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樣子25945824
-
2 # 一老沈一
讀一本三十萬字的書,大概需要多長時間呢?我的理解,大約和三個因素有關。第一,讀書人的文化水平及閱讀訓練;第二,書籍的型別及難易程度;第三,讀書的目的及習慣。
一般人的閱讀速度是相差不多的,以初中文化水平來說,一分鐘大約閱讀350-500字。也就是說,連續或累計十餘個小時,就可以讀完一本三十萬字的書籍。這當然是指的讀“閒書”,包括小說等等一般性“文化消費”。大家可能有這樣的感受,喜歡的書看的快——不忍釋卷;不喜歡的書也看的快——走馬觀花。
有一些書,基本是讀不快的,如古籍,其中的字、詞、句、事、邏輯等等,不琢磨,甚至不查閱工具書和資料,是很難準確理解書中之意的,自然不可能讀快。再如專業書籍,常常會遇到新概念、新知識、新理論,不下一番功夫,也不可能看懂及理解。
再就是讀書的目的和習慣。學生正在學習的課程,一本教材充其量也就三十萬字,但需要學習一個學期,單純圖快肯定不行。做研究,也是“慢工出細活兒”,必須“字斟句酌”,閱讀速度也就下來了。很多人讀書有做筆記的習慣,精彩的、有體會的要寫下來、記下來,這樣讀書肯定是不追求速度的。錢鍾書先生於1960-1970年代寫的四卷本《管錐編》,就是他的讀書筆記。全書約一百三十萬字,由先秦至於唐前,考論詞章及義理,打通時間、空間、語言、文化和學科的壁障,引述四千多位著作家的上萬種著作中的數萬條書證,所論除了文學之外,還兼及幾乎全部的社會科學、人文學科,具有很高的價值。
讀書能不能更快?能。相傳南朝梁武帝蕭衍的三兒子蕭綱聰明過人,六歲能寫文章,語句流暢,辭采華美,讀書一目十行,後來繼承了王位,做了梁簡文帝。“一目十行”的成語即由此而來。
“一目十行”可以透過學習練成,這就是“速讀(rapid reading)”,又叫快速閱讀 。掌握“速讀”技巧的人,一分鐘能夠閱讀5000字,據稱有人達到一分鐘閱讀20000字的速度。
速讀是在有明確閱讀目的的前提下,高度集中注意力,透過科學用眼和科學用腦,快速高效地獲得知識資訊的閱讀方法。其要領是:用眼睛讀,不用聲音讀;閱讀時,將所看到文字直接在大腦中喚起意識。閱讀期間,人的眼睛處於運動和停頓的交替過程中,只有在眼停時才能感知字句,每次眼停時感知的文字量愈大,閱讀的速度就愈快;眼停的次數越少,閱讀的速度也越快。換句話說,閱讀時要儘量攝入較大的文字資訊量,每次眼停時不是感知一個字、一個詞,而是要感知整句話或整段文字的含義。
當然,我們一般人的閱讀,也可以像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裡說的那樣:“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就是很好的境界了,對吧?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於是很多人說,你看,古人都說了,學無止境。其實,莊子後面還有話:“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意思是說,以有崖追求無涯,是害自己。怎麼理解呢?我的理解是,人生有限,時間有限。多讀書,但要讀好書。和大家共勉。
-
3 # PlatoVest
普通人的閱讀速度均為200到500字每分鐘。
掌握速讀技巧的人閱讀速度在2000到5000字每分鐘。
還有人可達10000字每分鐘。
回覆列表
如果是現代小說,愛情的,懸疑的,歷史的.....有足夠的情節與故事,那麼對我而言,快馬加鞭半月足矣。唐浩明的曾國藩,熊召正的張居正,都是100萬字,我一個月內讀完。300萬字的明朝那些事,90萬字的三體,讓我犧牲了高多睡眠時間呢!都是一個月“期限”。呵呵。
如果是哲思類,或者散文類。那就得悠著點,因為讀的過程要遠遠賽不過消化的功效……得給大腦空餘一些時間和空間,自然要2個月3個月甚至一年半載地來讀一本書。譬如20萬字的汪曾祺散文,18萬字的中國哲學簡史。
如果是傳說中的世界經典,那可得注意,能否堅持讀下去,也是個未知數……想當年讀百年孤獨、追憶逝水年華的半途而廢現如今依然會重蹈覆轍啊…!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