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千的覺察與成長
-
2 # 為心靈煮杯咖啡
孩子時期:迴避型依戀關係是來自於孩子小的時候,他的照料者帶著拒絕和敵對的態度去照料他,這樣孩子會認為他人是靠不住的。孩子在與他人的關係上就會比較退縮,表現出迴避型的依戀,會經常懷疑和遷怒別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親密的人際關係。
成人時期:當我們提到迴避型依戀人格的時候,通常他已經不在孩子狀態。一個人只有年滿18歲,才會形成穩定的人格。
小時候是迴避型依戀的人,長大後,會有兩種不同的表現,可以供我們來辨識,它通常反應在親密關係當中:
第一種表現是因為害怕被拒絕,而極力避免與他人發生親密關係,雖然他們希望有人喜歡自己,但是更擔心自己離不開別人。處在關係中的時候感覺不安,擔心關係不能長久。
第二種表現的人會拒絕和他人相互依賴,因為他們相信自己能自力更生,也不在乎他人是否喜歡自己,與人比較疏離,難以靠近。
補充一句,我們的依戀關係會不斷受到我們成人後經歷的影響,依戀型別會發生改變。
迴避型人格的定義就不多說了,網上都有。
怎麼形成的呢?心理學觀點認為,這和早年的養育者表現有關。
比如前些年很流行的哭聲免疫法:哭了不抱、不哭才抱。什麼鬼?嬰兒哭了需要慰藉時你不抱,ta自己玩的好好的你非得去抱,這不是蛇精病嗎?
不得當的方式養出來的孩子,就有可能形成不良的依戀模式。一個人是否迴避型人格,就從ta的依戀模式來判斷,它的表現是渴望愛時我不說、給我愛時我不要、怎樣都不如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