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創史人
-
2 # 國家人文歷史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老生常談了,不過德國在一戰戰敗後可以迅速崛起,根源並不在戰敗後的經濟建設,而是在於一戰結束後以《凡爾賽條約》建立起的凡爾賽體系並沒有很好的解決德國的問題,當時法國的福煦元帥對凡爾賽和約就有過評價,稱其“不是和平,只是休戰20年”。一語中的。
在對德意志的制裁實際上是比較嚴厲的,根據《凡爾賽和約》,德國必須要讓出13% 的領土,將上西里西亞以及通往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交給了新建國的波蘭,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給了法國,還割讓了一小片區域給比利時,同時喪失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軍事上的制裁也很嚴厲,陸軍所見到十萬名志願軍,海軍縮減到只有6條巡洋艦,還不能擁有飛機、坦克、重炮以及潛艇等等攻擊性的武器,總參謀部也被解散。同時還沒收了很多德國的產業,經濟上的賠款也很多。這樣嚴厲的懲罰之下,德國仍然能夠發展起來得益於兩點。
其一,懲罰雖然嚴厲,但是執行的時候很模糊。戰勝國英國、法國都各懷心思,法國當然希望嚴懲,但是對於英國來講,大陸的勢力均衡更加重要,因此在德國後期擴張的過程中,很多時候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其二,就是德國雖然戰敗但是根本的實力並沒有被打消。舉個例子,1913年,法國年產4100萬噸煤,而德國就有27900萬噸。差距之大並沒有因為戰敗有所影響。到了三十年代,德國增長到35100萬噸的時候,法國仍然只有4700萬噸。此外就是,雖然周邊的小國獨立,看似將德意志打散,實際上則是這些小國家並不具備威脅德國的實力,相反還有一些都渴望重新回到德國的懷抱中。
因為德國不滿一戰對他的制裁,加速發展軍工企業。
英法對其的限制不夠,張伯倫幾次忍讓,坐視德國吞併小國,這樣有了更多的外籍軍人和軍事生產基地
希特勒個人的思想宣傳效果使德國團結一致
其實他那不叫迅速崛起,在經濟危機下,誰的不好過,其他國家都忙自己的事情,沒工夫管他,而德國只是偏重軍事發展,他也經濟危機不好過,所以要發動戰爭,和其他國家爭奪資源來緩解經濟危機 由於德國在希特勒執政後利用政府力量把國家資源都集中在軍火生產上,國家財政收入的50%以上都劃作軍費。同時十分先進的閃電戰理論使德國陸軍迅速機械化,希特勒要求德華人民過艱苦樸素的生活。享用奢侈品被描述成腐朽墮落和非德意志的行為。所以德國能迅速崛起。
一戰後協約國放棄了對德國的賠款要求。1921年,倫敦會議決定德國賠款總額為1320億馬克,限30至42年還清,這個賠款如果真正實施的話真的會嚴重地阻礙德國的經濟。但是隨著西方各帝國主義矛盾的發展,隨著《道威斯計劃》與《揚格計劃》等有利於德國減少支付賠款條例的相繼出臺,出現了德國開始抵制賠款的趨勢,最後,終於在1932的《洛桑協定》簽訂以後,德國再也沒付過一分錢的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