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宮廷的妃嬪制度是由康熙皇帝確立的,主要分為八個等級,從上到下依次是:皇后(1人)、皇貴妃(1人)、貴妃(2人)、妃(4人)、嬪(6人)、貴人(人數不限)、常在(人數不限)、答應(人數不限)。但其實不同皇帝在位期間,冊立的妃嬪數並沒有照規定來。不同等級之間享受的待遇也有很大的差別,比如說嬪以上分別住在東西十二宮,每人都有自己的專房,貴人以下就得住在一起了。而且皇后可以分到10名宮女,皇貴妃、貴妃可以分到八名宮女,往下分別就只能擁有宮女六名、四名、三名、兩名(也有一種說法是答應只能有一名宮女侍候)。為了對妃嬪們加以區分,會在位次前加名號,這些名號大部分是固定的,一般都是些讚揚美貌或品德的詞,比如珍妃、淑妃。清朝皇帝裡面妻妾最多的是康熙帝玄燁,有名位、無名位的加起來達到了兩百多人。
(光緒寵妃——珍妃)
在清朝,要想進入後宮,成為佳麗三千,必須要經過十分複雜和嚴格的選秀程式。選秀分為兩種,最主要的是由戶部從八旗中挑選13-16歲的身體健康的女子,17歲及以上的可以作為備選,所有應選秀女者在選驗之前都不能婚嫁。這種選秀三年一次,所以競爭也是十分激烈。符合條件的秀女按照要求到順貞門外等候,再由太監按班引入,每班一般為五人,透過層層考核,被選中的就會留牌子。秀女一旦被選中入宮後,就不能隨意和家人見面,對她們而言,最大的“幸運”就是得到皇帝的喜愛,封為答應,然後再逐級往上爬,但要想成為貴人及以上,家世須十分顯赫。而對於大部分入宮的秀女而言,常年累月得不到皇帝的寵幸,只能在宮裡孤老。
(後宮嬪妃與外國公使夫人合影)
還有一種是從包衣三旗中挑選秀女,每年舉行一次,由內務府主持。但這些秀女由於出身較為低微,大多數人即便選入宮後也只能做後宮雜役,只有萬分之一的機率被皇帝看中。不過一旦被皇帝臨幸,可以被封為答應或常在。
(後宮嬪妃)
“一入宮門深似海”,有的秀女即便得到皇帝寵幸封為妃嬪,卻不免遭到太后的憎恨或者其他妃嬪的迫害。比如光緒皇帝非常寵愛的珍妃,因得罪了慈禧太后而被後者的領班太監推入井中身亡,年僅二十五歲。
清代宮廷的妃嬪制度是由康熙皇帝確立的,主要分為八個等級,從上到下依次是:皇后(1人)、皇貴妃(1人)、貴妃(2人)、妃(4人)、嬪(6人)、貴人(人數不限)、常在(人數不限)、答應(人數不限)。但其實不同皇帝在位期間,冊立的妃嬪數並沒有照規定來。不同等級之間享受的待遇也有很大的差別,比如說嬪以上分別住在東西十二宮,每人都有自己的專房,貴人以下就得住在一起了。而且皇后可以分到10名宮女,皇貴妃、貴妃可以分到八名宮女,往下分別就只能擁有宮女六名、四名、三名、兩名(也有一種說法是答應只能有一名宮女侍候)。為了對妃嬪們加以區分,會在位次前加名號,這些名號大部分是固定的,一般都是些讚揚美貌或品德的詞,比如珍妃、淑妃。清朝皇帝裡面妻妾最多的是康熙帝玄燁,有名位、無名位的加起來達到了兩百多人。
(光緒寵妃——珍妃)
在清朝,要想進入後宮,成為佳麗三千,必須要經過十分複雜和嚴格的選秀程式。選秀分為兩種,最主要的是由戶部從八旗中挑選13-16歲的身體健康的女子,17歲及以上的可以作為備選,所有應選秀女者在選驗之前都不能婚嫁。這種選秀三年一次,所以競爭也是十分激烈。符合條件的秀女按照要求到順貞門外等候,再由太監按班引入,每班一般為五人,透過層層考核,被選中的就會留牌子。秀女一旦被選中入宮後,就不能隨意和家人見面,對她們而言,最大的“幸運”就是得到皇帝的喜愛,封為答應,然後再逐級往上爬,但要想成為貴人及以上,家世須十分顯赫。而對於大部分入宮的秀女而言,常年累月得不到皇帝的寵幸,只能在宮裡孤老。
(後宮嬪妃與外國公使夫人合影)
還有一種是從包衣三旗中挑選秀女,每年舉行一次,由內務府主持。但這些秀女由於出身較為低微,大多數人即便選入宮後也只能做後宮雜役,只有萬分之一的機率被皇帝看中。不過一旦被皇帝臨幸,可以被封為答應或常在。
(後宮嬪妃)
“一入宮門深似海”,有的秀女即便得到皇帝寵幸封為妃嬪,卻不免遭到太后的憎恨或者其他妃嬪的迫害。比如光緒皇帝非常寵愛的珍妃,因得罪了慈禧太后而被後者的領班太監推入井中身亡,年僅二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