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728192534657
-
2 # 使用者3727229158
當時,由於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改革,趙軍勢力十分強大。這是一支區別其他六個國家與秦國競爭的軍隊。所以當秦準備統一六國時,趙是最大的絆腳石。如果趙能被打敗,那麼消滅其他五國是很自然的事情。
當時,由於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改革,趙軍勢力十分強大。這是一支區別其他六個國家與秦國競爭的軍隊。所以當秦準備統一六國時,趙是最大的絆腳石。如果趙能被打敗,那麼消滅其他五國是很自然的事情。
中國歷史上的秦朝素有“霸秦”之稱,這說明秦朝軍事力量在當時的中國已經名列前茅了。同時,也足以說明秦朝的開國君主秦始皇的謀略和膽識,足可橫掃天下。增廣上雲: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當時的秦始皇就深深地領悟了這一點。他靈活地運用《孫子兵法》,制定了一套一統天下的政治和軍事策略
當時的秦始皇贏政為了實現自己的霸業,首先在國內進行整頓。兵法上說:“齊家治國平天下”,說明國與家是一樣的道理。想攻擊外面的力量,首先得將內部矛盾剷平。公元前238年,秦始皇剷除了權臣呂不韋和長信候集團。大權獨攬。然後起用了李斯、尉繚等一批謀臣,開始商量制定統一六國的大計。
他採納了李斯等人的建議,決定破六國“合縱”,進行各個擊破。首先,秦始皇不惜重金賄賂各國豪臣,利用他們的貪慾來出賣自己的國家。其次他採取先啃“軟柿子”的戰略方針,先打那些弱小的國家。同時在其它各國群雄中立威。第三.他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使自己在攻打其中一國時,其鄰國不會出兵相助。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大計,具體來說,概括為9個字:籠燕齊,穩楚魏,滅韓趙。因為當時南韓最弱,而地理位置卻號稱“天下樞紐”。趙國雖強卻離秦國太近,他必須先幹掉他,免得在秦國攻打他國時,它來乘虛突襲。但這裡就有一個問題:魏國不是離秦國比趙國更近嗎?為什麼不先打魏?這就是秦始皇的破“合縱”之術。
諸位看一下歷史上秦國與其它六國的分佈圖就知道了。魏國夾在南韓與趙國之間,並且韓魏相距很近,如果秦國首先拿韓魏開刀的話,就很容易使這兩國聯合起來。那麼秦國等於拿一國之力去抗衡2個國家的聯合力量。而反過來,如果秦國先打韓趙,穩住楚魏,則韓趙因相距太遠,且中間夾著一個“中立”的魏國,不能互相支援,只得各自為戰。
所以,韓趙兩國都不會有他國來支援他們,這對於秦國來說就容易多了。於是,公元前236年,秦國先用“離間計”使燕趙開戰,並乘趙國空虛派王翦為主將,兵分2路進攻趙國,奪下趙鄴等10餘座城池。公元前234年,秦國再次進攻趙國,並攻下平陽,殲敵10餘萬。斬殺趙將扈輒。接著揮師北上,最後被趙國名將李牧打敗,失望而歸。
公元前232年,秦國再度進攻趙國,但卻被趙國名將李牧再度擊退。這說明當時的趙國並不比“霸”秦差多少。但是,後來趙王卻中了秦國的離間之計。公元前229年,秦將王翦趁趙國鬧饑荒再度進攻趙國。並事先離間趙王與大將李牧的君臣關係,使趙王臨陣換將,並在第二年大破趙軍,俘獲趙王遷。其子逃往代國稱王。
公元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賁滅代國俘獲趙公子嘉。趙亡。縱觀秦趙戰事,趙國最後不是輸在軍事力量上,而是輸在趙王聽信讒言,中了秦國離間之計的謀略上。這樣的悲劇難道是天意嗎?所以,用兵之道不僅要有謀略和膽識,更要求雙方的軍事首腦有氣度和魄力。故兵法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趙國的滅亡,使秦國撕開了六國“合縱”的口子,為秦國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公元前231年,秦國趁南韓南陽假守騰投降,命其於公元前230年,率秦軍偷渡黃河,突然向南韓發起進攻。一舉攻破韓都新鄭。俘虜了南韓國王,並將南韓設為穎川郡。歸入了秦國的版圖。南韓的滅亡使秦國擁有了一個“天下之樞”的戰略要地。
趙韓的滅亡,使秦國一下擁有了“戰國七雄”的一少半國土,並使魏國深陷“三面包圍”的戰略態勢之中。魏國一下子處於秦軍的“虎視眈眈”之下,等到魏王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時已經晚了。所以,秦滅六國可以說是《孫子兵法》在實戰中的具體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