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徐則臣
-
2 # 何殊我
個人認為,中關村裡面都是華人,和大多數華人沒啥區別。
作家徐則臣,此圖是筆者2012年所拍
真要尋找一些特別的話,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可能是當下中國的縮影,就像你的問題中間提到的作家徐則臣在一次訪談中說的“中關村是中國的一個縮影。中關村這地方,各色人等,各階層各職業,魚龍混雜,百川入海。有華人、外華人、底層、文盲、乞丐、白領、藍領、政要、學者、教授、藝術家,如此包羅永珍,其他地方很難出現,它完全是中國的一個切片。”
也就是說,一般提起中關村,都會下意識想到這裡面的先進科技和一流公司,然後想到這類還有各種各樣的電子產品,此外就是商場、影院、餐飲等現代化消費場所。提到裡面的人,一般人也會首先想到那些“英雄”人物,柳傳志、王選、張志東、俞敏洪、張朝陽、周鴻禕、李彥宏,關注那些一戰成名的光榮史和一夜暴富的神話。這些人物在問題裡面提到的《中關村筆記》再次被描寫了出來,與以往的所有文字大體都差不多,是唱給神的讚美詩。
這些小人物,包括海龍電子城下面擺櫃檯的、各個商場的服務人員、遊走於各個角落的小商小販以及那些非法職業者、邊緣人,比如賣盜版碟、辦假證的外來人,因為缺少必要的身份認同和心理認同,他們會更在意和一座城市之間的關係。而出入各個寫字樓的小白領們,某種意義上與這些人也沒什麼區別。最大的共同點就是——流動。所以呢,在此探討下徐則臣的部分著作就非常有必要了。
題主的問題描述中說到了《跑步穿過中關村》,這個中篇是徐則臣關於中關村的小說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篇,描寫了辦假證與賣盜版碟的敦煌、夏小容、曠山、七寶、保定等人在中關村的人生片段。通常意義上,這些人是“我們”的一員,但是我們對身邊人往往是缺乏直觀認知的,在文學作品中這種小人物也缺乏認知。正所謂滿漢全席好做,炒土豆絲、番茄炒蛋這種小菜卻難做好!
在徐則臣的筆下,這些人的生活困頓、情感糾葛、人生理想、對未來的迷茫都表現的非常生動立體,就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一個的影像的投射。在他的筆下,這些人的生活基本上是整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八十塊錢的捷安特彌足珍貴、疑似當小三的知春裡女孩生動無比、為畢業急求盜版碟《小城之春》《柏林蒼穹下》的大學生躍然紙上、為升遷為前途的官員們也大可理解……
整個世界從小人物的角度來俯視,就會發現也非常合情合理。而最後敦煌為曠山頂缸、七寶大喊懷孕、夏小容舉足失措,這些人都在小說中完成了自我,讀者也能體會到身邊一些人的命運。而這些人,與《天上人間》的子午、《居延》的居延、《如果大雪封門》的林慧聰等等,以至於延伸到了《耶路撒冷》中的初平陽、易長安等人,會發現這是一個可以觸控的字裡行間的中關村,鮮活、生動,你的歡樂、哀怨,在這裡都有投影。
在他今年最新的長篇《王成如海》中,又對這幾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電商發展而日益擴大規模、走入人們視野的快遞員群體有了關注,可惜的是,我們看到這個群體的生活方式、思想動態對比上述小說中的情況變化不大,這可能是對現實最為有力的反映——無論思潮如何變化、上流社會如何時髦、消費方式如何先進,這些變化對底層的影響永遠是最為緩慢的,這就是傳統的強大之處也是其可悲之處。
去體味小人物的生活,永遠比仰望大人物的廣輝來的真切。畢竟,社會是金字塔結構的。
中關村作為北京的“矽谷”,聚集了一批中國最頂尖的科技人才,這也成為了許多作家和文學作品的“創作來源”,甚至形成了“中關村文學“,比如著名70後作家徐則臣的的作品《跑步穿過中關村》,還有近日即將上市的作家寧肯的《中關村筆記》,所以中關村工作和生活的人們,有什麼不一樣的氣質和特點呢?
回覆列表
什麼樣的人都有,大街上什麼樣的表情也都有。談到文化教育創業科技等話題時,中關村人可能會有點自豪。因為附近的北大清華人大北語北外北理工中科院,人大附中北大附中,中關村一二三小,還有矽谷和中關村圖書大廈,還有各種著名的民間教育培訓機構,這地方算得上上半身高度發達的所在。賣快餐盒飯小吃的特別多,一到中午各種館子裡全是人。小區裡見到的穿白襯衫黑西裝的,多半是房產中介公司的,這地方學區房很搶手,當然價錢也相當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