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周明建16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活到七十三和八十四歲,是個不吉利的"坎“,容易在此年齡段過不了關口。其實這句話沒有半點科學根據。

    其實,這句話與中國古代的兩位聖人孔子和孟子的死亡年齡相關。春秋時期的聖人孔丘,他活了七十二歲(即公元前479-551年),虛歲七十三歲;戰國時期的"亞聖"孟軻,他活了八十三歲(即公元前289-372年),正巧孔子73虛歲時命歸西天;孟子84虛歲也離開了人間。因為孔子、孟子都是"聖人",所以他倆去世的年齡自然成了不吉之年了。

    中國古代,對孔子和孟子十分崇拜,孔孟學說在中國也有巨大影響,孔子、孟子被尊為"聖人"和"亞聖"。連聖人和亞聖都無法過去的年齡坎,對普通人來說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於是這一俗語便世世代代流傳至今。

    這段俗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接)自已去“,沒有半點科學根據。只是這兩個年齡段都超過了古稀之年,人體的免疫功能減弱了,再加上身體處於衰老期,去世的人就相對多些。

    綜上所述,凡在俗語年齡段(坎)的老人,要忘掉年齡,愉快生活。生老病死、自然規律、不可抗拒。人雖然不能長生不老,但要有天人合一的養生觀,養生與自然界和諧統一的最高境界。但只要心態平和,合理膳食,勞逸適度、起居有常,有病早就醫。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加強體育鍛煉,是完全可以通過後天的調養推遲延緩衰老,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 2 # 國學宣傳員

    這個說法最早來自兩位聖人:孔子活七十三,孟子八十四。這個說法並非空穴來風,我的理解是:

    日出千言,不病自傷:孔子終日講課,弟子三千,家族式的講課方式,學生有疑問可隨時發問。這些弟子,尤其是七十二賢,“禮樂射御書數”無一不精,所問問題,絕非三言兩語能解決的。俗話說“日發千言,不損自傷。”每天說話過多,損耗真元之氣,時間久了,免疫力下降,影響身心健康。所以,對播音員、教師等職業的人,說話用嗓要適度,語氣盡量平和;飲食要清淡,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生命規律,不可抗拒:《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則齒髮去。”唐代王冰等醫家認為男子少陽之氣,故配以少陰之數八;女子為少陰之氣,故配以少陽之數七。唐宗海認為七、八為洛書數,洛書配文王八卦,兌數為七,艮數為八,兌為少女,則其數七;艮為少男,故其數八。從男子與女子生長髮育的實際情況看,男子在二八、女子在二七性成熟,男子在八八、女子在七七生殖能力衰退。生老病死,人之常態,自然規律,難以抗拒。

    基於資料,機率事件:在中國風俗中,避諱七十三、八十四這兩個歲數,“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人的生命遵循“男八女七”的週期性規律。當人的生命週期步入老年的時候,身體機能自然衰弱,抵抗力差,多發疾病,隨時可能駕鶴西行。按男八女七的演算法,七十三是男性新的週期開始,八十四是女性新的週期結束。古人透過“大資料”“大機率”發現:七十三、八十四是死亡高發年齡。

    黃帝認為人天賦的壽命是兩個甲子:120歲。不到60歲叫“夭”,過了一甲子,叫“一壽”。九折是108歲,這叫折。用一個漢字“茶”來表示,“相期以茶”,叫“茶壽”。八折96歲叫高壽,七折84歲,六折72歲。我們不妨看看身邊故去的人,在這些年齡階段,是不是機率大一些?!

    古人還發現影響人壽命長短的因素:“以母為基,以父為循。”我們不得不讚嘆古人的智慧。

    孔子活到七十三歲,孟子八十四,對於終年講課,處於時常奔波、衣食有憂的時代己是高壽了。“人生七十古來稀!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夜間盜汗,中醫門診診斷陰虛,請問可以服用西洋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