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曉文說牆體彩繪

    口腔黏膜病是指發生在口腔黏膜及軟組織上的除腫瘤以外的疾病。口腔黏膜病病損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是潰瘍及糜爛,其他如角化異常、皰疹、結節、壞死等亦可發生。而且在病程的不同階段還可以發生病損型別的重疊,如皰疹破潰可形成潰瘍,上皮剝脫後形成糜爛等。從病因來看也比較複雜。除極少數病種是單純由區域性原因引起外,大多數口腔黏膜病的發病和全身狀況有著密切的關係。有些口腔黏膜病損是全身性疾病早期或晚期的一部分病徵。還有許多口腔黏膜病病因不明,一些口腔黏膜和面板先後或同時發生病損的疾病。但無論哪種情況,口腔黏膜病往往都在身體抵抗力降低時發生。所以在診治時要注意從口腔區域性聯絡全身,從口腔黏膜病損的表現尋求疾病的本質,才不致因診斷不明而延誤治療。本文由於篇幅所限,僅對全科醫師可能見到的常見口腔黏膜病按發病率由高向低進行介紹。

    1複發性口腔潰瘍

    複發性口腔潰瘍(recurrent oral ulceration,ROU)專指一類發生於口腔黏膜、原因不明、孤立的圓形或橢圓形潰瘍,其特點是反覆發作,又可自行癒合(稱為自限性)。本病在口腔黏膜科和人群普查中都是最常見,患病率居口腔黏膜病的首位,約佔20%。男女患病率相等。任何年齡均可患病,但以青壯年多見,兒童及老人較少。一般發病沒有季節性差別,但夏季發病相對稍少於其他季節。

    本病病因複雜,至今仍不很明確,可能的誘因有:①精神緊張、情緒波動、睡眠不佳;②體液或細胞免疫功能紊亂;③患有消化系統疾病及功能紊亂,如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腸炎等,腹瀉或便秘約佔發病誘因的30%;④內分泌變化造成某些女性反覆在月經前期發病;⑤家族遺傳傾向;⑥缺乏微量元素鋅、鐵、葉酸、維生素B12.⑦患有貧血等全身性疾病等。總之,ROU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臨床上根據口腔的潰瘍大小、深淺及數目不同又可分為輕型口瘡、皰疹樣口瘡及重型口瘡。

    輕型口瘡為ROU最輕的一型,也是最常見者,約佔80%以上。潰瘍可以出現在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但以無角化或角化較差的部位更好發,如唇黏膜、舌尖、舌緣、舌腹、頰、軟顎及咽等部位。潰瘍數目通常只有1個或幾個,圓或橢圓形,散在分佈。潰瘍表淺,直徑約2~3 mm。潰瘍表面微凹,被覆一層淡黃色纖維素偽膜。潰瘍為燒灼痛,遇冷、熱、酸、甜等刺激疼痛加重。從發病最初到潰瘍癒合7~10 d左右,愈後不留瘢痕。但往往在一定的間歇期後又復發。間歇期可自數天至數月或更長的時間。嚴重的潰瘍此愈彼起接連不斷,幾乎沒有間歇期。本病一般並無明顯的全身症狀。

    皰疹樣口瘡或稱口炎型口瘡。病情較輕型口瘡重,但較重型口瘡輕。潰瘍表現、好發部位和病程等基本上同輕型口瘡,但潰瘍面積可能稍小,而潰瘍數目明顯增多,常可達十幾個或幾十個,散在分佈而成口炎形式。口腔黏膜有較廣泛的充血發紅及炎症反應。疼痛較輕型口瘡明顯,唾液增加,可能會伴有頭痛、低熱、全身不適等症狀。如有繼發感染則區域性淋巴結可腫大。

    重型口瘡也稱複發性壞死性黏膜腺周圍炎,還簡稱腺周口瘡,是ROU中最嚴重的一型。約佔ROU的8%~10%。潰瘍開始時,其表現和輕型口瘡相似,但很快潰瘍擴大,基底加深,直達黏膜下層的腺體或黏膜腺周圍組織,故潰瘍基底微硬或呈結節狀。潰瘍邊緣不齊,高低不平,四周黏膜發紅,表面覆蓋灰黃色纖維素性滲出偽膜。潰瘍面積較大,一般直徑達1—2cm。病期較長,一般數週至數月才能癒合,愈後可遺留瘢痕。腺周口瘡同時可伴發輕型口瘡。

    ROU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表現,必要時可以參考一些化驗檢查。

    治療原則是消除致病誘因,增進機體健康,減輕區域性症狀,促進潰瘍癒合。治療方法及所用藥物雖然較多,但還沒有特效藥物,所以治療時應針對每個患者的致病誘因和對藥物的反應有側重地選用治療方法和藥物,包括區域性治療和全身治療。區域性治療的目的是保持口腔衛生、防止繼發感染、消炎、止痛及促進潰瘍癒合;全身治療的目的則主要是延長間歇期,減少復發。

    2扁平苔蘚

    扁平苔蘚(1ichen planus)是一種面板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單獨發生於口腔黏膜或面板,也可二者同時併發。在口腔黏膜病中,除ROU外,以扁平苔蘚最常見。口腔扁平苔蘚(oral lichen planus,OLP)患病率約為0.02%~0.51%。多數統計資料表明女性OLP多於男性,年齡不限,從幾歲兒童到八九十歲老人均可發病,但40~60歲比例最大。本病多呈慢性遷延反覆波動過程,可持續數月至數年以上,亦可間歇發作,並有較長緩解期。

    本病病因尚不明確。目前尚無一致的結論,但有提出一些相關因素:①精神因素:精神創傷、情緒緊張、心理壓力致病。②免疫因素:OLP上皮下固有層有T淋巴細胞為主的浸潤帶,表明本病與免疫因素有關,許多報道認為本病T淋巴細胞亞群平衡失調,相應細胞因子功能紊亂。體液免疫可能也參與發病。③內分泌因素:性激素水平變化致本病女性患者較多,病情與妊娠、更年期有關。④遺傳因素:本病有家族史傾向。⑤相關係統性疾病:患者多伴有全身性疾病或症狀,如糖尿病、肝炎、高血壓、消化功能紊亂等。⑥變態反應:一些口服藥物,如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B受體阻滯劑等,可引起El腔黏膜的苔蘚樣改變;銀汞、樹脂充填物的刺激、義齒的接觸等可引起區域性口腔黏膜的苔蘚樣改變。這些可能為遲發性超敏反應(Ⅳ型變態反應)。⑦微量元素缺乏:有研究發現OLP患者頭髮微量元素中的鋅、碘等均低於正常,而鎳高於正常。⑨微迴圈障礙。

    OLP可發生於口腔黏膜任何部位,以頰部最多見,其次為舌。病損表現為灰白色角化小丘疹,為針頭大小,組成細的花紋,可互相交織延伸成條紋狀、網狀、環狀、斑塊狀等多種形態,周圍炎症不明顯,可有紅色邊緣,黏膜可發生紅斑、充血、糜爛、潰瘍、萎縮和水皰等損害。口腔內可同時出現多樣損害,病損可互相重疊和互相轉變,時間長久可變成不規則形狀的棕褐色或暗紫色色素沉著。病損多呈對稱性分佈,黏膜一般保持原有的柔軟度和彈性。病情可有反覆波動,輕重不等,一般難以自愈。患者有粗糙木澀感,或燒灼性敏感或發癢不適。黏膜有炎症充血時,遇辛、熱、辣等厚味刺激可發生敏感灼痛。在上皮糜爛潰瘍時,則自發性疼痛加重。

    OLP有特定的組織病理學改變,診斷應根據臨床表現和組織病理學變化做出。必要時,還應參考免疫病理學檢查和其他化驗檢查結果。

    OLP的治療主要有精神心理調節、免疫調節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和區域性治療。由於治療過程漫長和治療專科性較強,全科醫師應儘量將該病患者轉往口腔黏膜病專科醫師。

    3口腔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oral candidiasis,OC)是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真菌病。在口腔黏膜科常見病中排第三位。現已知念珠菌屬有200餘種,但對人類口腔致病的主要有7種。其中以白色念珠菌致病性相對最強,臨床最常見其引起的感染。念珠菌是正常人口腔、胃腸道、呼吸道及陰道黏膜常見的寄生菌,其致病力弱,僅在一定條件下才會造成感染,故稱為條件致病菌。近年來隨著廣譜抗生素、皮質激素等藥物的廣泛應用,已使念珠菌感染日益增多。糖尿病所致的血糖增高,維生素A、維生素B;:及葉酸缺乏等,都可引起黏膜的退行性變而使白色念珠菌易於侵入,導致感染。潮溼、吸菸、戴義齒、唾液pH值降低等區域性因素亦可導致口腔念珠菌感染。長期慢性口腔念珠菌病還有惡變的可能,故應給予重視。

    口腔念珠菌病的臨床表現可分為四型:

    1.急性偽膜型念珠菌病又稱鵝口瘡或雪口病,多見於嬰兒,可因母親陰道有念珠菌感染被傳染。成人雖少見,但久病體弱者和老年患者也可發生。病程為急性或亞急性。病損可發生於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表現為口腔黏膜上出現乳白色絨狀膜,易剝離。自覺症狀為口乾、燒灼不適、輕微疼痛,出現哭鬧不安。

    2.急性萎縮型念珠菌病又稱抗生素性口炎,多見於大量應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者。臨床表現為黏膜上出現外形彌散的紅斑,以舌黏膜多見,嚴重時舌背黏膜呈鮮紅色並有舌乳頭萎縮;但兩頰、上顎及口角亦可發生紅斑。自覺症狀主要為口乾,亦可有燒灼感及疼痛。

    3.慢性萎縮型念珠菌病又稱為義齒性口炎,因其多發生於戴義齒的患者。臨床表現為義齒的承託區黏膜廣泛發紅,形成鮮紅色界限彌散的紅斑。基託組織面和承託區黏膜不密合時,可在紅斑表面有顆粒形成。患者晚上常沒有摘下義齒的習慣,但無明顯的全身性疾病或免疫缺陷,有些患者合併鐵質缺乏或貧血,多數伴有El角炎。有些患者未戴義齒,亦可發生慢性萎縮性白色念珠菌感染。在舌、顎、頰等處黏膜上同時有萎縮性紅斑,亦可伴有口角炎及唇炎,有的學者稱此類病例為慢性多灶性念珠菌病。患者的自覺症狀有口乾、燒灼感及刺激性痛。病程可數月至數年,病變反覆發作,時好時壞。

    4.慢性增殖型念珠菌病可分為念珠菌性白斑和念珠菌性肉芽腫,應請口腔黏膜病專科醫師診治。

    以上所述各型口腔念珠菌病的診斷,除根據臨床表現之外,還要有實驗室診斷依據:如塗片鏡檢可見念珠菌絲或唾液培養出陽性念珠菌。治療主要是區域性和全身的抗真菌治療和口腔區域性含漱弱鹼性漱口液。

    4

    慢性唇炎

    慢性唇炎(chronic cheilitis)為唇部常見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性疾病,也是口腔黏膜科常見病之一。發病多與各種慢性長期持續刺激有關,如氣候乾燥、風吹、寒冷以及機械、化學、溫度、藥物等因素,或嗜菸酒,有舔唇、咬唇等不良習慣。

    臨床表現為唇腫、充血,唇紅部脫屑、皸裂,表面滲出結痂。有的糜爛、膿腫或血性痂皮,疼痛明顯。病情可反覆發作,時輕時重,自覺症狀為唇部乾燥、灼熱或疼痛。

    慢性唇炎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治療主要是區域性的溼敷和抗生素軟膏塗布,也可塗布激素含量較低的軟膏。

    5

    單純皰疹

    單純皰疹是由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virus,HSV)引起的面板和黏膜感染性疾病。HSV的天然宿主是人,侵人人體可引起全身性損害及多種面板黏膜疾病。口腔、面板、眼、會陰、中樞神經等都是該病毒易於侵犯的部位。兒童成人均可罹患,有自限性,但也可復發。

    HSV分為I型和Ⅱ型。I型主要引起口周面板黏膜及面部、腰部以上面板和腦部感染;II型主要引起腰以下面板和生殖器感染。本病傳染途徑為唾液飛沫和接觸傳染。患者之間可發生交叉感染。對此病應注意預防和消毒隔離,防止傳播擴散。

    臨床表現為原發性皰疹性口炎(herpeticstomatitis)、複發性皰疹性口炎和唇皰疹(herpeslabialis)。

    1.原發性皰疹性口炎:多見於6個月至5歲兒童,以2—3歲最易發生。6個月前由於新生兒體內有來自母體的抗HSV抗體,因此很少發病。HSV進入人體後,潛伏期10 d左右,患兒有躁動不安,發熱寒戰,頭痛咽痛,啼哭拒食等症狀。2—3 d後,口腔出現病損,可發生於任何部位,開始時口腔黏膜發紅充血水腫,並出現針頭大小、壁薄透明的小水皰,散在或成簇發生於紅斑基礎上,約1~2 mm大小,呈圓形或橢圓形,周圍繞以窄的紅暈。皰易破裂,留有表淺潰瘍可相互重疊融合成較大潰瘍,覆蓋黃白色假膜,周圍充血發紅。發病期間唾液顯著增加,口臭不明顯,有劇烈自發性疼痛,區域性淋巴結腫大壓痛。2~3 d後體溫逐漸下降,整個病程7—10 d痊癒。部分患者在口周面板、鼻翼、頦下等處併發皰疹。

    2.複發性皰疹性口炎:約30%一50%的患者可復發,為簇狀小潰瘍,多在上呼吸道感染、發熱、全身不適、抵抗力下降情況下發生。全身症狀較輕。病損發生於硬顎、軟顎、牙齦、牙槽黏膜等部位。

    3.唇皰疹:表現為以口唇為主的皰疹性損害,多在唇紅部和鄰近皮膚髮生,也見於頰、鼻翼、頦部。局部發紅略高起,以發皰開始,常為多個成簇小皰,單個皰少見。病損經常復發,並多在原發的位置發生。區域性感覺灼熱疼痛,腫脹發癢,繼之紅斑發皰,呈粟粒樣大,皰液透明稍黃,水皰逐漸高起擴大,相互融合,皰液變為混濁,後破裂或幹洞結黃痂。合併感染則呈灰褐色,疼痛加重,痂皮脫落後不留瘢痕,但可留一時性色素沉著。腫大淋巴結持續7—10 d後消退。本病有自限性,可自行癒合。

    本病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在正常範圍內)。治療以抗病毒和支援療法為主,輔以口腔區域性消炎、止痛、促癒合的措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竇靖童跟周迅是怎樣認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