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在研究所

    很多家長覺得如果吃飯的時候不讓孩子說話,似乎有些不近人情,畢竟吃飯往往也是親子交流情感的時候;但是如果允許孩子說話,有時候孩子又會表現得過於活潑,甚至於行為失控。因此,家長覺得把握這其中的度是件很頭痛的事。

    在表達我的觀點之前,我先和家長分享一個我在佛學院學習的時候遇到的故事。我當時在佛學院的飯堂中和僧人們一起用午餐。在佛學院中吃飯是需要禁語的。

    吃完飯後,帶隊的老師就和我們分享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和尚開悟了,他的徒弟就問他:“師傅,你開悟以後有什麼不同的人生感受呢?”這個老和尚就說:“我以前吃飯的時候想睡覺,睡覺的時候想吃飯。我開悟了以後,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

    當時老師講完這個故事,對我們說:“我不知道你們剛才吃飯的時候是什麼感受。不說話的時候,心裡是不是在想很多事情。如果你真的能夠做到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睡覺的時候就是睡覺,那麼你的定力就已經很高了。”

    這個故事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想和各位家長分享,其實我們很多傳統文化中提倡的生活方式,比如食不言、寢不語,真正所要提倡的不是讓我們吃飯的時候一句話也不說,而是提倡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要專心。人的專注度也是可以在生活中一點一點去積累和訓練的。

    在吃飯的過程中,有很多很多非常複雜的情況。

    如果吃飯的時候有客人,那的確很難做到說話。但如果吃飯的時候只有你一個人呢,你是不是也會一邊看手機一邊吃飯。我們要看到孩子所處的心智狀態,然後給予相應的訓練。總的來說,我們的觀點是孩子需要能夠做到專心、安靜地吃飯。

    有的孩子吃一口飯就要大聲說話,甚至在吃飯的過程中跑出去玩,或者讓媽媽哄著吃飯,這樣的狀態就很不妥當了。在孩子正在養成行為習慣的時候,我們提倡儘量少說話。讓孩子安靜專心地吃完飯,這就是對孩子專注力和靜定力的訓練。

    如果我們吃飯的時候說話,那麼神識是跑在外面的,身體的負擔會很重,脾胃會受到影響。如果我們專心吃飯,吃飯的速度就會慢下來,咀嚼的次數會增加,那麼對我們脾胃的負擔就會比較輕。這種專心的狀態能夠對我們的身體帶來很好的影響,也能夠給我們的心智帶來很好的影響。

    媽媽們不妨在日常吃飯的過程中,對孩子進行訓練。讓我們的孩子能夠認認真真吃飯,好好吃飯,這其實也是一種行為的訓練。帶著這樣一種心態,你就不會覺得吃飯不說話是一件特別殘酷冷漠的事情了,它是一種讓我們的孩子內心擁有專注、平和、力量的好辦法。

    那麼我們怎樣實現讓孩子吃飯的時候不說話呢?

    首先,家長要告訴孩子,吃飯的時候要一次性把飯吃完,也就是說孩子從開始吃飯到離席的過程是完整的。有些孩子吃飯到一半就要離開位子玩一玩,這種行為是絕對不允許。其實孩子是完全有能力做到這一點,就要看媽媽願不願意來做這樣一個訓練。這就是孩子專注的起點。

    第二,即使孩子真的要說話,那麼家長也必須要求孩子說話前要將嘴裡的事物咀嚼完、嚥下去。我經常看到有孩子,嘴裡的食物還沒有吃完,就開始講話。這時候,媽媽就要告訴孩子:“你先把嘴裡的食物嚥下去,再說話。”這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用餐禮節。

    第三點,孩子在餐桌上講話的聲音不能太響。這同樣也是一項重要的用餐禮儀。因為大聲說話不僅不利於你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會打擾到別人,讓別人也無法安安靜靜吃飯。孩子真的有話要說,就輕輕地交流,不要大聲喊、不要喧鬧。這些用餐的習慣孩子是完全有能力做到的,也非常有訓練的必要。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新聞,華人在國外吃飯的時候過於喧鬧,引起外華人的反感。所以,我們要從小訓練孩子吃飯的時候說話聲音要輕,不能夠打擾到別人。我相信這也是我們禮儀之邦本身就具有的一種文化。

    如果我們家庭中有比較好的氛圍,那麼我們就可以嘗試著吃飯的時候就不說話。父母雙方大對此達成共識。儘管一般家庭中不容易做到這一點,但我認為這的確是有好處的,讓我們能夠認認真真地面對身體的感受。

    我建議家長不妨每週找一兩天來時間一下。如果家長做到這一點有難度,那就從前三條較為容易的規範做起,同樣也能做到專注力的訓練。因此,注意力的訓練不只有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進行,在日常生活中同樣可以訓練,關鍵在與家長是否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能否可以靈活應用。相信我們的孩子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可以獲得一種平和的心態,以及專注的能力,這些對於他未來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年新家裝#新傢俱應該做哪些除異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