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鏡中人
-
2 # 鍛彰趣義
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過哲學家,還頒給過歷史學家和政治家,之所以後來不頒給寫作非虛構作品的人了,是因為評獎原則幾次發生過變化。
諾貝爾本人的遺囑中,對文學獎的定位是獎給那些在“文學領域內最典範、最突出的作品”(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the most outstanding work in an ideal direction),這句話中,爭論最大的就是“in an ideal direction”。Ideal這個詞的瑞典文原文是idealisk,它既可以翻譯成理想主義的,幻想的(idealistic),也可以翻譯成理想的,完美的(ideal),在對這個尺度的把握上瑞典科學院評獎委員會也有過搖擺,因為這句話既可以理解成散發著理想主義光輝的作品(無論是虛構還是非虛構),也可以理解成在技法、文體、創新等角度達到了典範的文學作品。
所以,我們能看到在1901年這個獎頒發之後,第二年,文學獎就頒給了克里斯蒂安•馬蒂亞斯•特奧多爾•蒙森(Christian Matthias Theodor Mommsen,1817~1903)。他的所有作品都是非虛構的,其中最重要的著作是五卷本《羅馬史》,獲獎理由是:“今世最偉大的纂史巨匠,此點於其鉅著《羅馬史》中表露無疑。”這顯然是發給了理想主義。
1908年,魯道夫•克里斯托弗•歐肯(Rudolf Christoph Eucken,1846~1926)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是一位德國哲學家,主要作品有《人生的主義與價值》、《人與世界——生命的哲學》、《精神生活漫筆》等。獲獎理由是:“他對真理的熱切追求、他對思想的貫通能力、他廣闊的觀察,以及他在無數作品中,辯解並闡釋一種理想主義的人生哲學時,所流露的熱誠與力量。”這也是頒發給了理想主義。
最值得注意的是1926年的獲獎者。這一年的文學獎頒給了義大利女作家格拉齊亞•黛萊達(Grazia Deledda,1871~1936),她的獲獎理由就直接是“為了表揚她由理想主義所激發的作品,以渾柔的透徹描繪了她所生長的島嶼上的生活;在洞察人類一般問題上,表現的深度與憐憫。”這說得已經很直白了。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美國作家辛克萊•劉易斯(Sinclair Lewis,1885~1951)獲獎之前,諾獎文學獎就沒有頒發給過歐洲以外的任何作家。所以頒給非虛構作品,也有實在沒有可選的嫌疑,他們連兒童文學都獎勵了,就是沒想過看看其他地區的文學。
二戰後,哲學家羅素獲得了文學獎,丘吉爾也同樣獲得了,二者依靠的都是非虛構類作品,前者是《數理哲學導論》、《數學原理》、《哲學問題》、《自由之路》、《社會重建原理》等,後者是《馬拉坎德遠征記》、《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英語民族史》,前者的獲獎詞是“表彰他多樣且重要的作品,持續不斷的追求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後者是“由於他在描述歷史與傳記方面的造詣,同時由於他那捍衛崇高的人的價值的光輝演說。”
從這之後,諾獎的理想主義這個維度的評判發生了變化,一是原有的歐洲中心的價值觀受到了挑戰,他們再也不敢以此為理由來頒獎,這會受到強烈的批評,二是理想主義的內涵更加多元化,各國的作家各有各的理想主義,他們的標準逐漸變化成了廣義上的對人類權利的理想主義擁護(a kind of idealism championing human rights on a broad scale),這是什麼意思大家自行想象。
所以從1953年頒給最後一個典型的歐洲式理想主義者丘吉爾之後,諾獎就拐了個大彎,再也不提理想主義了,這個獎開始頒給文學價值,最典型的就是1954年,海明威的獲獎理由就是:“因為他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其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為他對當代文體風格之影響。”你瞧,是發給敘事藝術,也沒提《喪鐘為誰而鳴》和《永別了武器》中反戰的理想主義價值觀啊。
之後一直是這個路線,直到又頒給了斯韋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Svetlana Aleksijevitj,1948~),理由是“因為她豐富多元的寫作,為我們時代的苦難和勇氣樹立了豐碑。”當然這也不是典型的歐洲式理想主義,而是出於人道關懷。
以上就是諾獎文學獎頒獎尺度的變化。在歐洲中心論時期,頒給過歷史學家、哲學家、政治家,歐洲中心論崩潰過之後,頒發了一堆各國有旗手意義,認同主流價值觀的當代作家,這背後是深刻的格局和價值觀的變遷。以後會不會再頒給哲學家,也有可能,既然非虛構時隔多年又再次進入了評獎委員會的視野,那麼有理由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非虛構寫作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垂青。
-
3 # 野樹春秋
首先來說,諾貝爾獎裡邊沒有哲學獎!
其次,哲學是對人生價值以及宇宙本真的探索和描述;而文學則是對個體生命歷程的體悟和昇華,是兩個領域的東西。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就是我們不能把最佳廚師的獎項頒給一位技術高超的鐵匠一樣。
再次,雖然說哲學和文學在某種程度上是有一致性的,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文學、哲學彼此之間的差異性還是有很大的。如果說文學是一瓶甜美可口的果汁的話,那麼哲學就是調製果汁的濃縮液。哲學家寫出的語言精闢,但是在美感上、藝術感上是稍差的。簡言之,哲學可以勾兌出優美的文學,但本身是不適合大眾品嚐的。這道理。
-
4 # 連化草
文學的重要性直白於人性時是錦上添花,哲學直白於人性時可歸本`昇華`糾正`再塑,無論那一詞實現都是生命的創新。諾貝爾作為代稱,體現個體人的終極追求。為了登上創新的巔峰,寧可用生命去換,即死不足惜。這種精神是華夏的脊樑。扯點,諾獎立項時,他們對哲學(尤其是中國的)可能處於懵逼態。
回覆列表
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哲學家的確很少。
作家中的三類最為人熟知。詩人,劇作家,小說家。詩人和劇作家的讀者又遠遜於小說家。獲獎作品多是小說題材就不足為奇了。獲獎的小說家應該佔了多半。其中還有少數從事歷史創作的作家,還有丘吉爾這樣的演說家。1950年的獲獎者羅素是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