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谷靜舍

    首先我們應該明白一個道理:帶著情緒的教育是最無用的教育。

    因為你在吼叫的時候,孩子的內心是被封閉的,因為心理保護機制會讓孩子進行自我保護。有的孩子會用手捂住耳朵躲避,有的孩子用哭來保護自己。因為你吼叫造成的傷害太大!

    父母情緒穩定,家庭會更加溫暖,才能給孩子安全感。相愛的父母,總是會在歲月中變得溫和,那些尖銳的稜角會被磨平。如果孩子生活在一個天天雞飛狗跳的家裡,能感受到幸福和快樂嗎?

    假如父母不再相愛,就會摧毀孩子心中的城。如果沒有一個幸福溫暖的家,孩子的世界將是昏暗無光的。沒有愛的滋潤,心靈就會被黑暗一步一步吞噬。

    孩子,總是渴望父母能夠相親相愛。孩子需要情緒平和的父母,需要溫暖的家庭氛圍。

    在這個殘酷的世介面前,願我們能用平和的情緒,在孩子的心裡種下一樹繁花。不僅能夠讓孩子感到溫暖,也能為他人開出美麗。

    所以,父母的情緒平和,可以說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祝你家庭幸福!

  • 2 # 率性自由

    看到這個問題,我特別有感處,因為我以前就是個情緒不穩定的人,特別是孩子犯錯了或是任性不聽話了,我這脾氣就一下hold不住了,不是對孩子大吼大叫,就是動手。這樣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因此,我決定改。在家人的幫助下,一有事了,眼看我這暴脾氣就要爆發了,我就回避,交給家人來解決,漸漸的,我的情緒比以前穩定了很多,親子關係也緩和了不少。希望對你有幫助。

  • 3 # 睿心媽媽

    如何做一個情緒穩定的媽媽?

    第一,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養,培養自己的定性。作為一個媽媽,你隨時要想著你要給孩子做表率。所以說,應該有良好的修養,修養好了,遇到問題相對來說,情緒就應該比較穩定。

    第二,凡是遇到突發事件,一定要搞清楚原因,不要憑主觀判斷,然後就衝孩子發脾氣,就訓斥孩子,這不對。這會讓自己和孩子之間拉開距離的,這可不是一個好現象。

    第三,遇到突發事件,還應該學會控制情緒,從一數到十,如果自己的情緒還沒有控制下來,再接著數,從一數到一百。如果自己還是屬於一種衝動狀態,那麼最好是離開第一現場,讓自己稍稍冷靜,這樣的話,就便於自己能夠理性的處理問題。

    雖然每個人都可能有情緒不穩定的時候,我們如果刻意的從這些方面著手,我們漸漸就會成為一個情緒穩定的父母,這對孩子成長,對孩子性格的養成,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做一個情緒穩定的父母。

  • 4 # 幼兒向媽

    首先父母要知道自己的情緒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要,並時刻提醒自己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其次,父母如果工作壓力大,可以在進家門之前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保證自己在外面的壓力不會帶給孩子負面影響之後,再進家門。

    最後,如果實在控制不住自己的壞情緒,那就在爆發前遠離孩子,不要讓孩子成為你的出氣筒。

  • 5 # 小布點mami

    經常會聽道周圍的朋友說,被自己的孩子氣的不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甚至想動手。我是深有體會,尤其是對待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我們好不容易按耐住的情緒,被他們一激動又重新爆發。但冷靜下來才發現,我們是把我們工作,生活中的壓力發洩在了孩子身上,而孩子也有壓力,他們被無故指責時,會用同樣的方法,把學習上的壓力反給父母。能夠互相理解,緩解壓力真的很不容易,但我們也要試著去改變自己,不要用情緒去管理孩子。

    想要做情緒穩定的父母,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

    我們之所以情緒失控往往是因為,我們沒有太多的耐心去等待。當我們想讓孩子去做一件事是,往往是下命令的態度告訴孩子,孩子一旦磨蹭就會讓我們無法忍受。讀過一篇文章《慢養給孩子一個好性格》還有一本繪本叫《牽著蝸牛去散步》,可見耐心的重要。我們不能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行為,他們的自控能力差,時間觀念弱,我們想要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陪他們一起走,當他們跟不上我們的節奏時,我們適當的等待。

    一個情緒穩定的父母必定是一個愛追求知識的父母!

    一個人的修養決定了他的性格,不管文化程度如何,最重要的是是否在不斷追求新的理念,新的知識。情緒不穩定的父母往往是不思進取,卻盼望孩子特別優秀的父母。有人說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這話很有道理。一個愛閱讀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很少會迷戀網路,同時他們也必有一個好的性格。

    現在的孩子已不再是我們那個年代的孩子,現在的教育方式也在不斷的更新。如果我們還按父母那個年代的教育方式,在這個年代已經落伍了。只有不斷的追求更多的育兒知識,才能把我們的孩子帶領好。讓他們知道何為感恩,讀書是為誰讀等。不要在情緒失控時去管理孩子,學會冷靜,等待,耐心和細心。

  • 6 # 滔說育兒

    首先體會自己的情緒,每一次遇到讓自己生氣,沮喪等等的事情,是否可以停下來想一想:這些情緒的原因是什麼?情緒的不同是否會造成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處理方式?

    做勇敢表達情緒的父母

    這一步是很多父母非常糾結和迷茫的一步,面對自己的情緒,該怎麼辦呢?

    發火,不對?不發火,心裡明明很生氣,堵的厲害?是該忍下去呢還是爆發呢?……

    所以當你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時,你覺得要自己心底快控制不知情緒時:

    請你用堅定地眼神看著孩子的眼睛(看著孩子,是尊重,更是一種態度);

    嚴肅和你當下心情的語氣(注意,是嚴肅,不是討好不是指責和憤恨)告訴孩子:“你剛才出手打我,我很疼!我對你這樣做感到非常生氣!”“你剛才對我吼,我很難過!”“我感覺我現在在發火的爆發點,媽媽非常生氣!”“我快爆發了……。”

    用正確的方式調整情緒

    當孩子能夠正視你的眼睛,看著你說話,你且對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後。

    然後,告訴孩子你需要離開調整自己情緒的事實:“我需要離開一下!”“我想我現在沒法陪你,我需要調整一下情緒!”

    接著,你需要在前面那句基礎上告訴孩子:“等我調整好情緒時,媽媽會再來找你!”“當我們兩都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時,我們在一起玩!”(如果之前孩子也有情緒的話)“等我感覺心裡舒服一些,再來陪你!”

    最後,別忘記告訴孩子他無論如何你依然是愛他的:“你對我吼我很生氣很難過,所以我現在離開一下調整情緒,但是這並不代表媽媽不愛你,媽媽依然愛你!”“媽媽離開一下,但你依然是我的寶貝兒子!”

    注意:以上步驟的處理家長們一定要注意細節:當你勇敢的告訴孩子你的情緒時,孩子就會真正的面對他讓你發火的事實和情緒,從而正式面對自己的犯錯行為以及知道嚴重程度,將以利於減少孩子將來同樣的行為;當你做出離開時,一來避免情緒升級,引發更大的衝突和對抗,二來也讓孩子學習情緒是需要管理和控制的;當你離開之前告訴孩子離開只是為了雙方情緒緩和,並會再回來,同時告訴你依然愛他,則讓他知道你的離開行為不是變相“懲罰”,從而減少敵對。)

    另外,在以上所有的步驟進行時,請懂得“溫和堅定”地進行,不帶憤怒不帶批評更不帶抱歉和愧疚。

    處理自己的情緒

    當你離開容易讓你情緒爆發的環境和現場時,接下來就是面對自己的情緒。

    每個人面對情緒的方式都有所不同,不過我建議每位家長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方式緩解自己的情緒,然後在多次嘗試後,尋找到最快速並讓自己恢復良好情緒的方法:聽音樂、深呼吸、整理出發或房間、看一會兒書、短時間的放鬆……。

    再次面對孩子

    剛你覺得自己的情緒緩和的不錯並且可以再次面對孩子時,也許就是時候去面對你和孩子次次的衝突了。

    當然,也許這個時候孩子會先調整好情緒而來找你,如果孩子先來找你而你依然怒氣衝衝地,建議你再緩一緩,請孩子到房間等待片刻或者在邊上玩積木等等待一會兒。

    不論是哪一種情況,再次面對孩子時,你需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面對問題和情緒。這個階段,是讓孩子真正理解他自己情緒的來源(他為什麼如此生氣、不聽父母或者打人等)、他做了什麼、然後引發了父母怎樣的情緒、父母和他自己是如何應對情緒的、以後再面對類似問題時怎樣做才是更好的……。

    也就是說,當父母和孩子共同面對發生的事情和情緒時,並且為將來面對類似的事情做了一些探討時,情緒的處理和良性的行為模式才算正式告一段落。而且,孩子才真正在“錯誤中成長”。

    所以,每一次孩子犯錯,都是教育的契機。

  • 7 # 百樹雲課堂

    1.識別你的情緒

    識別情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父母之所以對著孩子大動肝火,往往是因為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被自己的情緒控制了,失去了理智。

    去年,一位媽媽在車裡對孩子破口大罵。她肯定沒有想到,自己的孩子會因為自己的情緒化,衝動之下從車裡跑出去,毫不猶豫地從高架橋上跳下去。事後她一定追悔莫及。但是,如果她能早早地意識到自己被不良情緒控制了,冷靜一下,悲劇也許就不會發生。

    意識到自己有情緒了是第一步。試著辨認自己的感覺。

    你可以感受你的身體的變化。心跳加速、呼吸困難、臉紅等異常的身體感受,都可能是情緒上身的表現。

    你可以監控你的非語言行為,例如坐姿、眼神、手勢、聲音等。如果你的聲音突然變大,眼神變得兇惡,你可能開始生氣了。

    你還可以透過監控自己的想法和對別人說的話來辨認自己的感覺。腦海中或嘴巴里發出“我討厭……”或者“我感到很煩”這樣的聲音時,說明你的負面情緒開始了。

    接著,告訴自己,不要憑著感覺行動。擁有某種感覺並不意味著你就一定要這樣做。你感覺恐懼,但你不一定要表現出恐懼。你感到震怒,但你不必把你的怒氣表現出來。辨認出自己的感覺不是發洩情緒的開端,而是理性處理情緒的開始

    2.

    合理地表達情緒

    經典美劇《老友記》中有一集,錢德勒發現自己的媽媽和好友羅斯接吻了,他對自己的媽媽和好友都十分地生氣。期間他一直悶悶不樂,對好友和媽媽怒目而視,親密關係變得很糟糕。在其他好友的鼓勵下,他和媽媽進行了一次長談,把長期積壓在心裡的感覺全部對媽媽說了。說完後他如釋重負,雖然對媽媽的不滿還在,但他不會再被那些感覺所折磨了。

    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很重要。研究表明,比起不表達情緒的人,能夠合理表達情緒的人身體更健康,人際關係也更和諧。

    擴充自己的情緒詞彙,精準地描述自己的感覺。《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在165頁列出了情緒詞彙表,幫助我們更好地描述自己的情緒。除了用單一的字詞描述自己的感覺,還可以描述自己發生了什麼或者自己想要做什麼。例如,當你的孩子做錯了事時,你想要表達你很生氣。你可以說“我很生氣”,也可以說“我感覺我肝疼”,或者說“我想打人”。

    評估表達感覺的時機。情緒剛湧上頭時一般不是表達情緒的最好時機。深思熟慮後再開口才能保證是理性地表達。記得小時候,在人多的場合有什麼不當的行為,媽媽總是等到回到家只有我們兩個人的時候才會給我指出問題。既保全了我的面子,也讓我容易接受我的問題。

    3.減少無助益情緒

    情緒分為有助益情緒和無助益情緒。

    顧名思義,無助益情緒就是對良好的溝通沒有幫助的情緒。無助益情緒通常來自於非理性思考,也就是我們的非理性想法。

    典型的非理性思考包括完美謬誤、贊同謬誤、過度推論謬誤、因果謬誤、無助謬誤和災難性謬誤。

    非理性思考在父母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十分常見。例如,有的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必須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否則就會陷入焦慮,這是完美謬誤。有的孩子性格安靜沉穩,但父母認為孩子就應該開朗大方,因此擔心得不得了,這是應該謬誤。電影《廁所英雄》裡的媽媽,認為自己的孩子如果錄不上私立學校,以後就會墮落到吸毒,這是災難性謬誤。

    如何減少無助益情緒呢?

    首先,監控自己的情緒反應。透過觀察自己身體的變化,如心跳加速,跺腳,或者變得極其安靜等,辨認出自己的情緒。

    接著,注意情緒的激發事件。探究到底是什麼引起了你的情緒反應,可能是一件事,也可能是最近一連串的事,或者是某個特定的人或者話題。

    第三,記錄你的自我內言。這一步將激發事件和你的感覺聯絡起來。去探究你此時的內心獨白,甚至可以將你內心的想法寫下來,能夠幫助你很快地辨識出自己內心的想法。

    最後一步是重新評估你的非理性信念。先確認自己記錄的想法是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然後解釋它為什麼是理性的或者是非理性的。如果確認自己的想法是非理性的,那麼寫下一個較為理性的替代性思考。這樣可以讓自己在面對相同的情境時感覺好些。

    下面我們透過一個案例來演示一下。

    激發事件:你的孩子趁你不注意把牆畫花了。你之前告訴過他好多次,他不能這樣做。

    信念和自我內言:這個孩子太不聽話了,簡直太壞了,這次我必須好好地教訓一下他。

    重新評估非理性信念:除了這件事,他在其他方面表現得也沒有很糟糕。在他這個年紀,也許他需要一個地方塗塗寫寫。我可以給他在牆上掛一塊黑板,這樣他就不會在牆上亂塗亂畫了。

    就這樣,一場家庭大戰被避免了。多年後,這塊小黑板可能會成為孩子美好的回憶。如果不是理性思考,孩子的記憶裡可能會是一場粗暴的大罵。

    有一句諺語是這樣說的:“情緒就是心魔,你不控制它,它便吞噬你。” 為人父母,只有當自己學會成長,擁有從情緒中回到平和的能力,才能輕鬆智慧地養育孩子。

  • 8 # 錢志亮工作室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體驗:

    工作不順心的一天,回家看到調皮搗蛋的孩子、散落一地的玩具,馬上就怒火中燒,忍不住對孩子咆哮起來,大人的指責、孩子的反抗,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打響;

    反之,如果是股票漲停、心情很棒的一天,面對同樣的場景,反應就沒這麼激烈,甚至覺得孩子淘氣地可愛,忍不住給他一個愛的抱抱,充滿溫情。

    你看,多麼“有原則”的父母,對待孩子同樣的行為,卻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

    情緒影響一個人的行為,父母的情緒,常常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教育方法。

    而小時候父母為人處世的方式、情緒的表達,都會影響孩子性格脾性的形成。

    一、情緒化的父母,是孩子的一場災難

    德國有一本非常出名的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是一隻可愛的企鵝寶寶講述它和媽媽之間的“特別經歷”:

    “今天早上,我媽媽發脾氣,衝著我生氣地大叫。結果,嚇得我全身都散開飛跑了……

    我的腦袋飛到了宇宙裡,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里,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最後發脾氣大叫的媽媽又將我找了回去,將我修補好。

    媽媽跟我說對不起,我也原諒了媽媽。”

    生動展現了父母的情緒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

    很多家長不懂得保持自己情緒的穩定

    開心起來“寶貝”長“寶貝”短,對孩子有求必應;一旦自己心情很差充滿焦慮時,看孩子哪裡都不順眼,怎麼做都是錯,不是吼叫打罵,就是冷嘲熱諷。

    同樣的行為,卻收到父母不一樣的態度,只會讓孩子感到迷茫,不能很好地認識自己行為本身妥當與否,不利於建立起正確的是非觀。

    有的孩子很聰明,等到他洞察到父母心情好時做某一件事不會被罵,便學會察言觀色,挑有利的時機做自己想做的事,使得父母教育孩子時越來越被動。

    比如很多孩子發現家裡來客人時,父母對自己比較寬鬆,於是總會在這個時候提出各種平常不敢提的要求,玩遊戲、看電視、吃各種零食,等等。

    陰晴不定的父母,還會讓孩子充滿了惶恐和不安,他不能確定自己什麼時候做什麼事就會不小心惹到父母,於是表現地小心翼翼,內心缺乏安全感。

    二、 父母情緒穩定,孩子情商更高

    父母的情緒管理能力是如何影響孩子的?關於這個問題,曼徹斯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Edward Tronick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靜止臉實驗。”

    實驗之初,母親與孩子正常互動,孩子很開心;靜止臉實驗開始,母親面無表情。孩子已經發現不對勁,開始想辦法引起母親注意。

    孩子繼續嘗試讓母親與自己互動,但是母親仍然面無表情。最後孩子開始崩潰哭泣。

    靜止臉實驗

    在一個家庭中,父母的言行舉止,尤其是情緒的處理,直接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當孩子不被情緒困擾和影響,內心充滿安全感,他才能更好地發展自己的社會化功能。

    觀察很多家庭可以發現,那些父母性格溫和,情緒平和的孩子身上,笑容更多,幸福感更強,抗挫折能力也更好,禮貌和教養兼具,看待事物更寬容。

    而那些父母性格強勢,容易情緒化,動不動就大吼大叫或者一驚一乍的孩子,往往更加敏感多疑、更容易走極端,缺乏一種對周圍環境最基本的安全感。

    看到父母心情差時就對家人大吼大叫,摔東西,暴飲暴食,孩子的情緒被影響不說,還會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模仿,漸漸形成自己的意識,日後也採取這樣處理情緒的方法,十分不利於孩子情商的發展。

    情緒穩定的父母,才能夠在一言一行中教會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接納情緒、正確處理情緒。

    三、給負面情緒找到合適的出口

    《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家庭中的教育焦慮問題不可忽視,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焦慮的父母常常難以保持情緒的穩定,在心情不好又面對孩子“不乖”時,父母難免會簡單、粗暴的處理問題。

    但父母應該意識到,孩子是無辜的,不應該由他們來承擔我們的負面情緒,父母自身要學會給這種負面情緒找到合適的出口。

    1.儘量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面對孩子

    把自己從情緒中抽離出來,冷靜思考,給自己一段時間獨處,分析自己為何會生氣,帶著這樣的情緒可能會對孩子做出怎樣的行為?帶來怎樣的後果?這樣做對解決問題有沒有實質性幫助?

    透過冷靜的思考,很多衝動性行為就會被避免,穩定的情緒下,父母會更客觀公眾地評價孩子的言行,更有效地處理問題。

    2.誠懇地和孩子溝通,表達真實的感受

    沒有人可以完美控制自己的情緒,當自己被各種負面情緒籠罩,實在做不到風輕雲淡時,不妨誠實地告訴孩子:

    “媽媽因為工作的原因現在心情不太好,需要一個人冷靜一下,如果你總是打擾我,我怕會對你發火,媽媽不想對你發脾氣,所以希望你乖一點”

    比如父母吵架,儘量不要當著孩子面,或者要與孩子好好溝通,讓孩子明白:我們的負面情緒不影響我們和你之間的關係,我們的負面情緒不是因為你。

    透過父母處理情緒的方式,孩子會明白有矛盾有衝突不可怕,只要敢於面對,透過正確的處理,結果也會是好的。

    真正能管理好自己情緒的人,才是好父母。作為父母,情緒平和穩定樂觀,家庭更溫暖,孩子更有安全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船的航速一節等於多少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