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秦鐵鷹劍士

    春秋時代 (公元前770年到前403年),周天子式微,諸侯國崛起,周王室無法再有效約束各諸侯國。春秋之世,禮崩樂壞,瓦釜雷鳴,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併,到後來只剩較大的幾個。為了在諸侯國中有權威性,說的話有人聽,各大諸侯相互爭霸,這也是五霸的來源根由。五霸說話較多,共有八種,但一般都是根據《史記索隱》的說法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

    一,有讓國之美名。

    宋襄公名為子茲甫,是宋桓公嫡長子,宋國國君繼承人。可是子茲甫在父親面前懇求,要把太子之位讓賢於庶兄目夷,還說:"目夷年齡比我大,而且忠義仁義,請立目夷為國君吧。"於是,宋桓公把茲甫的想法講給目夷聽,目夷聽後不肯接受太子之位,說:"能夠把國家讓給我,這不是最大的仁嗎?我再仁,也趕不上弟弟啊!況且廢嫡立庶,也不合制度啊"。為了躲避弟弟的讓賢,目夷逃到了衛國,茲甫的太子之位沒有讓出去。

    二,平定了齊國內亂。

    齊桓公姜小白死後,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率領衛國、曹國、邾國等四華人馬打到齊國,齊人裡應外合,擁立齊孝公繼位,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聞名於天下諸侯。宋襄公之所以帶兵平定齊國內亂,是因為在葵丘會盟上答應了齊桓公幫助齊國太子。以弱宋伐強齊,之所以成功是有齊國貴族幫助齊國太子,但是宋襄公此舉無疑是誠信之舉,獲得了大好名聲。

    三、仁義之師,不擊半渡之楚兵。

    宋國雖弱,但宋襄公名聲大,於子茲甫意圖繼承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在泓水之戰之中,宋襄公不擊楚國半渡之兵,最終與楚軍列陣而戰,宋軍大敗,宋襄公身負重傷,不久傷發而亡。

    儘管宋襄公的實力弱小,戰績慘淡,但是他仁義之名滿天下,把宋國也治理得較好,還很在誠信的幫助了齊國太子姜昭繼位了齊國國君位,又幫助過流浪過程中的晉文公。因此以儒家思想作為指導思想的司馬遷認為宋襄公的仁義難得,雖無霸主之能,但也給他一個霸主之名。

    春秋霸主認定的標準有以下兩點:

    1、實力強大,滅國數個或擴地千里,會盟而得周天子與諸侯承認。

    (1)齊桓公九合諸侯,尊王攘夷,對華夏文明有拱衛之功,齊國實力強勁,天下難敵。在葵丘會盟上得到天下諸侯的承認,尊齊桓公為盟主。

    (2)晉文公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到周天子賞賜。前632年晉國於城濮大敗楚軍,威震諸侯。在踐土會盟上得到天下諸侯的承認,尊晉文公為盟主。

    (3)秦穆公東進中原爭霸被晉國兩次打敗,轉而向西戎爭地。根據相關記載秦穆公向西滅國二十,擴地千里,西戎臣服,周天子致伯,諸侯畢賀。最後周襄王任命秦穆公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

    (4)楚莊王滅國三十,最終在邲之戰中打敗晉國軍隊,又多次攻擊宋國,迫使宋國臣服於楚。楚莊王以勤王之名伐陸渾之戎至洛陽,終於飲馬黃河,問鼎中原,實現了自己稱霸的願望。

    2、在較長一段時間內能號令諸侯

    五霸之中,除了宋襄公沒有這個能奈外,其它四霸均能在沒死之前代天子號令諸侯,雖然也有不聽號令的,但是大部分諸侯還是聽這個霸主的話。所謂的五霸,就是在一定時間段內能代周天子管理諸侯,拱衛華夏。

  • 2 # xiaocao2084

    所謂霸主 首先要尊王攘夷

    鄭莊公就不行 他的功績很大 堪稱戰神 但是射傷了周天子 就被排除了 不然就算在齊桓 晉文 楚莊後 也能算進五個的

    然後霸主為什麼要五個 不能多點少點 導致怎麼也擺不平 呢 這主要是受五行影響 只能五個 不多不少 所以本身數量定為五是不大科學的

    五霸 只有上述齊桓 晉文 楚莊 沒有爭議 剩下的 有的版本有宋襄 有的沒 入選的話 也是沾了湊數的光 不過就算湊數 本身多少要有些事蹟才可以嘛

    宋襄 被人覺得不大行 主要還是因為泓戰 記錄該事的左傳 寫的生動傳神 以子魚論戰 為名 選進初中課本 從青少年期 大家就知道宋襄不咋地

    但實際上 宋襄 還是個有能力的國君 在力所能及範圍 他做出了一定的業績 在齊國衰落 晉文未起的時候 拉攏了幾個二流國家 一度還包括齊國呢 也算是個盟主 而且地近中原核心地帶 有一定影響力 綜合考慮當時國際形勢 宋襄算是個有作為的君主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你穿越回明朝末年,變成崇禎,你能讓明朝起死回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