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么么龍

    明朝末年,當真是有些無力迴天!

    明明可以創造更加輝煌的時代,卻是被落後的時代拖住了腳步,以至於數百年間固步自封,步步走向自我毀滅!

    明朝亡於流民,這其中最厲害的當屬李自成的起義軍。其實,明朝如果能出現唐太宗那樣的人物,未必沒有翻盤的可能!須知道,明朝的軍事力量很強,手上也有一支王牌軍隊,再加上數十萬明軍,若是唐太宗那樣驍勇善戰,御駕親征,必然可以鼓舞士氣,全軍上下一心,勝率大大增加。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如果有唐太宗才能,會不會沒有那麼多的壓力。關外滿清政權的壓力,應該會減輕不少,畢竟唐太宗擅長軍事和外交,以外交手段未必不能將局勢緩和下來。即便不行,邊境也足以穩定下來!畢竟,我們守住山海關,他們再厲害也要花費很大代價才能進來。

    再者,與其對抗起義軍,不如瓦解起義軍。起義軍之所以起義,是因為生活不下去,官府抽稅太重。以我的書生之見,認為可以減輕稅收,殺掉一些苛政官員,起碼會讓起義軍放下一些仇恨。發動輿論攻勢,投降者既往不咎,放他們一條生路,且設立一定的勸降獎勵,抓住主犯則賜官封爵,反動人民群眾進行全面反擊!

    哈哈,以上都是我個人之見,權當玩笑話!

    不過我們或許可以改變一條河流的走向,但是當面對汪洋大海時,一朵浪花就足以摧毀我們,更不要提改變什麼!

  • 2 # 小李的簡單生活

    這個毫無疑問,肯定是要滅亡的。因為明朝末年階級矛盾已經達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必要會引發暴亂和起義。到了崇禎的時候天下大旱、瘟疫橫行、、內憂外患、農民起義、清軍入關等等一系列的戰亂加快了明朝的滅亡。

    崇禎本名朱由檢,十八歲繼位。在中國所有的朝代中,他與其他王朝最後一位皇帝不同。我們知道其他的朝代的最後一位皇帝要麼就是暴政、要麼就是無能。崇禎在他登基後剷除魏忠賢、勤於政事、生活節儉,但也無法挽救走向滅亡的大明王朝。

    我們都知道唐太宗在位的時候是唐朝初年,剛剛經歷過隋末動亂過來的。他知道一個國家如何治理,如何協調好與農民的關係。他在位時期頒佈了一系列的措施促進經濟的發展,這也為後來的“貞觀之治”奠定了基礎,在用人上他心胸開闊,不計較得失。把國家的穩定比作水與舟的關係,他常常說: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在處理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上,他是主張開放的心態。總之唐太宗所採取的措施,不管是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等都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反觀崇禎皇帝,作為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雖然有心治理,其很多方面也和他本人有很大的關係。比如這個人小心眼,處處提防周圍的大臣。

    如果崇禎能夠將明朝挽回,也許清軍就不會入關。中國也就不會發生鴉片戰爭等那段屈辱的歷史了,可惜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誰也無法改變。

  • 3 # 毒刺劍客

    首先,明朝從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始,就是個重農抑商的君主,也許是因為朱元璋是布衣天子的緣故吧,朱元璋十分看重農業的發展,卻不重視工業發展,所以明朝歷代皇帝基本如此,沒有意識到工業發展的作用,但李世民不同,李世民是個在這方面比較有胸懷的人,能容納各國使臣以及其他國家的先進技術,如果把崇禎換成李世民,明朝的經濟應該會好一點吧。但這一點不是主要的。

    第二,李世民軍事才能出眾,大唐帝國有一大半都是李世民帶兵打下來的,遇到明末那樣的農民起義,李世民也有魄力御駕親征,甚至可以遷都南方,另起爐灶,再圖天下,以李自成有勇無謀,治軍無方,又眼光狹窄,和李世民不是一個檔次的人。

    第三,李世民很會籠絡人心,記得李世民和李建成爭儲君的時候,李世民經常帶兵,軍中將領基本都聽李世民的,而且李世民還在秦王府搞了個類似修史館,籠絡了一大批文臣謀士,比如長孫無忌等很有智慧的謀臣,這些人都對李世民忠心耿耿,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就是仗著文臣出主意,武將帶兵伏擊,才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對軍隊的控制力很強,經常調整統兵大將,所以基本不會出現大批軍隊不聽號令的情況。

    再看崇禎,第一,死守國都,不懂得變通,當時明朝在南方還有五十萬軍隊,而且農民軍起義主要是在北方,南方基本平穩,完全可以遷都,調整軍力,再圖反攻,崇禎卻沒這麼做。

    第二,作為皇帝,沒什麼骨氣,就算都城失陷,也該戰死,崇禎卻選擇上吊,看似很有氣節,實際上是懦弱的表現。

    第三,謀略不足,其實李自成就是個謀略不足的人,農民軍內部矛盾重重,李自成也缺乏戰略眼光,這是崇禎皇帝完全可以利用的機會,反間計,離間計,笑裡藏刀,假痴不癲等,都是策略,崇禎卻都沒有去做。

    說到底,李世民是個文韜武略的天子,崇禎是個飽讀詩書的書呆子,兩人不在一個層面。

  • 4 # 酒翁

    我相信,一個朝代的滅亡,並不是因為一個人----君主。

    一個朝代是否走向滅亡的最顯著特徵就是:人民的生存環境和狀態。人民是一個國家的基石,假若人民生活民不聊生,餓殍遍野,沒有生產力,沒有產生任何經濟,在各項稅收不變的情況下,民必反。

    民若反,事則非常大。

    而當時明末的環境則是民不聊生,經濟力低下,再加上官不作為,朝野氛圍昏庸,即使換成唐太宗也起不了多少作用。

    也許唐太宗的能力會比崇禎厲害,但頂多也就是多撐幾日而已。因為民心已不向著朝廷,民心已經渙散。

  • 5 # 使用者5263264918

    答案顯然是不能!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要弄明白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實際上直接滅亡明朝的不是後金,而是以李自成和張獻忠為代表的農民政權!後金只是作為統治階級內部的反叛,他的反叛是為了一己私利和報仇雪恨!【努爾哈赤的父親被明朝給幹掉了!】,而後金的力量說實話,如果沒有關內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響應的話是幾乎不可能成事的!【或許努爾哈赤在起事前分析到了這一點】!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明末有規模上百萬人的農民起義呢?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那麼這些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原因和矛盾能不能得到調和呢?答案是不能!任何一個朝代但凡是涉及到農民起義勢必是地主與農民之間的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個是制度的原因【經濟上土地私有制和政治上封建君主專制】!就好比現在的資本主義制度也有他不可調和的矛盾!就是生產產能過剩和需求不足之間的矛盾,生產運動比例失調!這些矛盾產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自由市場!明末的地主【代表的是明朝當局】和農民之間的矛盾已經無法得到緩和!因為農民土地被兼併,淪為佃農,還要上交很沉重的賦稅!還要受到地主的壓榨!無奈只有賣兒鬻女!現實中的法律對於平民百姓來說形同虛設!根本沒用!整個統治階級都是朽木!即使是有重大能力和影響力的人物也不可能更改!因為最根本的生產關係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只有推翻現有的生產關係,才能建立新的生產關係【當然這個新的生產關係不一定就是好的,或許這個新的生產關係也會被推翻】!李世民的能力毋庸置疑!在我看來在古代皇帝當中,論能力與素質以及當皇帝的潛質,除他之外,已不做第二人想!事實也是如此!你還能找到比他乾的更出色的皇帝嗎?但即使是這麼優秀的皇帝!他也是隻能做推翻現有的生產關係建立新的生產關係!【如果隋朝當年有救,那他還敢冒著誅九族的風險去造反嗎!】,在生產關係不可能調和的情況之下,農民起義的規模只會一浪高過一浪!即使你政府中央軍再強大也沒用!滅了這個那個又冒出來了!小規模的農民起義軍只能說明生產關係已經出問題了,如果統治階級懸崖勒馬,還能自救【比如漢武帝晚年,清高宗乾隆晚年】!但如果說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那麼這個時候已經是無藥可救!如果當年明神宗朱翊鈞具有唐宗那樣的雄才大略和知人善任,慧眼識才,勵精圖治和海納百川的胸懷的話,那麼已經衰敗的明朝說不定還會有一段輝煌之路可走!可惜歷史不容假設!

  • 6 # 第一節歷史課

    假設的東西吧,真的不好說,歷史的不確定因素太多了,結果誰能保證呢?但如果讓大膽的猜測的話,就算崇禎有唐太宗的能力,也無法挽回大明朝了。

    為什麼這麼說?

    相信很多人瞭解崇禎的時候,應該都聽過一個詞:“積重難返”!

    崇禎接手的大明朝,早就腐敗透頂了。朝廷內黨爭不斷,人才不濟,什麼東廠、西廠、錦衣衛的,搞得烏煙瘴氣;朝廷外又饑荒四起,瘟疫橫行,各地頻繁爆發起義,李自成、張獻忠的,什麼人都跳出來;要說這些就夠令人頭疼的了,結果邊疆那還有個狼子野心的後金,在虎視眈眈的看著。

    你再看看唐太宗,他那時候國內也是四處起義,但他屬於起義者啊,民心所向啊!崇禎時候的大明朝,人們都對朝廷失去信心了,拿唐太宗時期相比,大明朝在老百姓心中的立場就像隋朝一樣一樣的。

    再者,你看看唐太宗手下都什麼人?秦叔寶、尉遲恭這樣的就不說了,那什麼房玄齡、長孫無忌、李孝恭 、杜如晦等等等等,人才比比皆是。你再看看崇禎時期。袁崇煥?孫承宗?毛文龍?祖大壽?吳三桂?是!他們單個拉出來是都挺牛的,但有些說話不過腦子,有些私心太重,有些這看不慣那看不慣的,無法擰成一股繩。

    或許李世民是武將出身,能把這些人籠絡在一起,大家齊心協力,一致對外。但這也要看對手的實力啊,李世民時期對手都是什麼實力?崇禎時期的皇太極的後金是什麼實力?就像袁崇煥說的那樣“五年平遼”,不開玩笑嗎?明朝和後金打了那麼多年,都是守勢,五年平遼,當時的吏部給事中許譽卿都不信!哄誰玩兒呢?

    所以我覺得,如果把崇禎換成李世民,或許會延長大明朝的存活時間(不說南明),但最終還是那個詞——“積重難返”!

    不過也不一定,歷史那麼吊軌,那麼多變,誰說的準呢?

  • 7 # 走讀地球

    我認為即使朱由檢擁有唐太宗的能力,也很難延續下去

    為什麼?

    蓋世神主也鬥不過天!元明兩代沒有哪個皇帝像崇禎這樣,不幸地遭遇如此反常惡劣氣候條件崇禎初年,自然災害主要其中在西北,特別是陝西,從1628年一直到1644年,是整個小冰期內氣溫最低的,下圖是擷取竺可楨中國5000年氣溫圖

    李自成攻佔北京是嚴寒乾旱造成的饑荒引起的,早在崇禎登基第五年,一位西北的巡撫給朝廷的表:不意天未悔禍,寒旱五年,致彼遍地皆賊,日甚一日。

    不要以為這是西北,南北也好不了哪裡去。南北往來的糧食基本斷絕,流民就地劫為己用,轉背為賊,當然居於遼東的滿洲人也不好過。不得不南下搶劫,其實,惡劣天氣從萬曆皇帝時就開始了,當時貂皮大衣最走俏,皇帝賞賜大臣最高規格不是黃金而是一種產於黑龍江黑貂,這種黑貂主要靠努爾哈赤朝貢,連年的嚴寒,努爾哈赤不堪重負,最後拒絕朝貢,開始反抗,一來二去,黑貂只能去邊境互市上購買,努爾哈赤利用貂皮貿易,透過互市,迅速革新了軍隊,還從海盜那購買了荷蘭的大炮,(明末海盜猖獗,尤其是福建人與荷蘭人白銀生意)有了大炮,努爾哈赤的野心開始滋長,一舉吞掉東三省,後也因嚴寒大旱導致農耕顆粒無收,不得不退居長白山遊牧,後毛文龍乘機收復了失地,並追到努爾哈赤長白山老巢,努爾哈赤死後,他們又重新修復與大明的關係。皇太極當政時雖然又奪回失地,但沒有想過要南下滅清,當然也沒有那個實力,只想與大明好好相處,後來多爾袞之所以能滅清真是靠老天的幫忙。

    1、連年嚴寒和乾旱,致使西北流民起義,再加上長江流域爆發瘟疫,導致明朝經濟全面崩潰。在這樣的情況下,遼餉時壓垮大明的最後一根稻草。在這樣環境下,即使是李世民也無力迴天。

  • 8 # 鄭國柱

    謝謝邀請。1644年三月十九日,崇禎帝和老太監王承恩二人自縊於煤山,崇禎帝在衣襟上留下遺詔:“朕登極十七年,致敵人內地四次。逆賊直逼京師,號朕薄德匪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一人。”

    崇禎可謂是個年輕有為的皇帝,但時運不濟,他繼位後接過一個爛攤子,明朝的政治敗壞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朝廷內外派系林立,紛爭此起彼伏,閹黨坐收漁翁之利。魏忠賢的“五虎”、“五彪”、“十狗”、“四十孫”等專橫跋扈,無惡不作,崇禎每天提心吊膽,怕遭暗算。他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儘管他志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但他治國無謀,任人乏術,嚴苛猜忌多疑,文武百官無可信之人,調整官吏如走馬燈,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處死,朝中無效忠賣力的官員。

    崇禎時期的明朝,國家財政到了崩潰邊緣,朝廷加派遼餉,官僚侵吞盤剝,土地高度集中,農民瀕臨絕境。加之水災、蝗災、瘟疫等災害接連不斷,引發各地白蓮教起義,南方佃農的抗租鬥爭,各地民變迭起,兵變時有發生,農民起義大爆發,後金政權虎視眈眈。內憂外患,明朝已走到盡頭,他也無力迴天了。

    在大順軍兵臨城下時,崇禎帝召叢集臣商討對策,無人有禦敵辦法,都說一些廢話。崇禎帝也沒有辦法。他感到群臣的無能,親筆寫下“文武官個個可殺,百姓不可殺”12個字來發洩憤恨,大罵“諸臣誤我至此!”

    正可謂:“蛟龍未遇,潛身於魚蝦之間。君子失時,拱手於小人之下。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長。水不得時,風浪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北宋呂蒙正的話雖然有點悲觀,有點宿命,但事實就是這樣,牛掉進井裡,僅憑牛之力是出不來的。

    活神仙都挽救不了明朝的滅亡,李世民有啥辦法?

    封建王朝的興衰更替有其內在的規律,不是由某個皇帝能左右的。研究一個朝代的興衰更替,必須把它放到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環境和條件中,綜合內外的形勢去考察、分析、判斷,總結出經驗教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氬弧焊機用什麼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