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興亡千古

    劉備曹操太強了,孫權跟他們比太弱了。

    曹操迎回漢獻帝,佔據天時,挾天子以令不臣,又在官渡之戰擊敗擁有四州之地的袁紹,可以說三人之中以曹操最強,兵法和指揮基本沒有問題,而且還握著漢獻帝這張王牌,可以說佔盡先機,但是曹操成也天時,敗也天時。

    一場赤壁之戰,擊敗了曹操短期統一天下的希望,根本原因在於劉備和孫權佔據民心,這個時候的民心還是以大漢為主,所以在江東曹操遭受了一次慘敗,而後他就去平定馬超和韓遂了,之後在合肥之戰與孫權打成了平手,留下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便撤回北方,雙方各守邊界,曹操自此再也沒有機會南下,一直到他人生的結束。

    劉備在前期顛沛流離,有了徐州,還被呂布謀奪,可以說是居無定所,一直到了赤壁之戰,在孫劉雙方的努力之下,擊敗曹操,才讓劉備第一次有了喘息之機。

    在江東與曹操激戰之際,劉備取了零陵,武陵,桂陽,長沙四郡,孫權取得了江夏與南郡。之後在曹操的壓力下,魯肅與諸葛亮的爭取中,孫權把南郡借給劉備,至此劉備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根據地,三足鼎立的態勢初步形成規模。

    根據諸葛亮的三步走,第一步已經完成,第二步是取益州,第三步是奪天下。在劉備的努力之下,勢力越發擴大,謀有龐統,馬良,諸葛亮,武有關,張,趙,黃....初有奪取天下之勢。隨後,張松獻圖,劉備入蜀,經過三年的激戰,劉備終於奪取益州,自領益州牧,勢力逐漸坐大,孫權則無任何變動,隨即雙方展開了荊州爭奪戰,又是迫於曹操的壓力,雙方湘水劃界,平分荊州。

    此時,劉備開始應付漢中之戰,素有恐曹症的劉備第一次揚眉吐氣,漢中之戰以劉備的勝利告終。在荊州的關羽坐不住了,開始北伐,短期之內,斬龐德,擒于禁,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最終在曹孫雙方的打擊下,關羽失敗。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帶了益州的大量軍隊,最後被陸遜火燒夷陵,兵敗,隨後退至白帝城,去世,劉備能在失敗之中,建立偏安一隅的蜀漢,足證明其能力出眾。

    孫權呢,帶兵能力並不出眾,他也並沒有太大的發展,唯一的優勢在於年齡,因為曹操和劉備都死了,他還正值壯年,但是並沒有大的建樹,而且孫權到了晚年,廢太子,立幼子,殺害陸遜,使吳國陷入內亂。

    所以劉備曹操太強了,孫權相比之下弱了一些。

  • 2 # 史無止境

    其實三國真正有能力統一的只有蜀漢。可惜因為大家都知道的那些原因讓他們失敗了。

    理由只有一個:劉備是三國唯一能正確地統一士族的集團。劉備集團非常注重道統的建設,配合峻法寬刑讓他們能真正統一士族陣線,這是當時社會最應走的路線。而魏晉和東吳完全由著士族牽鼻子走。

    漢末的分裂,本質上就是士族在自己地頭上抱團劃片,他們由於漢帝國版圖的龐大形成各個地區派系。國家的分裂是表象,他們的分裂才是根源。士族又驕傲又精明,想把他們團結在一起無比困難,即使表面上將他們聚集到一起,如果算不透他們心中的小九九,依舊會在強權鬆緩時再度被他們抓住機會架空權力,到最後還是四分五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袁紹,他表面上統一大部分北方,實際上一敗即潰,去世後四方士族裹挾他的幾個兒子瘋狂叛亂,曹操打敗袁紹本質上是重新收復北方。

    對付這些人,不僅需要雷厲風行的體制手段,還需要一個真正稱得上偉光正的理想,能把他們那點落後知識分子的文人激情調動起來,並且要像滾雪球一般把這個勢頭擴充套件到別地區。當君主把這種積極影響擴大到全國時,國家才有可能完成統一了。

    劉備和諸葛亮正是如此。在體制方面,他們制定出嚴峻的法規約束益州和東州士族,用直百幣控制他們的經濟情況。在文化的方面,他們號召士族一起達成恢復漢室的偉大理想,同時用刑非常輕微(幾無肉刑和株連)。士族們開始確實一肚子牢騷,但仔細觀察發現劉葛確實是懷抱有理想的真英雄,像黃權這樣本來忠於劉璋的官員也決定轉而為更宏偉的理想服務。對一些小人而言,若想越距搞小動作則會被峻法糾錯,同時因為寬鬆的刑法,只會丟人不會致死,增加悔改的可能性。於是這些人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相互惹事亂搞摩擦,而心中對漢室的歸屬感也被喚醒了,在劉備剛剛征服四川后就開始積極幫助劉備逆幾倍的兵力差打敗夏侯淵和曹操。

    這種統戰和管制能力,你給其他勢力能做到嗎?孫權拿下荊州後天天忙著平叛,曹操拿下鄴城後屠了個乾乾淨淨。他們這種勢力,即使僥倖讓他們取得了天下,他們又能坐得了多久?

    我說劉葛的對士族的高效率管理能力是三國第一是可以對比出來的。曹操在得到漢中後由於有些小原因放棄進一步滅蜀,這是因為他由己推敵,覺得劉備不可能短期整合好自己都苦手無比的本地士族,所以他放心大膽地走了,準備等劉備被本土士族玩的手忙腳亂時再料理他不遲。而事實證明曹操大錯特錯,曹操這稍微一緩的功夫劉備就瞬間整合好了剛到手的益州,足夠證明劉備的統合能力遠遠超越曹操位居三國第一。

    再說下曹操,他統合士族的能力算是三國第二,但他用的是一套毫無未來可言的方法:國家軍事化。

    其實三國裡曹操集團才是最怪異的存在。他基本放棄了儒家道統,他在召賢令裡親口說可以選不忠不孝的人當官,說明他並不只是針對道德選拔,而是對道德本身就棄如敝履。曹操決定完全依仗軍事力量來達成士族的統一。你稍微研究一下這個人就會發現他根本沒有任何信仰,貼吧大佬為了掩蓋這一點才試圖給他掛一個獻帝忠臣的名號遮羞。曹操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口號只有那句“若天下無我一人不知幾人稱孤幾人稱王”,但那本質上還是將軍思路。

    曹操幾乎所有的新體制策略其實都不過是軍隊手段的變種,比如大規模屯田(把漢朝在軍事區屯田改為國家級屯田),比如強制徵召士族做官(老拉壯丁了,可惜拉了個司馬懿),比如簡樸廉政(誰能在只有白米軍糧的軍隊花天酒地啊)。他還整編青州兵和遊牧民族軍隊,創造出士家這一低種姓,確保軍團的可持續發展,並允許大規模屠城激勵士氣。

    曹操的國家嚴重依賴強制性力量推動,像一臺沒有潤滑油的機器,總有些磨損的零件要出事。於是這臺機器在前期就開始笨手笨腳對自己的零件瘋狂輸出。

    曹操本質上只是一個將軍,並不是一個君主。把軍隊模式強推到國家上,這種把戲有前勁無後勁,管得了一時管不了一世,曹操強行用軍隊方法壓制士族只會受到不斷地反彈。許都變亂時獻帝聯絡上士族和暴亂的屯民,打算和樊城關羽一起起事,如果不是因為其他因素而失敗,曹操已經涼透了。憤怒的曹操屠盡了許多百官,但誰都不知道魏國下一根爆掉的血管在哪裡。

    等曹丕接手這一鍋快熬成水泥的硬粥時,他發現自己沒能力也沒膽量使用曹操那些手段,只能選擇和士族媾和了事(當然也是幾代人慢慢放棄曹操的),最終變成另一個孫權。

    然後是孫權,嗯,我們可以跳過。他和其他群雄沒有本質區別,稍微有點想模仿曹操卻沒那個膽子,最後只能對百姓橫徵暴斂。

    不過孫權也有優點,他能用媾和士族這種慢性死亡的把戲,使東吳成為三國最晚滅亡的國家。好比是大家都知道吸菸有害健康,孫權磕著大煙袋楞是活到了大家都快忘了有這個人的程度。畢竟只要老佛爺不發動傷筋動骨的改革,大清就永遠是我老佛爺的大清 。當然這種才華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別說當時紛紛擾擾的群雄了,後來人稱小東吳的東晉也完全比不過大魏吳王的各種微操。

    唯一的問題就是他該拿什麼攻克合肥和白帝,畢竟就連東吳的國家軍隊都由士族們分散掌管。其實某種意義上孫權生錯了時代,要是他趕上歐洲大航海時代,放他手下的將軍們領著自己的兵出海打出各自殖民地或許戰果會更好,只要能保證這些人有了地盤還聽他的話。

    最後說一下西晉。司馬家族其實並不是像很多人想的那麼黑,教員認為司馬懿很多方面比曹操要高,在下也深以為然。

    司馬家族對統一的核心有一套非常不錯的理解,比曹操有深度的多。首先他們繼續採用建設道統的方式——這不沒了忠還有孝嗎,雖然發展上略顯畸形但也比曹魏完全放棄道統來的好。其次就是在體制方面復興漢初分封制,重新恢復漢初年間皇權凌駕於士族的情況——實際上漢代就是因為逐步取消了分封制才引發士族分割天下,復興分封確實可以抑制地區豪強的權力。

    司馬炎還吸取漢朝七國之亂的教訓,巧妙地弄出一套“三權分立”,讓諸侯王權,地區兵權,人事任命權分開獨立,讓地區幾個巨頭彼此監督,不讓司馬王氏掌管一切,避免出現地區兵變。他不僅在地區分權,連京都中心的權力也分成了肉沫子,確保所有人都在相互制衡。

    司馬家族這一手其實是非常值得誇讚的。可惜,權力分得這麼稀碎反而增加了變亂的可能性——所有人都有一樣的權力不就是在養蠱嗎?據說司馬炎非常渴望得到諸葛亮的輔佐,想來他也知道,這一套亂七八糟的操作只是劉葛統戰的替代品吧。

    由於唯一能正確統一士族的劉備集團被客觀因素限制半路夭折,最後士族集團的統治只能走向末日。三國曆史的最終答案是魏晉南朝,曹操式的強硬統治與士族的權力架空之間展開毫無意義的拔河大戰,在這個耗時長久的無聊遊戲里根本沒有地方放下道德和信仰。最初是忠義的名存實亡,後來連家族倫理也被拋棄,最後孔子停祀,南朝漸漸地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反倒是北朝胡人從一片混沌中廢棄了舊計程車族階級,並更加倚重考試這種更公平的手段選拔出自己能用的人才——反正胡人寒門貧民都是低種姓,乾脆誰行誰上吧。最終慢慢消融了士族階級形成的官員壟斷,士族和寒門的階級衝突被大大緩解,統合士族的難度也隨之大幅度降低。於是北朝以更先進的國家結構體制成為了新的中國。

    諷刺的是,這北方的胡人正是當年不考慮未來的曹操大規模引入的,為的是填補因他屠城而損失的人口。而楊堅這個漢人以北朝胡人政權的領袖的面貌光復中華,其手段也是曹操篡權的那一套。歷史的因果有時候還真的是搞笑。

    不過歷史的規律總不會變,有壟斷性質的高層階級總會再度出現。而偉大的理想信仰配合峻法寬刑,永遠是統一管理的最好辦法。我們現在號召的中國復興,和當年劉葛提出的匡扶漢室又有何不同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是1990年3月14日請問是什麼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