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靜夜落雪無痕
-
2 # 李悟龍
當年布衣政治幕僚方苞,曾經建議為傳承大清江山至少三代盛世,讓在立儲問題上苦悶無奈的康熙建言,選賢子,觀聖孫,以此來甄選和判斷合適的繼位之人,弘曆的聰明智慧賢德正中康熙下懷,為將大位傳於聖孫,需選雍正為、登大寶之人,當然首先雍正本人是能守業,鞏固江山的英明之主,才有傳位的可能,以後也證明確實是睿智的選擇和佈局深遠的戰略眼,光。
-
3 # 歷史一定很有趣
首先,雍正絕非無能之輩。雍正出生於公元1678年,是康熙的第四子,雖然不是最出色的,卻最為努力。康熙認為其謹慎勤勉,有治世之才能。
其次太子被廢,又為他登基創造了有利條件。
雍正的兒子弘曆雖年少卻才智過人,深得康熙的喜愛,又為雍正登基做了鋪墊。
我們再來看看雍正繼位後的政績:
一、雍正對懶政幹部和貪官最為痛恨,繼位後誅殺貪官,抓了很多朝廷“大老虎”,並處罰慵懶之輩。
二、雖然其制度殘酷,手段殘忍,但是為大清整頓了官場,打擊了腐敗,發展了民生。
由此可見,雍正並不是無能之輩。康熙皇帝既肯定雍正的才能,又喜歡弘曆,為大清王朝的發展做了比較長遠的打算。
康熙皇帝眼光卓越,目光長遠,才有了“康乾盛世”的繁榮昌盛。
-
4 # 夢終紅樓
應該不是史實,這是後人為解釋雍正正當繼位而有的附和之說。康熙對十四子的兒子弘明就非常喜歡,有史料支撐。另外評價一個人,尤其是皇帝,壞還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極度虛偽,雍正即是如此,同樣有史料可依。
-
5 # 以禮觀書
所謂康熙傳位雍正,是因康熙看中了胤禛之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這一說法來自北韓《李朝實錄》,記載康熙彌留之際,召首輔馬齊說:“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後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他仍以為君不易之道,平治天下之要,訓誡胤禛,解脫其頭項所掛念珠與胤禛曰:“此乃順治皇帝臨終時所贈朕之物,今我贈爾,有意存焉,爾其知之。”康熙對胤禛即位,滿意但不放心,看重好聖孫弘曆是一個主要原因。
《雍正王朝》康熙與弘曆劇照
康熙選擇接班人看孫輩,後來雍正繼位後,於雍正元年八月,宣佈密建皇儲:他將皇四子(康熙稱“胤禛第二子”,雍正長子弘暉、次子弘昀及另一未計入齒序的弘昐都已夭折)弘曆立為儲君,御筆《夏日泛舟詩》軸放匣中,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待日後取出宣讀。同時以密旨藏於內務府,以備非常之時核對。
結合起來看,似乎康熙傳位雍正是看中了弘曆有一些道理。但,這樣的說法,並沒有被乾隆帝后來欽定的《清世宗實錄》採納。是書只是說,康熙駕崩前,遺詔:“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繼朕登基即皇帝位。”而沒有像明朝嘉靖、萬曆兩代皇帝,在遺詔中定皇太孫來指定隔代的後繼之君。
當然,乾隆帝曾指示史官為其後來繼位,弄了康熙對他這個好聖孫的好感,稱康熙六十年,聖祖在雍親王府第一次見到十歲的弘曆,見而驚愛,令養育宮中,親授書課,並隨祖父巡幸熱河避暑山莊,還稱其母是一個富貴之人。但是乾隆修史時,還是沒有像《李朝實錄》那樣寫得明白。
《李朝實錄》提及康熙要雍正繼位後立弘曆為太子,稱是康熙駕崩後,朝廷依例遣使向北韓等藩屬國宣讀訃告,北韓派去迎候的官員金演從清朝使臣翻譯那裡,得到了這樣的情報。有人認為內容不受清國政治因素干擾,故而權威性強。如果弘曆後繼為康熙所定,已然天下共識,又何來雍正密建皇儲一說呢?
雍正上臺後,並沒有徹底執行康熙路線,如把康熙給他兄弟名字裡設計的“胤”改為“允”,“胤”只能他專享;如先後將兄弟允禩、允禟幽禁致死,允礽、允褆也死於禁所,允䄉、允禵被長期監禁;同時將康熙的諸多法令政策進行了全面修改。他不是一個甘願被康熙牽著鼻子走的皇帝,但因為弘曆在諸子中的傑出,而使得他可以處死皇子弘時來為弘曆繼位鋪路。
《雍正王朝》雍正與弘曆劇照
胤禛能成為後來的雍正帝,主要因長期的歷練鍛鍊了善於治國的本領,而自身懂得韜光養晦。他尊釋教道學,自稱“天下第一閒人”,與諸兄弟維持和氣,與年羹堯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時向父親康熙帝表現誠孝,畫西藏於版圖,贏得康熙帝的信賴。其實,他一直以實際行動證明著自己,康熙後期吏治鬆弛、貪腐普遍、戰事不斷、國帑空虛的庸政格局,也唯有胤禛的制度治理方可改變。
雍正上位,完全是以制度取勝。可以說,沒有他的“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深度改革,我們今天也未必能知道史上的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實則康雍乾盛世。雍正在位時間不長,但“雍正一朝,無人敢貪”。清史名家蕭一山在《清代通史》中說:“世宗治國天資獨高,循名責實,信賞必罰,好MISTRA治,於國有功,以文景之治的景帝喻之。”
回覆列表
康熙帝幾十年閱人無數,他雖然晚年在儲君問題上反反覆覆,導致九龍奪嫡爭得慘烈不堪,但還不至於沒有識人能力,四爺能力早已得到證實,且又韜光養晦、投其所好,康熙爺相中他很正常。大家不要隨便相信野史和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