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你說長城長還是長江長
-
2 # 丶就那麼一秒
小日本戰線拉太長,資源消耗的太厲害,導致日本國民極其反對。希特勒對斯大林格勒進軍不是時候,導致士兵凍死,重型武器無法正常移動,應該選擇天氣暖和一點。墨索里尼只會裝逼不會打仗。美華人不摻和進來,這仗還要打上幾年。不過最後還是贏不了全世界的。哈哈哈!因為被公憤的人總歸沒有好下場的。
-
3 # 五星紅旗蕩倭平夷
戰爭其實跟經商類似,當支付的成本小於收益時,就賺,反之就虧本。德國走的是科技路線,是質量路線,追求高交換比。蘇聯走的是廉價路線,是數量路線,追求薄利多銷。兩種路線都是符合各自國情的,質量路線利於速決,數量路線利於持久,最關鍵的因素就是時間。德軍在戰爭初期,兵員,武器,作戰指揮上相對蘇聯均有優勢,但是到了後期,隨著戰爭的消耗,德國兵員素質的優勢逐步消失,這在短時間內屬於不可再生資源,武器效能優勢也在逐漸被追平,某些方面甚至被反超,而蘇聯的策略就顯得更加成功,只需要透過不斷輸血,就能持續作戰。後期,納粹德國不僅面臨資源匱乏的窘境,還面臨兩面夾擊的困境,即使前線將領再優秀,也難辦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事。說到底還是一個交換比不夠高,或者體量不夠大的問題。比如說,德國在戰爭初期對蘇聯保持著1比10以上的交換比,而實際要想速勝,是不夠的,要麼把交換比提高到1比20,要麼把體量增加一倍,這兩點都不可能實現(除非對手是當時的中國,工業產能和技術落後太多了)。說到德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我認為有兩個:一是胃口太大,樹敵太多,被撐死了。二是耗時太長,資源鏈斷裂,被拖死了。
-
4 # 自然風57778401306
二戰後期,德國走向敗亡是歷史的必然。德國跟日本有很多相似之處,國土面積小,資源十分潰乏,他們的強大是建立在略奪的基礎上,不斷地侵佔擴大地盤,所到之處將搶奪來的財富補充為戰略物質,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因此這兩個法西斯同盟國都把戰線拉的很長。德國在跟英法交戰的同時,又集中主要兵力大舉進攻蘇聯,直搗莫斯科。希特勒跟拿破崙的做法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都是敗在了西伯利亞嚴寒的冬季,長達三個月圍攻莫斯科戰役拖垮了德國軍隊。希特勒進攻蘇聯的失敗還沒等喘過氣來,由英蘇美為代表的反法西斯聯盟軍隊跟著德軍的屁股後面打進來了,柏林失守,納粹德國徹底完蛋了,希特勒自殺結束了罪惡的一生。
-
5 # 戰爭之王
德國在二戰中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在戰爭後期之所以迅速覆滅,和包括戰略等的內在因素和盟軍方面的外在因素有很大關係。
戰略戰術的錯誤。戰爭後期的德軍應採取守勢,盡力保全有生力量,而不是固守一些不是十分必要的區域。但是德軍在作戰行動中,由於希特勒的指揮等其他因素,總是寄希望於守住一些所謂的重點區域,而因此喪失了寶貴的有生力量。而最終,其可用軍隊越來越少,最終走向失敗。
石油等戰略資源的損失。戰爭後期,包括像著名的普洛耶什蒂油田等已經不再屬於德國,德國被迫開始使用煤化油的技術來提煉石油,而當時的德國坦克裝甲車輛生產所需要的稀有金屬也供應不足,使得其坦克等的裝甲質量大幅下降,而這對於其軍事工業的生產而言是極為致命的。
德國空軍的覆滅。在二戰後期,德國空軍基本已經淪為一支存在性的空軍,無論是在東線還是西線,盟軍和蘇軍的空中力量幾乎成了主宰性的力量,德國陸軍的和黨衛軍等部隊的作戰,嚴重遭受敵方的空中威脅,並且損失極為巨大。而且德國的軍事工業生產以及國民經濟遭受了盟軍戰略轟炸的打擊,而德國空軍由於盟軍打擊而損失巨大,在佔有數量質量優勢的盟軍航空兵面前,毫無還手之力。
高素質兵員的短缺
戰爭初期的德國軍隊,訓練十分有素,而且各級指揮員的素質也相對較高,再配合較新的戰略戰術以及武器裝備,佔據一定優勢,在戰爭初期取得了較為巨大的戰果。但是在曠日持久的戰爭之中,這些寶貴的有生力量損失巨大,戰爭後期甚至未成年人乃至老年人也被納入德軍的作戰序列之中。而很多甚至只是學會了使用步槍等這種最基礎的訓練,便被送上了戰場,而這樣的軍隊也是絲毫沒有戰鬥力的。而德國空軍更是出現了有飛機沒有飛行員的局面,最終徹底被殲滅。
-
6 # 心有遠芳
一戰德國所受的屈辱太大,割地賠款,讓每個德華人充滿仇恨,才會支援納粹復仇。
二戰初期德國收復了所有失地,佔領法國打敗英國,如果不是因為海軍不強,早打破英國封鎖,走向遠洋,收復海外殖民地,獲得原材料,佔領世界市場。
海路無望只能寄希望於陸路,打通陸上通道連線歐亞,利用日本海軍獲得中國和東南亞礦產橡膠石油等原材料,必須打敗蘇聯,與日本在亞州會師。
日本的不講信用,不出兵合圍蘇聯,讓德國攻不下莫斯科,又不講信義,偷襲珍珠港,讓美國提前參戰,毀了德國的戰略,讓蘇聯成為美英的盟國,得到大筆支援,補上無線電飛機後勤的短板,才能與德國打運動戰。
德國受凡爾賽合約限制,從納粹掌權1934年才開始大力發展軍工,只用5年就發動二戰,明顯準備不足,前期大勝是靠閃電戰理論,空地一體,打對方後勤,斷其後路,無線電飛機是其重中之重,因為重型坦克不如蘇聯多,火炮也不如蘇聯多,人口更不如蘇聯,只能靠運動戰。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的後勤養活了蘇聯士兵,十輪大卡救活了蘇聯士兵,飛機給了蘇聯勇氣,無線電給了蘇聯底氣,才有資格和德軍一較高下。
回覆列表
戰爭成敗的根源是工業,是鋼產量。
德國的人口和工業原本均不如蘇聯,但在進攻蘇聯之前,隨著擴張,德國佔據了歐洲大量的土地和工業區,也招納了很多盟國,此時工業能力已經略在蘇聯之上,武器和軍隊的戰鬥力則佔有一定優勢。但由於德國參謀部低估了蘇聯的預備役體制(上千萬預備役士兵和較為完善的機制)和共產主義集權國家所能煽惑起的民眾的抵抗意志,所以在初期的巨大勝利後產生輕敵,希特勒和部分將軍因此戰略決策失誤,分兵三路去打高加索油田和列寧格勒,造成力量分散,三路(尤其是進攻莫斯科的中路)都未能形成迅速突進,讓蘇聯失去將一批批百姓變為士兵的大後方,並及時奪取蘇聯的武器工廠、礦山等戰爭資源。
很多人把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作為蘇德戰爭,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這其實沒有捕捉到歷史的本質。早在1941年底,德軍分兵三路,中路叢集在莫斯科前無法繼續形成勢如破竹的優勢,從而讓蘇聯得到喘息時間後,德國的戰敗就已經成為註定的事實了
什麼“正義必勝”的說法不過是勝利者對自己的美化罷了,世界遵循的是叢林法則,狼吃掉羊沒有什麼正義地,愛好和平的正義的羊也並非必勝。如果德軍取勝,希特勒就將是與亞歷山大、凱撒齊名的大帝國的開創者,德意志也將成為能與羅馬帝國一爭短長的強大帝國,就如主流輿論不會去譴責羅馬帝國的擴張一樣,大部分人也會對德國的擴張表示寬容,甚至是欽佩和讚歎。然而希特勒失敗了,所以他成了第二個拿破崙。由於他屠殺猶太人,所以他的口碑還不如拿破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