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乙九丁

    文字是古代發明的。現代人極少往裡面新增,為了書寫方便的簡化字除外。塑膠玻璃水泥等材料是現代人發明的,現代人不新增新發明文字,古代人是不知道現代人發明的東西的。尤其是漢字,現有的漢字透過組合完全能滿足新詞彙的需要,就沒有必要重新創造文字了。(我不知道砼這個字是否現代人創造的)。但西方的拼音文字不同,每一種新事物、新材料都需要一個新的詞彙來表達。所以他們的文字更新速率是很快的。所以,現代人看不懂幾百年前的文學作品是不奇怪的事情。不象漢字,秦漢以後的文字,雖已過去兩千多年了,現代人們仍然認識。

  • 2 # 吆呵天怎麼又亮了

    漢字是象形文字,本就包羅永珍,囊括萬物!

    以陰陽五行的視角,窺知宇宙執行變化的機理,歷經幾千年延邊成熟,沒有需要多做補充!

    面對新生事物,文字間重組即可準確表達,不需要節外生枝!因為,再新的事物,其存在、誕生、性質也在宇宙執行框架之內。

    外語都是拼音文字,他們對待新生事物,則需要新編詞彙。

  • 3 # 山野論史

    當然有了,代表混凝土的漢字【】拆開了你會發現,是人工石三部分組成,砼字是著名結構學家蔡方蔭教授1953年創造的。當時教學科技落後,沒有錄音機、影印機,學生上課聽講全靠記筆記。混凝土是建築工程中最常用的詞,但筆劃太多,寫起來費力又費時。於是思維敏捷的蔡方蔭就大膽用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

    另外,玻璃一詞也是很晚才有的,因為玻璃通透如玉,最早是和水晶等列入珍寶行列的,所以用玉(王)字邊,明代以前,按產地,把玻璃稱作【頗黎】。康熙字典《廣韻》《韻會》滂禾切,音頗。《玉篇》玻瓈,玉也。《廣韻》玻瓈玉,西國寶。《正字通》一名水玉,瑩如水,堅如玉,碾開有雨點者為眞。明三保大監出西洋,攜燒玻瓈人來中國,故中國玻瓈頓賤。燒者有氣眼而輕。

    中國的漢字能包羅永珍,與其他文字不同的是除了表音,還可以表意,所以再出現新事物的時候,往往無需造字,就可以按照漢字表音表意的規律,找到幾個比較適合表達的字,經過簡單的組合,而不需要另外造字。砼算是一個特例,用的是造字法,用一個字代表一個詞,這種文字在漢字中並不常見。

    我們生活中有很多新名詞,在古代是沒有的,但是透過漢字的特徵都能形象的表現出來,比如放射、輻射、固體、高射炮、交響樂、教科書、金剛石、合金鋼、維生素等等,以前沒有,出現了,用漢字命名,毫無壓力,而且還可以透過漢字表音表意的功能,即便是不知道的新事物,透過名字,就大致瞭解這種東西,而且毫無壓力的說出名字。

    頗黎 - 玻瓈 - 玻璃

    大陸實行了簡化字,很多人認為是巨大進步,但是為什麼在其他方面都很開放進步的漢字使用地區不認可簡化字呢?難道他們不知道簡化字書寫更簡單嗎?其實根本原因就是漢字的特點,表音表意,這是漢字的靈魂,是區別於其他文字的最大特點,簡化字的最大問題是破壞了漢字的表意功能,很多可以望字知意的漢字變得不知他代表什麼意思了,簡化字將漢字的靈魂剝離了一大部分,他們不但不願意效仿,還為此深惡痛絕。其實漢字還可以再簡化,而且還真的嘗試過,我剛上學就是學第二批簡化字,但是很快就被否定並廢棄了,為什麼,因為簡化字帶來的影響已經很明顯,不能一錯再錯。

    部分第二批簡化字

    第一次簡化的字數量有限,而且很大部分是古代已出現過簡化,但沒有被統一認可的字,影響肯定是有,但是並不是毀滅性的,但是第二批簡化字,幅度太大,字形完全不能表意,如果不及時阻止,將是中華文化的一次浩劫。

  • 4 # 翅膀說

    當然,主要還是因為現代都開始改行打字了,用的是預設的字型檔。

    以後造字將會被越限越死。

    你得多大的能量,才能逼得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透過你自己編造的漢字。

    基本上,以後如果不是必要的話,是很難會去創漢字的。

  • 5 # 走馬路的年輕人

    最知名的人造字是:砼

    砼字的創造者是著名結構學家蔡方蔭教授。創造時間是1953年。當時教學科技落後,沒有錄音機,也沒有影印機……學生上課聽講全靠記筆記。“混凝土”是建築工程中最常用的詞,但筆劃太多,寫起來費力又費時!於是思維敏捷的蔡方蔭就大膽用“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因為“混凝土”三字共有三十筆,而“人工石”三字才十筆,可省下二十筆,大大加快了筆記速度!後來“人工石”合成了“砼”!並在大學生中得到推廣,一傳十,十傳百……

    1955年7月,中國科學院編譯出版委員會“名詞室”審定頒佈的《結構工程名詞》一書中,明確推薦“砼”與“混凝土”一詞並用。從此,“砼”被廣泛採用於各類建築工程的書刊中。

    塑膠、玻璃,都是外來語,沒辦法造字。。。。

  • 6 # 從北方從日出之地飛來

    文字部首,乃至整個文字,在這些東西進入人們視野以前的古代就有了,並一直沿用至今。使用文字的目的是傳情達義,中國歷史上造岀了至少六萬多漢字,而實際使用中,有三千多字便可滿足要求。漢文是方塊字,由形音義三部分組成,每個字都有詞素,造詞者可以根據這些詞素組成新詞彙。而英文就沒有這個優點,新創立一個學科,該學科使用的新詞彙可成詞典,可多達十幾萬個詞彙。所以,使用漢語,不造新部首是因為沒必要。

  • 7 # 普通字

    有意思的問題。普通話已經多音節化,新產生的事物一般是用多音節詞來表達的,這就沒必要單獨造個字來表達它了。倒是有個字,是老字新用,開闢了一片新天地,這個字就是“綸”。綸本指魚線,現指一類合成纖維織物,比如,滌綸、腈綸、棉綸等等。研究漢字部首,我們會發現缺少抽象度高的成份。如若增加一些更抽象的部首,漢字會更好,比如增加一個表示方位和位置的部首,就能把東、南、西、北、前、後、上、下、中、偏等字統領起來,比如增加一個表示形狀、外觀的部首,就能把大小高矮胖瘦方圓長短粗細彎直凸凹等統領在一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所有人都反對我買飛度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