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錢途網

    這句話是列寧說的,我很明確的說是列寧同志先說的。不過我不記得是那本著作了。一般而言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常提到。

  • 2 # 坐古談今

    首先,這句話的現代文誰先說的我不清楚,但是這句話僅是對前人說的話的現代語解釋。而且談談很有必要。古人早就說過類似的話。其根本原因就是歷史規律問題。

    《左傳·莊公十一年》中說“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其理解就是大禹、商湯;夏桀、商紂的興衰都是歷史潮流,朝代雖不同,興亡的原因卻很相似,那就是符合歷史規律。對於這個歷史規律因為治史觀的不同,那麼理解就不同。

    再往後,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又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其理解就是:秦朝沒有借鑑六國的興亡原因所以敗亡,後人也沒有借鑑秦朝的興亡原因所以敗亡,由此,後人哀前人。

    為了更好地理解杜牧的這句話,就總結出了一句:後人復哀後人。

    杜牧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與“後人復哀後人”其實本質上都是一個意思,前者是歷史規律問題,後者是因為沒有吸取歷史規律所以興亡總是相似,所有,有人才總結出:螺旋式上升的中國歷史總結。

    那麼,歷史規律是什麼呢?羅貫中的那句“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說。其實這句話就像是真理,大家都知道是真理但就是沒有參考價值。現在所說的歷史規律主要可以分為:

    權力規律,如兔死狗烹定律、包圍定律、朋黨定律等。

    人性規律,如孟子所說的“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通俗的語言就是“富不過三代”,文一點兒就是柏楊先生的“瓶頸定律”。

    賦稅改革規律,也就是“黃宗羲定律””,該定律是由秦暉先生提出,大意是:每次稅賦改革,農民的負擔就重一次,如此反覆直至民不堪重負。有人類推出了:動亂——開國——中期享樂——後期的亂世。

    黃宗羲

    上述都不是純粹的歷史規律,我認為,歷史規律首先是人性規律:歷史是由:(邪正爭奪期—穩—邪正爭奪期……)幼稚期—(邪正爭奪期—穩—邪正爭奪期……)成長期——(邪正爭奪期—穩—邪正爭奪期……)平穩期——(邪正爭奪期—穩—邪正爭奪期……)衰退期。

    邪,主要是指歪風邪氣,從吏治角度上說就是主政者只關注權力鬥爭、個人享受(包括精神享受和物質享受)等。

    正,主要是指浩然正氣,從吏治角度上說就是主政者將關注注意力主要放在民生問題上以及如何保住政權上。

    穩,則包括兩種。若是邪氣居主,那麼國不長久;若是正氣居主,國家綿延不絕。

    邪正穩的爭奪是連貫的,只要其中一個環節沒有繼續流轉,那麼其結果就是國破家亡。而且。他的流轉過程次數越多,其立國時間越久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碩士研究生在美國好找工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