的進化是整個生命系統進化的基礎,而免疫系統的進化則是在病毒等各種病原體的刺激下完成的。人類之所以能戰勝病毒,就是我們體記憶體在免疫系統,但人類最初是沒有完善的免疫系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人體後會破壞人的免疫系統,促使免疫系統的進化。

    03 病毒維持著生態平衡

    我們之所以說殺死宿主不是病毒的目的,那當宿主免疫系統太差,自然就會被淘汰,因此,人類為了不被病毒殺死,就與病毒形成了一種動態的平衡。

    其實,病毒遍佈地球的每一個角落,維持著生態的平衡,並且默默改造著地球的環境。

    人類與病毒“亦敵亦友”

    目前,病毒廣泛應用於健康、醫藥、工農業、環保生物進化等諸多領域。世界權威性雜誌《科學》曾將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評為世界重大科學進展之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病毒的瞭解也會越來越深,病毒對人類有利有弊,我們還需正確對待這種生物。

    病毒的個頭太過微小,以至於我們人類的肉眼都無法看到它是否來到了我們身邊。

    但是作為與人類戰鬥了幾千年的古老物種,我們知道它會一來再來,雖然不知何時、何地。

    我們唯有常如寇至、枕戈待旦。

    以科學和信仰的力量,戰勝病毒,為我所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數字貨幣的大咖們,大家好!請教三個關於數字貨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