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聞是藝術

    《愛蓮說》

    北宋

    學者

    周敦頤

    作品,選自《

    周敦頤集

    》,是一篇議論散文。

    北宋仁宗

    嘉祐

    八年(1063年),

    周敦頤

    與沈希顏、錢拓共遊雩都(今江西省于都縣)羅巖,有詩刻石。後來沈希顏在雩都善山與建濂溪閣,請

    周敦頤

    題詞,

    周敦頤

    作《愛蓮說》相贈,表明了他對

    蓮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讚賞。這篇文章透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

    蓮花

    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了作者

    潔身自愛

    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

    作品名稱《愛蓮說》作品出處《

    周元公集

    》文學體裁說作者

    周敦頤

    創作年代

    北宋

  • 2 # 笑傲江湖也

    《愛蓮說》作者周敦頤,原名敦實,字茂叔。道州人(今湖南道縣)。北宋著名哲學家。他是宋代理學的開山鼻祖,著有《太極服說》《通書》等。宋代有名的理學家程顥、程頤兄弟二人,都是他的弟子,前人稱讚他“胸懷灑落,如無光風霽月″。因築室廬山蓮花峰下的濂溪上,後人遂稱為濂溪先生。

    “說”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說明一件事物和一個道理,也可以發表議論或記敘事物。

    《愛蓮說》以蓮喻人,透過對蓮花的描寫和讚美,歌頌它堅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表明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水中、陸地上的草本、木本植物的花,可愛的很多。晉代的陶淵明只喜愛菊花。自從唐代以來,社會上的人們都十分喜愛牡丹。我單單喜愛蓮從淤積的汙泥中長出來卻不沾染汙穢,經清水洗滌過卻不顯得妖媚,內心通達而外形筆直,既不生蔓也不分枝,香氣遠播,越發清芳,筆直地潔淨地立在水中,只可從遠處觀賞卻不可隨意玩弄啊。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先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迷。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避世隱居之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之±,蓮是花中的品德高尚之士。唉,對於菊花的喜愛,從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過。對於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至於對牡丹的喜愛,當然人很多啦。

  • 3 # 葦說定製化運營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也:蓮,花之君子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自初讀此文,匆匆已四十餘年,至今仍能朗朗上口,“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漣而不妖”,初讀時雖不完全理解,但卻影響了筆者半生,很難想象,作者創作此名文時,已是暮年(55歲),作者並不是文學大家,甚至不能算作是文學家,但卻以“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創作出了千古名篇《愛蓮說》,《愛蓮說》雖短,卻字字珠璣,寓意深遠,最終成為了一篇千古名文。

    《愛蓮說》作者周敦頤(公元1017年—公元1073年)是北宋道州(今湖南道縣)人,他是宋朝儒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其學術著作有《周公元集》、《太極圖說》、《通書》等名著,周敦頤曾任職江南東道南康軍刑獄,他為人正直,襟懷淡泊,不以世俗同流合汙,致使他在仕途上舉步維艱,相傳周敦頤在南安任司理參軍時,為了一個誤判的死囚犯人,和他的上司據理力爭,最後竟以辭官來對抗上司,由此可見周敦頤是文如其人,然而也只有這種潔身自好之人,不屈服於世俗之人,才能寫下這流傳千古的《愛蓮說》。

    周敦頤的詩文並不多,流傳下來的有《大林寺》、《暮春即事》、《春晚》、《江上別石郎中》及《愛蓮說》,《愛蓮說》是作者以物言志,文章以“出淤泥而不染”起,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寄語了作者對理想,對人格的探索和追求,從而折射出了周敦頤對世俗的鄙視,對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不屑心態,文中周敦頤幾次用菊、牡丹反襯出蓮之美,並無絲毫的空洞說教,整篇文章優美簡練,正如蓮之美的“不蔓不枝”,更無片言的多餘之詞。

    周敦頤任職星子後,在府衙的一側開挖了一口池塘,池塘中全部種植了荷花,此時周敦頤已是55歲的暮年之人,且體弱多病,每當茶餘飯後,或是獨自一人,或是邀上三五好友,於池畔賞花品茗,時值池中的蓮花盛開,面對潔白的蓮花,周敦頤深感官場之黑暗,所以有感而發的創出了曠世名篇《愛蓮說》,《愛蓮說》雖是抒發了周敦頤的心志情懷,但又何嘗不是他對官場昏暗無奈的悲鳴?

    晚年的周敦頤曾多次遊覽廬山,並深為廬山的美景所吸引,他在自己的詩作中曾寫道“廬山我愛久,買田山中陰”,辭官後的周敦頤,在廬山蓮花峰下結草築廬,將屋前的一條小溪取名為“濂溪”,最後竟將原安葬於故里的母親鄭木君之墓,遷葬於廬山蓮花峰下,而周敦頤去世後,亦安葬於其母墓旁,可見這位先賢對蓮之愛已達無以復加之境。

    公元1179年,朱熹任星子郡守時,讚歎周敦頤一生正直清高,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汙,黃庭堅也稱周敦頤“人品甚高”如“光風霽月”,後來贛州百姓為了紀念週敦頤,修建了“濂溪祠”,並將周敦頤的畫像及詩詞文章刻於石壁上,周敦頤的曾孫周直卿把《愛蓮說》的原稿送贈,於是贛州人就在“濂溪書院”蓮池旁壁上摹刻了此文,讓《愛蓮說》流傳千古。

    千古名篇《愛蓮說》,如今還有多少人能懂會背?又有那些人出淤泥而不染?

  • 4 # 綺閣書生

    《愛蓮說》是北宋名儒周敦頤的千古名篇。全文如下: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以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周敦頤(1017至1073),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諡號元公,北宋道州營道樓田堡(今湖南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周敦頤是北宋五子之一,中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著有《愛蓮說》,《太極圖說》,《通書》等,後人整編成《周元公集》。

    蓮花,曾經是文人墨客高歌詠歎的物件,但多數文人都只是驚歎於它的清姿素容,很歸將之形諸筆端。而本文卻能獨闢蹊徑,透過對蓮的外型形象和內心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荷花堅貞不渝的品質,也藉此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品,不與世俗同流合汙以及對追名逐利的世態丿鄙視和厭惡。

    文章前部分,寫出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質,纖塵不染,無絕世俗;“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出了荷花不攀炎附勢的高尚情操;“可遠視而不可褻玩”,寫荷花就像遺世獨立的君子一樣,凜然不可侵犯。

    後部分,以菊花之“隱逸”,牡丹之“富貴”作對比,點出荷花“君子”的比喻意義,藉以說明作者對君子的嚮往之情和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這是一篇說理性的哲理散文,因為其精練而深刻,千百年來,一直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明白這些打賞主播的人,得到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