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和君智業合夥人

    歷代選儲君都是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長,到了清朝,統治者也是苦於歷代皇位接替引發的動盪不定,所以開始根據皇子的才能選立,同治皇帝沒有子嗣,可能還是從宗室裡邊篩選然後過繼給皇帝當兒子,然後延續皇統,所以後期有父親拜兒子的事情,非常的嚴格,清末就是這樣弄的。

  • 2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公元1875年1月),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駕崩,時年僅19歲。

    此前,也就是同治十一年九月(公元1872年10月),清廷為17歲的同治帝舉行了大婚典禮。

    從大婚到駕崩,時間雖兩年有餘,但是,這期間,同治帝並未育有子女。

    同治帝駕崩前十天,就已經多次病危,有朝不保夕的症狀。

    見同治帝已至如此情況,為江山社稷計,清宮之中,就已經開始議定繼立皇嗣的事情了。

    既然同治帝沒有子嗣,那麼,按照血親的親疏、禮儀秩序的順次,上溯一輩,先從同治帝的父親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咸豐帝的子嗣中找起。

    咸豐帝生有兩子,一位同治帝,這就不用說了。

    咸豐帝另外一子,出生當日就死了,就更不用說了。

    無奈,只能上溯二輩,從同治帝的祖父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道光帝的子嗣中繼續找。

    據載,道光帝共生有九子:

    皇長子愛新覺羅·奕緯(公元1808年~公元1831年),母和妃那拉氏。此時,奕緯已死。死後,追封為多羅貝勒,喪禮按照皇子之例辦理,並派總管內務府大臣愛新覺羅·寶興經理喪事;後道光帝賜諡“隱志”。咸豐帝即位不久,又追封其為多羅郡王。沒有留下子嗣,以成親王愛新覺羅·永瑆曾孫愛新覺羅·載治為嗣,襲貝子。

    皇次子愛新覺羅·奕綱(公元1826年~公元1827年),生母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同母兄長,生5月而殤;咸豐帝即位,追封順郡王,諡和。

    皇三子愛新覺羅·奕繼(公元1829年~公元1829年),生母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同母兄長,生1月而殤;咸豐帝即位,追封慧郡王,諡質。

    皇四子愛新覺羅·奕詝(公元1831~公元1861年),即咸豐帝,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在位11年,享壽31歲。

    皇五子愛新覺羅·奕誴(公元1831年~公元1889年),母祥妃鈕祜祿氏,過繼給惇恪親王愛新覺羅·綿愷(奕誴三叔),襲惇郡王;咸豐間,晉惇親王;同治中,為宗令,後被劾罷;卒,諡勤。

    皇六子愛新覺羅·奕訢(公元1833年~公元1898年),母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帝遺詔,封恭親王;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至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擔任領班軍機大臣;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清文宗駕崩,與兩宮太后聯合,發動辛酉政變,被授予議政王之銜;咸豐十一年(1861年)到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期間,雖在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被革除議政王頭銜,但依舊身處權力中心;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因中法戰爭失利,被罷黜,史稱“甲申易樞”;直到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以善後中日甲午戰爭失敗事,才再度被起用;從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到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卒,諡忠。

    皇七子愛新覺羅·奕譞(公元1840年~公元1891年),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其大福晉為慈禧太后胞妹;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封醇郡王;咸豐帝死後,與恭親王配合太后,發動辛酉政變,開始被重用;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加親王銜;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晉封親王;光緒帝登基,又被加封親王世襲罔替;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恭親王奕訢所帶領的軍機處被全班斥退,史稱甲申易樞,開始以商辦之名接掌政權;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總理海軍衙門,任內挪用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卒,諡賢。

    皇八子愛新覺羅·奕詥(公元1844年~公元1868年),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同母弟;咸豐帝即位,封多羅鍾郡王,卒,諡端,無子;奉旨以從子愛新覺羅·載濤為嗣。此時,奕詥已死。

    皇九子愛新覺羅·奕譓(公元1845年~公元1877年),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同母弟;咸豐帝即位,封孚郡王;同治即位,命免宴見叩拜、奏事書名;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分府,仍在內廷行走,命管樂部;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授內大臣,加親王銜;光緒帝即位,覆命免宴見叩拜、奏事書名;卒,諡敬;無子,以愉恪郡王允隅玄孫奕棟子載沛為後。

    道光帝的九子之中,此時,咸豐帝已死,就不用說了。

    另外,皇長子、皇次子、皇三子、皇八子,此時也都已經死了。

    還有,皇五子被過繼,也可暫時排除。

    如果要在道光帝的兒子中找繼位者,那麼,此時,皇六子奕訢、皇七子奕譞、皇九子奕譓似乎都有機會。

    當然,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在道光帝的孫輩中找繼位者。

    但是,這樣一來,存在一個問題,這些人都是同治帝的叔叔,或者是同治的堂兄弟,如果他們承接大位,就等同於同治帝完全絕嗣,以後,就連被祭祀,都會完全喪失皇帝的分量。

    基於承嗣與祭祀的考慮,同治帝的繼位者,當然首先需要在道光帝的重孫輩中尋找了,因為,道光帝的重孫輩,是同治帝的子侄輩。這樣做,符合禮儀規制,也可以借過繼的名義,保留同治帝的後嗣、不失其祭祀的厚重。

    但是,實際情況是,道光帝的孫輩,這個時候都還小,根本就沒有重孫。

    其實,實在沒有辦法時,還可以上溯三輩,從清仁宗嘉慶帝的後嗣裡找。不過,這樣找出了的支屬,就有些太疏遠了。實際上,清宮也沒有這樣做。

    找來找去,找到了貝勒愛新覺羅·載治家。

    愛新覺羅·載治(公元1839年~公元1880年),原為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一子成親王永瑆的曾孫,初名載中,祖父綿懿,父親奕紀;為奕紀之妾沈氏所生;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十二月,奉旨過繼給奕緯為嗣,授多羅貝勒。

    載治是奉旨過繼給道光帝長子隱志郡王奕緯做嗣子的。載治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名叫溥侃。那時候,溥侃生下來才八個月。同治帝病危時,有意立溥侃為儲。於是,就將溥侃宣召入宮看養。不過,還沒有來得及將溥侃立儲,同治帝就駕崩了。這件事情,隨著同治帝的死去,也就作罷了。宮廷與外界隔絕,這個事情的詳細情況與後續處理,沒有人知道其中的情形。

    同治帝駕崩次日,兩宮(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召見內廷行走、御前軍機、內務府王公大臣、弘德殿行走、南書房行走等,入內議事,商討確定新君。

    據載,當日群臣會集之後,慈禧皇太后發話,問諸位道:

    “皇帝賓天,天下不可無君,誰適合呢?”

    群臣跪地哭泣,沒有人知道要怎麼應對。

    慈禧皇太后看了看恭親王奕訢,說到:

    “奕訢來繼位如何?”

    恭親王奕訢聽罷,悲傷痛哭,絕倒在地。

    慈禧皇太后又慢慢說到:

    “奕訢,你不想擔當這天下的重任嗎?既然這樣,那就讓奕譞的兒子入宮繼嗣吧!”話說,奕譞先有一子載瀚,為嫡福晉葉赫那拉·婉貞所生,早在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十一月初三日卒,年2歲。奕譞次子載湉,為嫡福晉葉赫那拉·婉貞所生,時年4歲,即後來的光緒帝。奕譞第三子:未命名,為嫡福晉葉赫那拉·婉貞所生,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正月初九日卒。

    慈禧皇太后言畢,醇親王奕譞也是痛哭流涕,昏絕在地上。

    這個時候,惇勤親王奕誴說道: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是不給當今皇上(指同治帝)立後嗣了嗎?”

    惇勤親王奕誴的話,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就像沒有聽到一樣。

    然後,兩宮退出議事處,進入內宮。

    看來,一切都是定好的事情,也就是走個過場而已。

    兩宮進入內宮之後,議事處,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還哭昏仆倒在地上。

    最後,是宮中的內監將他們扶起,放到板上,抬出去的。

    關於這件事,親身在場的榮文忠(瓜爾佳·榮祿)後來對人說:

    “醇親王的確為人長厚,他聽說自己的兒子被立為皇帝了,哭昏之後,中間還想自己爬起來,我拽了拽他的衣服,他才作罷!”

    但是,就是因為這個動作,讓醇親王奕譞記錄在心。

    為此,醇親王奕譞就認為榮祿對待自己沒有對待其兄恭親王奕訢那麼好,心裡很不高興、很不是滋味。

    後來,恭親王奕訢被罷職之後,醇親王奕譞暗地裡掌握大權,他就將榮祿外放為陝西西安將軍。

    榮祿在西安過了很久之後,才又回到京師。

    說到榮祿,就贅述幾句。

    話說,那個時候,居住在京師的旗人,非常注重外表,沒事就專門修飾打扮自己,一個個衣冠整齊,楚楚有度。而且,他們把這看成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但是,旗人出了京師之後,就不那麼講究了,而且,在外的時間越長,就越是不注重儀表。

    所以,那些外放日久,迴歸京師的旗人,他們的外形裝扮,比之自己往日、或比之京城中的旗人,都會失色不少。

    榮祿在京師的時候,就很講究衣飾。他的衣著,長短合度,寬窄得體。當時,他的儀容之美,在時輩之中稱冠。

    榮祿外放西安多年,回來之後,京師同僚初見,發現他還和當日在京師時一樣地衣飾齊楚,當時,頗多人認為這是一絕。

    本文據清人劉體仁《異辭錄》卷二中的一節而成。

    (全文結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 3 # 甲申易樞

    光緒帝生平

    光緒帝 愛新覺羅 載湉,公元1871年~公元1908年,是醇親王奕譞之子,同治皇帝堂弟,由於同治皇帝英年早逝,清皇室成員多方角逐,得到兩宮皇太后首肯,光緒帝得以即位。

    即位原因

    光緒皇帝得以繼承統治皇帝的帝位,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光緒帝的母親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同時光緒皇帝的父親醇親王奕譞屬道光帝的第七子,因而光緒想對於慈禧而言,既是侄子又是外甥。二是慈禧為了丈夫咸豐皇帝,因而把光緒皇帝過繼給咸豐,即相關史料記載,同治皇帝死前,皇后阿魯特氏有孕,因不受慈禧待見,最後也隨同治帝而去。三是光緒皇帝當時年幼,方便慈禧太后繼續垂簾聽政,也便於控制。

    總結

    可以說光緒皇帝的一生是悲劇的,有中興清朝之意,確無中興之志,因為我認為他是個平庸的君王。

  • 4 # 明月書窗

    同治帝是道光皇帝的孫子,咸豐皇帝的獨生兒子。同治帝駕崩後,沒有留下子嗣,也沒有親兄弟,更不用說親侄子了。

    那麼只有從堂兄弟和堂侄中選擇。按照中國的傳統,應優先從他的晚輩中選擇,過繼給他做兒子,登基為帝延續他們這一系的統緒。但同治是道光皇帝的長孫,死時才19歲,那時道光的曾孫輩還沒人出生。只有從堂兄弟中選。

    在他去世時,都有哪些堂兄弟呢?他爺爺道光一共有九個兒子,老大、老二、老三、老八、老九都是沒有兒子就去世了,老五過繼出去了,只有老四、老六、老七有兒子。老四就是咸豐帝,咸豐只有同治一個兒子。老六有兩個,過繼出去一個,只剩長子載澄,17歲,胡作非為,曾因與同宗姑姑私通鬧得京城

    人盡皆知,被恭親王圏禁。老七有一個,就是4歲的光緒。

    簡直就是沒得選,有些大臣主張從乾隆帝的子孫中選擇溥字輩的長而賢的,但怎麼可能。自己家還有人,把江山讓給出五服的族人,別說兩宮太后,道光帝的三個兒子淳親王、恭親王和醇親王也不會同意。為示繼統的合法性,也為了給那些主張從乾隆帝子孫中選擇的大臣們反擊,把新帝的年號定為了“光緒”,光緒者,道光之緒也。

    現在有些人藉此攻擊慈禧,說慈禧立光緒是有私心,因為光緒是她外甥,年紀又小,便於控制。其實,當是時,皇室子孫不蕃,立光緒已是唯一選擇了。

  • 5 # 帥叔愛歷史

    皇上一定要有三妻四妾,並後宮三千,目的和意義很明顯,是保證龍種連綿不斷,子嗣繁榮,後繼大統。所以我們看歷朝歷代,但凡皇上子嗣繁榮,一定能說明國家和朝代的是向上走的。但凡子嗣出現問題了,也標誌著國家走向沒落。清朝入關後,十個皇帝,分別是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有人說到了道光,清朝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咸豐就更別提了,病秧子一個,娶了媳婦不少,但只生了(活了)一個兒子。當然對於後面的皇帝,他已經算是多子多孫了。同治帝,咸豐和慈禧的兒子-載淳。但這個倒黴孩子,也只有活十九歲,所以為什麼我說今天的女孩子找老公,找一個健康的男人非常重要,因為這至少牽扯後代的質量啊。同治一死,麻煩了,後面沒有直系啊,怎麼辦。這當然可以從載字輩後面的溥字輩的人過繼當子嗣,繼承大統。但按照清朝的祖制,那樣的話慈禧就是太皇太后了,我們可以想一想,這麼多叔叔大爺都在,你一個奶奶肯定要靠邊站。太皇太后按照祖制不能掌握大權,如果皇上幼小,皇太后可以代為管理,這個在祖上有先例。所以人選必須找同輩的人。那誰是最佳人選,皇家血脈,同一個字的人也不少。透過大資料分析,慈禧選定了載湉,也就是之後的光緒皇帝。載湉符合要求,第一年齡小,當時才三歲,好掌控,即使真的要交權,怎麼也得十幾年以後,第二載湉的媽媽可以慈禧,葉赫那拉氏的親妹妹,打斷骨頭連著筋啊。還有載湉的爸爸是奕譞,道光帝的七子,咸豐的弟弟,溥儀的爺爺,當時掌握的北平軍事的實際控制人,有他在北平的防禦可以安然無恙。所以,載湉—光緒皇帝,是慈禧能夠穩定和鞏固自己權利的唯一候選人。

  • 6 # 大明人

    此事還得從道光傳為咸豐說起。

    在道光帝的兒子中,能力最強的當屬後來的恭親王奕訢,按理說道光應該將皇位傳給奕訢,但道光卻錯誤的將皇位傳給了能力一般的咸豐帝奕詝。直接導致了晚清後來的一系列鉅變。

    咸豐統治期間,清政府可謂是內憂外患。內有太平天國風起雲湧,一度佔據中國半壁江山,並時刻威脅著清朝統治;外有列強不斷入侵,主權進一步喪失。

    作為大清的皇帝,咸豐帝除沒有治國理政的能力外,還沒有絲毫的上進心,政治上幾無建樹,祖宗的基業在他手裡不斷葬送,他卻整天沉醉於酒色之中,放著國事不管,整天在圓明園和一群妃嬪廝混在一起,早早得就將自己的身體掏空,儘管咸豐帝寵幸嬪妃無數,卻傳宗接代的能力不強,只有兩子,且只有慈禧給他生的兒子活了下來。

    1860年英法聯軍攻進北京,咸豐攜妻兒逃亡熱河避暑山莊,不想身體被色掏空的他一病不起,沒幾日就一命嗚呼了。按照咸豐遺囑皇位由他唯一的兒子年僅六歲的載淳繼承,是為同治帝,並委託“顧命八大臣”予以輔佐。

    但同治帝即位沒幾日,咸豐帝還屍骨未寒,慈禧太后就與恭親王奕訢等人相勾結髮動辛酉政變,攘除了顧命八大臣,並實行垂簾聽政,將清廷大權獨攬。

    這樣權力慾望極強的慈禧太后開始登上晚清的政治舞臺,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之久。

    話說同治即位後,由於年幼和慈禧太后垂簾聽政,軍國大事全有慈禧太后負責,同治十四歲時親政,但每天還需要向慈禧太后回報,慈禧太后依然不肯真正放權,不僅如此,慈禧太后還干涉自己兒子同治的私生活,不允許同治和自己的皇后同居。

    同治正值盛年,正是慾望正盛之時,為了洩慾,因此在一群太監的引誘下開始偷偷遊走於八大衚衕這些煙花柳巷之地,學會了逛窯子,不想這卻是一條不歸路——有去無回,沒幾日就中了梅毒掛了。

    同治帝的傳宗接代能力比他老爹還差,竟無一兒半女,這樣咸豐一支就在同治帝這絕了。

    國不可一日無君。

    隨著同治帝的英年早逝意外報銷,皇位繼承又成為大清的當務之急,讓誰來當皇帝成為清廷的頭等大事。

    在皇位的繼承上,清朝先後經歷“貴族公推制”、“皇帝遺命制”、“秘密立儲制”三種制度,但不管是哪種,都遵循著“父死子繼”的原則,也就是隻有前任皇帝的子輩才有資格繼承皇位,清朝不像明朝和其他朝代,還沒有兄終弟及的先例。

    按照清朝的祖制和傳統,同治帝駕崩後,皇位應有自己的子輩繼承,但同治帝早早報銷,膝下無子,沒有一個子嗣繼承皇位。那麼再往上找,只能從咸豐帝的其他兒子的兒子也就是咸豐帝的孫子中找,然而咸豐子嗣極其不旺,也只有同治一子,隨著同治無後,咸豐這支算是徹徹底底完了,沒有了合適的繼承人。

    皇位的繼承人只能從道光帝的曾孫中也就是“溥”字輩中選,當時最為合適的當屬道光帝的曾孫溥倫,且溥倫已有十七歲,但溥倫的父親載治已過繼給了他人,慈禧太后以血緣不純,就近避遠極力反對,而道光帝當時又沒有其他的曾孫,只能考慮“兄終弟及”。

    因此慈禧太后提出把醇親王奕譞之子年僅四歲的載湉過繼給咸豐,然後讓載湉以咸豐子嗣的身份繼承咸豐皇位,她的方案一提出,就遭到王公大臣的反對,按照輩分載湉和同治帝載淳是同輩、是弟兄,清朝嚴禁兄終弟及,也沒有兄終弟及的先例。

    然而當時慈禧太后已成為大清的實際掌控者,且勢力越來越大,在慈禧太后的強烈要求下,群臣們實在無能為力,只能妥協作罷。

    就這樣年僅四歲的載湉繼承皇位,年號光緒,載湉就是光緒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十五歲了,該如何規劃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