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歪談趣史

    張昭等見孔明丰神飄灑,器宇軒昂,料道此人必來遊說。張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東微末之士,久聞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樂。此語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昭曰:“近聞劉豫州三顧先生於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思欲席捲荊襄。今一旦以屬曹操,未審是何主見?”孔明自思張昭乃孫權手下第一個謀士,若不先難倒他,如何說得孫權,遂答曰:“吾觀取漢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劉豫州躬行仁義,不忍奪同宗之基業,故力辭之。劉琮孺子,聽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別有良圖,非等閒可知也。”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違也。先生自比管、樂,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樂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齊七十餘城:此二人者,真濟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廬之中,但笑傲風月,抱膝危坐。今既從事劉豫州,當為生靈興利除害,剿滅亂賊。且劉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

    縱橫寰宇

    ,割據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雖三尺童蒙,亦謂彪虎生翼,將見漢室復興,曹氏即滅矣。朝廷舊臣,山林隱士,無不拭目而待:以為拂高天之雲翳,仰日月之光輝,拯民於水火之中,措天下於衽席之上,在此時也。何先生自歸豫州,曹兵一出,棄甲拋戈,望風而竄;上不能報劉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輔孤子而據疆土;乃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後,反不如其初也。管仲、樂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見怪!”孔明聽罷,啞然而笑曰:“鵬飛萬里,其志豈群鳥能識哉?譬如人染沉痾,當先用糜粥以飲之,和藥以服之;待其腑臟調和,形體漸安,然後用肉食以補之,猛藥以治之:則病根盡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氣脈和緩,便投以猛藥厚味,欲求安保,誠為難矣。吾主劉豫州,向日軍敗於汝南,寄跡劉表,兵不滿千,將止關、張、趙雲而已:此正如病勢尫羸已極之時也,新野山僻小縣,人民稀少,糧食鮮薄,豫州不過暫借以容身,豈真將坐守於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軍不經練,糧不繼日,然而博望燒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敦,曹仁輩心驚膽裂:竊謂管仲、樂毅之用兵,未必過此。至於劉琮降操,豫州實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亂奪同宗之基業,此真大仁大義也。當陽之敗,豫州見有數十萬赴義之民,扶老攜幼相隨,不忍棄之,日行十里,不思進取江陵,甘與同敗,此亦大仁大義也。寡不敵眾,勝負乃其常事。昔高皇數敗於項羽,而垓下一戰成功,此非韓信之良謀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嘗累勝。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非比誇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

    臨機應變

    ,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這一篇言語,說得張昭並無一言回答。摘自《三國演義》第三十四回(東吳重臣張昭和諸葛亮的對話)

    用魯迅先生的話來說,《三國演義》中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何許人也,未出茅廬而三分天下。(當然正史也是如此)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和。試想一個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的諸葛亮,有舌戰群儒,應該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吧!

    諸葛亮,本是世家大族跟劉表還是親戚,以諸葛亮的才智,對江東的瞭解,有舌戰群儒應該不是特別意外吧!

    何況孔明博覽群書,對於人心的洞察可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孔明對於政治上的造詣,跟有沒有舌戰群儒其實關係不大,孔明先生是一個有著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負的人,他想實現的是以法治國這樣的政治理念。在他的心中,未出茅廬便已經有了政治的規劃。

    從政經驗對於孔明先生來說,對於《三國演義》來說,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在《三國演義》中孔明先生就是一個無所不能的存在。

    總之《三國演義》是演義不是歷史,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人,演義中的諸葛亮是神。

    用易中天先生的總結來說,諸葛亮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才能是肯定的,其他方面有待考證。

    就我來看,孔明先生固然值得尊敬,值得大書特書,但也不是完人。

    事無鉅細、事必躬親。其結果是諸葛亮死後費禕、董允、姜維等人只能獨當一面,而不能統馭全域性,致使政令、軍令不能統一。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寫道:宮中府中,具為一體……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這樣的管法,即使劉禪有雄才大略,也無展示之處。諸葛亮在世的時候蜀中大小事情全憑“相父”決斷,劉禪根本就未親政,使得諸葛亮死後後主對軍國大事一無所知,更無法作出決斷。不能知人善任。其結果是諸葛亮死後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政治、軍事上沒有可當大任之人,加之後主昏庸、黃皓弄權,使蜀國迅速滅亡。

    至於舌戰群儒您當作演義看得精彩便夠了。有人喜歡嚴肅的歷史,去花時間研究《三國志》《魏書》《資治通鑑》等,喜歡精彩的故事,扣人心絃的情節看《三國演義》總之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 2 # 歷史春秋網

    歷史上本無舌戰群儒之事,東吳也不可能簡單地分成兩大陣營,文主降,武主戰。諸葛亮確實去東吳聯絡孫權了,但勸說孫權的主要是是周瑜與魯肅,與諸葛亮關係不太大。孫權也是雄才大略之人,骨子裡是想與曹操一戰的,只不過對於勝利信心不足,拿不準。而諸葛亮、周瑜、魯肅等人卻分析的很清楚,雖然曹操冒似強大,但孫劉聯軍有必勝的信心。

    按演義中說法,諸葛亮是個天生的軍事家、政治家,同時也是一個文學家,演說家。他未出茅廬而三分天下,在隆中家裡,就已經預測了天下的形勢。而事實上天下的形勢也正是按諸葛亮預測的走的。只不過中間出了點差錯,關羽違反了聯吳抗曹的計劃,破壞了諸葛亮的統一中國大計而已。看諸葛亮的誡子書,出師表,諸葛亮還是一名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文字功夫是十分了得的。諸葛亮做為劉備的使者,過江與東吳聯合抗敵,必然是有一些嘴上功夫的,外交經驗不能是十分豐富,但他必然是一名天生的、傑出的外交人才。按諸葛亮胸中才學,東吳的文人們還真沒有人是他的對手,諸葛亮的邏輯思維能力超強,這並不是從政經驗可以取得,是他努力學習勤加鍛鍊終有所成的結果。

    和諸葛亮一樣有口才的人,其實有不少,禰衡是不是很有口才?張松是不是很有口才,但這兩個都沒有落下好的結果,徒逞口舌之利而已。諸葛亮的口才表現,是一舌戰群儒,二是罵死王朗,其實這兩件事都是虎構的。羅貫中剋意表現諸葛亮的思辯能力設計的情節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她堅決要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