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做更好的瑩瑩
-
2 # 凱林IT
犀利一點的回答,銀行不做P2P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P2P針對的更多是小微企業和個人,沒涉及到銀行主營業務領域,銀行No Care!
第二:影響自身吸儲。P2P類理財產品目前市場上給的利率是10-12%左右,即使銀行系的P2P產品要低於這個水平,但也遠高於銀行的存款利率。即使這樣相信有銀行加持,還是會有更多的人選擇銀行P2P業務,進而影響銀行自身的吸收資金的成本。
第四:資金壞賬不可能=0,P2P理財業務針對的是小微企業和個人,徵信評估和信用評價不完善甚至是根本沒有,只能透過抵質押、身份證、銀行流水或其他財產作為徵信依據,這叫“明知有風險,偏不向風險處走”,銀行又不傻。
-
3 # 路漫漫吶喊
我覺得最大的因素就是監管因素。
實際上銀行受到各級部門的約束是非常多的,同時還要遵守很多的協議。在這種條件下,銀行是無法開展p2p業務的。
其次,雖然p2p感覺上存在了很長時間,但仔細算下來也並不太長,和銀行經營的歷史相比,更是差了很遠,所以,在經營模式,風險控制上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所以,一般來說銀行不會冒這種風險。
“P2P前景並不好,未來P2P99%都會死掉,只剩下由BAT這種大企業建立的兩三家平臺。而且至今為止,很多大的發展的好的P2P平臺並未盈利,獲客成本高昂,沒有什麼利潤前景。
p2p的本質是中介。銀行是集合債權人,不是中介。
再有就是監管上有要求,銀行不能直接做P2P,但是可以找當地的一個國企出面,P2P公司是國企出資的,實際運作團隊是銀行,大概6左右的價格吸收存款,買8個點左右的非標債權類產品,主要是地方政府的信託產品,收益率很差,既銀行團隊測算,要做到20億以上才能保本。所以外部做P2P的我根本不看好,根本找不到贏利點,能承擔高額利息又能保證還款的客戶實在太少,理論上如果能保證還款,就變成優質客戶了,那他的資金成本自然也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