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治學角度來講,政策就是資源的重新分配。如何評價取決於評價者所處角度 簡單分析 直接相關分莫過於 即將入大學的學生、原985、211大學和企業,這三者某種程度上是一個生態圈,學生入大學,大學培養人,企業選學生。
學生與企業角度互為映象,如果立志於大學畢業後工作,那麼當然要進入一流大學,最次也要進入非一流大學的一流專業,即要麼大學要麼專業至少得榜上有名;企業選學生本質上也是一樣的,雙一流名單上的學生當然得有加分項。這就牽涉到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些學校的學生要高看一眼,正如前段時間一個節目在討論985、211學生為什麼求職機會多引起的爭論一樣。從理論上來說,名單上的大學和專業等於一張通往教育部的VIP卡,不僅意味著政策和資金的持續投入,也意味著爭取這二者更大的話語權,直接說這就是特權,特權最大的好處是什麼,汲取資源,大學汲取社會資源無外乎這幾者:聲譽、學生和老師。老師自然知道名單上的大學意味著有保障的待遇,發文章評選職稱上的潛在優勢,學生也自然知道可靠的求職和深造機會上的優勢,學生和老師都知道說不出但真實存在的身份優勢。有了可靠的學生和教師來源,那麼學校就能將特權充分延續下去。
那麼企業呢?其實結論已經顯而易見了,討論企業選擇學生的角度時有一個常見的邏輯問題,好大學未必產出好學生,差大學未必就是差學生,這當然正確且永遠正確,因為這是一個必然性和特殊性的問題。你不能用普遍去凌駕必然,那麼當然也不能用特殊否定必然。企業選人在面試的時候看特性,在選簡歷的時候看共性,也就是說出身不好,意味著你根本就沒有進入表現自己的機會,這才是最殘酷的。
從學校角度來看,名單上的新舊面孔以及贏輸的區分已有很多,就不贅述了,我想簡單說說曾經的211高校。以前是211大學,現在是一流專業,得到上面支援的從大學降格為大學裡的某個專業,曾經的211高校心中痛楚不可言喻。從內部角度來看,這些專業的既得利益者如教師、行政人員在學校內部的地位將會空前提高,而學校層面的管理者則壓力山大,你能一碗水端平嗎?就好像大領導開會說了這小夥子不錯,你們單位一定要重點培養!你怎麼對他?怎麼平衡內部管理?這些專業難免會一家獨大,而這勢必會對管理部門形成擠壓。從外部角度來看,這是對生源的重大打擊,以前是上不了985了就上個211,現在沒有了這件衣服,只留了幾個專業,學生的抉擇少了,好的學生自然就更少了。
從政治學角度來講,政策就是資源的重新分配。如何評價取決於評價者所處角度 簡單分析 直接相關分莫過於 即將入大學的學生、原985、211大學和企業,這三者某種程度上是一個生態圈,學生入大學,大學培養人,企業選學生。
學生與企業角度互為映象,如果立志於大學畢業後工作,那麼當然要進入一流大學,最次也要進入非一流大學的一流專業,即要麼大學要麼專業至少得榜上有名;企業選學生本質上也是一樣的,雙一流名單上的學生當然得有加分項。這就牽涉到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些學校的學生要高看一眼,正如前段時間一個節目在討論985、211學生為什麼求職機會多引起的爭論一樣。從理論上來說,名單上的大學和專業等於一張通往教育部的VIP卡,不僅意味著政策和資金的持續投入,也意味著爭取這二者更大的話語權,直接說這就是特權,特權最大的好處是什麼,汲取資源,大學汲取社會資源無外乎這幾者:聲譽、學生和老師。老師自然知道名單上的大學意味著有保障的待遇,發文章評選職稱上的潛在優勢,學生也自然知道可靠的求職和深造機會上的優勢,學生和老師都知道說不出但真實存在的身份優勢。有了可靠的學生和教師來源,那麼學校就能將特權充分延續下去。
那麼企業呢?其實結論已經顯而易見了,討論企業選擇學生的角度時有一個常見的邏輯問題,好大學未必產出好學生,差大學未必就是差學生,這當然正確且永遠正確,因為這是一個必然性和特殊性的問題。你不能用普遍去凌駕必然,那麼當然也不能用特殊否定必然。企業選人在面試的時候看特性,在選簡歷的時候看共性,也就是說出身不好,意味著你根本就沒有進入表現自己的機會,這才是最殘酷的。
從學校角度來看,名單上的新舊面孔以及贏輸的區分已有很多,就不贅述了,我想簡單說說曾經的211高校。以前是211大學,現在是一流專業,得到上面支援的從大學降格為大學裡的某個專業,曾經的211高校心中痛楚不可言喻。從內部角度來看,這些專業的既得利益者如教師、行政人員在學校內部的地位將會空前提高,而學校層面的管理者則壓力山大,你能一碗水端平嗎?就好像大領導開會說了這小夥子不錯,你們單位一定要重點培養!你怎麼對他?怎麼平衡內部管理?這些專業難免會一家獨大,而這勢必會對管理部門形成擠壓。從外部角度來看,這是對生源的重大打擊,以前是上不了985了就上個211,現在沒有了這件衣服,只留了幾個專業,學生的抉擇少了,好的學生自然就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