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田君Bellatores

    首先糾正一下題主的配圖錯誤,配圖裡的人物是俄羅斯的彼得大帝而非君士坦丁十一世。君士坦丁十一世的真容是這樣:

    要想對君士坦丁十一世做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我們可以從拜占庭帝國後期的政治形勢和他本人在位期間的事蹟進行分析。

    一、滅亡前夕的拜占庭帝國

    平心而論,1449年君士坦丁十一世繼位時的拜占庭帝國已經名存實亡,與其說他是“皇帝”,不如說是“市長”更為恰當。從下面兩張圖就能看出來,滅亡前夕,拜占庭帝國的領土只剩下君士坦丁堡和巴爾幹半島的一小片彈丸之地,而君士坦丁堡之外的其他大貴族則是各自為政、基本不聽從皇帝的號令。此時的拜占庭已經是風中殘燭,無論軍事還是經濟實力都無法與處在上升期的奧斯曼帝國相提並論。換言之,君士坦丁十一世手裡已經無牌可打,他唯一能依靠的只有君士坦丁堡孤城一座。

    1400年左右的拜占庭帝國

    1440年左右的拜占庭帝國

    當然,早在君士坦丁十一世繼位前,拜占庭帝國也曾向歐洲請求援兵收復失地,但西歐各國的援助行動幾乎都宣告失敗。僅舉幾例:

    1389年,奧斯曼軍隊在科索沃之戰中擊敗了波蘭、匈牙利、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等國的聯軍;1396年,西歐十字軍在尼科波利斯戰役中又被奧斯曼蘇丹巴耶塞特二世擊敗。巴耶賽特二世本來打算直接進攻君士坦丁堡、消滅拜占庭帝國,但奧斯曼此時遭到帖木兒軍隊的進攻,帖木兒在1402年的安卡拉之戰中擊敗了巴耶塞特二世,導致奧斯曼陷入20餘年的政治動盪,使拜占庭暫時免於滅亡的命運。可以說,假如沒有帖木兒入侵,拜占庭帝國將在15世紀初就被消滅。

    擊敗奧斯曼人的帖木兒

    然而,拜占庭帝國的苟延殘喘依然無濟於事。此時拜占庭已經失去了自己的兵源地和所有的農業區,只能依靠高利貸和變賣皇室土地度日,國防上完全依賴外國傭兵。1423年,曼努埃爾二世皇帝將帝國的第二大城市薩洛尼卡賣給威尼斯人後,拜占庭已經失去了所有財政收入來源,只靠君士坦丁堡城內的少許稅收維生。1444年,最後一支拯救拜占庭的西歐援軍在瓦爾納戰役中被奧斯曼蘇丹穆拉德二世擊敗。

    反映瓦爾納戰役的繪畫

    二、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努力

    從以上敘述我們不難看出,君士坦丁十一世繼位時面臨著極為惡劣的政治環境。但他在繼位的4年時間內仍然努力拯救帝國、使其免於滅亡,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如羅傑·克勞利在《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一書中所寫的那樣:

    “君士坦丁十一世對拜占庭的遺產有強烈的責任感,一生都在不懈努力去挽救搖搖欲墜的帝國。他是一位沒有權力的皇帝,他的CROWN不值得羨慕,他繼承的是破產的國家財政、熱衷內戰的皇室、被宗教狂熱分裂的城市和赤貧而動盪不安的貧民階層。”

    為了增強君士坦丁堡的城防力量,君士坦丁十一世在1451年時派出使臣分別向威尼斯、熱那亞和教廷求救,又在1452年向阿拉貢、那不勒斯、匈牙利等國急切地求援,但歐洲各國都未能給予他實質幫助。為了獲得援助,君士坦丁十一世甚至答應了將東正教會與天主教會合並的要求(雖然最終未能執行)。即便如此,在已經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君士坦丁十一世為了準備與奧斯曼的殊死決戰,仍然窮盡一切手段招募士兵、修理城牆。

    奧斯曼人圍攻君士坦丁堡

    1453年4月2日,奧斯曼蘇丹穆罕穆德二世開始圍攻君士坦丁堡。奧斯曼陸軍號稱20萬之眾(真正的作戰部隊10餘萬人),還有數萬海軍的支援。然而,守城的拜占庭軍隊算上僱傭兵在內僅8000餘人,實力相當懸殊。此外奧斯曼人還有火炮的支援。在君士坦丁十一世的鼓舞下,守軍擊退了奧斯曼人三次大規模地面進攻和十餘次突襲,挫敗了多次海上進攻,奧斯曼軍隊的地道攻擊也被擊敗,奧斯曼軍中的重臣和將領們甚至一度請求蘇丹退兵。然而,守軍的損失也非常嚴重,圍城40天后已經減員過半、彈盡糧絕。在如此不利的情況下,君士坦丁十一世仍然堅持了53天、並在5月29日的決戰時刻殺入敵陣、以身殉國,時年49歲。直到最後時刻,他都沒有退縮、盡到了自己作為一國之君的職責。

    君士坦丁十一世(圖右騎白馬者)在巷戰中的最後一搏

    總之,君士坦丁十一世是一個悲劇英雄、並非平庸之輩,他的努力已經無可挑剔,拜占庭滅亡的禍根早在他之前的歷代皇帝統治時就已經埋下、他所擁有的一切戰略資源都無法與上升期的奧斯曼人抗衡,帝國的滅亡已經註定。所以,我們不應過於苛責這位末代皇帝。

  • 2 # 歷史系旅法師

    他接手這個國家的時候,這個國家已經近乎滅亡,土耳其人氣勢正旺,而拜占庭這個真正的千年國家已經只剩一座孤城。

    但是他沒有自怨自哀,他的前半生一直在想恢復帝國在希臘的統治但是最終失敗。

    他的後半生加固城防組織防守尋找外援,拼盡全力也要守衛羅馬的最後榮光君士坦丁堡。

    最後的最後,他脫掉了自己的CROWN,像一千年來每一個用生命守護羅馬的騎士一樣衝入敵陣,連屍體都沒找到。

    這樣一個人和明朝的崇禎皇帝很像,但是他的局面可比崇禎難多了。

    最後,他陪著這個真正的千年帝國無可奈何的凋零在了花海中。

  • 3 # 青樓大茶壺

    君士坦丁十一世被譽為“西方崇禎”,與其單獨評價他本人,倒不如與中國大明朝崇禎皇帝做比較,以便於更好地理解這段歷史!

    一、亡國之君崇禎帝大明帝國的末代君主崇禎皇帝朱由檢常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歷朝末代君主中,最不應成為亡國之君的悲劇人物。即位之後的十七年裡,崇禎皇帝剷除魏忠賢閹黨,日夜勤政,打擊農民軍與後金勢力,最終卻落得上吊煤山老歪脖子樹的悲慘結局。而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占庭帝國的末代皇朝巴里奧略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君士坦丁十一世,作為亡國之君也被打上了“西方崇禎”的標籤。但事實上,君士坦丁十一世在位時的局勢遠比晚明崇禎朝險惡得多,他在極端有限的空間裡展現了比崇禎皇帝強悍得多的才華,最終因為巨大的敵我差距死於帝國毀滅的戰火中。實事求是的講,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才能遠非崇禎皇帝可比。位於景山腳下的明崇禎皇帝殉國處眾所周知,崇禎皇帝有中興明朝的心氣與志向,卻缺乏實踐理想的手腕與智慧。崇禎一朝湧現了大量的名將,譬如袁崇煥、毛文龍、曹文詔、洪承疇、孫傳庭、盧象昇和楊嗣昌等等。但崇禎皇帝並沒有最最佳化地利用這些優秀將領。毛文龍被袁崇煥稀裡糊塗地斬殺,後者不久也被皇帝本人判處叛國冤罪,千刀萬剮。一度以“十面張網”戰略對農民軍造成毀滅性打擊的楊嗣昌和另一位名將孫傳庭不合,彈劾後者使之受牢獄之災。1645年孫傳庭督師河南時,也在崇禎皇帝的一再催逼下倉促出兵,戰死陝西。楊嗣昌也於1641年因李自成攻佔洛陽、襄陽,連殺藩王兩人而憂懼病死。之於洪承疇也是因為崇禎皇帝不斷催戰而被迫在松錦大戰中慌忙冒進,兵敗變節。崇禎皇帝因為他低劣的節制與指揮能力不斷葬送明朝的有生力量與軍事人才,給予了後金與農民軍大量壯大的機會,因而被網友反諷為“大明戰神”。另外,崇禎皇帝在內政上同樣乏善可陳,甚至昏招頻出。崇禎在位十七年,共任用了五十名內閣首輔,隨意誅殺了近二十名督師、巡撫;朝政的混亂局勢可見一斑。可以說,明朝滅亡在崇禎皇帝手上的重要原因,就是緣於崇禎皇帝本身缺乏治理國家,穩定時局的手腕與頭腦。即使晚明局勢在萬曆、天啟二朝已經氣息奄奄,日薄西山,將大明徹底推向懸崖的人,還是崇禎皇帝本人。二、帝國餘輝下的君士坦丁十一世1400年的拜占庭帝國遠在亞歐交界的希臘-小亞細亞地區,拜占庭帝國作為羅馬帝國的直接繼承者,一度控制了半個地中海世界,在被稱作“黑暗時代”的歐洲中世紀傳承了希臘羅馬古典文明的火種,被認為是東地中海最偉大的國家。但在十二世紀以後帝國走向了衰落。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洗劫了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奧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將曾經龐大的帝國蠶食殆盡。到末代王朝巴里奧略王朝晚期,也就是1400年代,帝國的領土僅剩南希臘和首都君士坦丁堡兩塊彈丸之地。拜占庭帝國已經虛弱到帝位的繼承需要得到奧斯曼土耳其君主的支援。在這種幾乎沒有破局可能的條件下,君士坦丁十一世用盡他的才略,為偉大帝國和羅馬傳統譜寫了最後的悲歌。君士坦丁十一世與默罕默德二世君士坦丁十一世·德拉伽賽斯·巴里奧略於1405年2月8日出生在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他是曼努埃爾二世·巴列奧略皇帝的第八子、約翰八世·巴列奧略皇帝的弟弟。他在1427-1433年間透過與兄弟交易獲得了在伯羅奔尼撒半島的統治權,並在1443年成為帝國在南希臘的附屬國摩里亞專制國的統治者。為了復興帝國,君士坦丁十一世計劃首先嚐試統一希臘。他在1444年入侵佛羅倫薩扶植的雅典公國,迫使佛羅倫薩公爵繳付賠款,幾乎統一了大部分希臘。然而收復雅典是他在希臘地區的巔峰的同時,也是他的最後一場勝利,奧斯曼人不會容許垂垂老矣的拜占庭帝國重新興起,他們很快出兵擊敗了君士坦丁十一世的軍隊,將他驅逐回了摩里亞半島,20年的苦心經營就此回到原點。儘管君士坦丁十一世追求理想的第一步就遇到了阻礙,他並沒有就此放棄,畢竟,奧斯曼帝國不可能在擴張的路途上留下拜占庭帝國繼續苟延殘喘。另外,即便獲得的是失敗,君士坦丁十一世的軍事才能與雄心也已經小有展現。他絕對不像巴里奧略王朝之前的幾任皇帝一樣沉迷於宮廷鬥爭,而是夢想復興東羅馬帝國。他也旋即來到了更大的舞臺上施展才華。1449年1月6日,他在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的支援下登上拜占庭帝國帝位。值得一提的是,此時曾經稱霸地中海的東羅馬帝國海軍已經蕩然無存。新任皇帝只能乘坐商船前往君士坦丁堡即位。羅馬帝國的千年首都君士坦丁堡三、悲壯殉國,英魂永存來到君士坦丁堡,這座亞歐大陸咽喉上的明珠,“新羅馬”,君士坦丁一世大帝打造的不朽城市,羅馬帝國的千年首都;君士坦丁十一世意識到憑藉僅僅一座城市,興復帝國是不可能的。他廣泛嘗試去拉結西歐基督教國家,甚至在1452年不顧民眾反對,同意將東正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合並以博取教皇的支援。但早已畏土耳其人如惡虎的西歐國家反應冷淡。在這種情況下,君士坦丁十一世想出了一個不得已的極端路徑,就是利用君士坦丁堡極其堅固的城防挫敗奧斯曼人的圍攻,吸引西歐的援軍,或者去試圖激化奧斯曼土耳其這個征服者政權的內部矛盾,從而為帝國博得一線生機。這個計劃,也就引出了1453年著名的君士坦丁堡圍城戰。儘管在圍城戰之前穆罕默德二世向君士坦丁十一世提議,如果他放棄君士坦丁堡,便可獲准統治米斯特拉斯,儘管教皇的聲援沒有換來多少西歐的援助,儘管奧斯曼土耳其有25萬人之眾而拜占庭僅有5000名正規軍和3000名僱傭兵,君士坦丁十一世仍然決定做最後一搏,徵求死中求活的機會。君士坦丁堡陷落,歐洲中世紀結束的標誌在長達58天的圍城戰中,奧斯曼土耳其動用了投石機、挖掘隧道,甚至將戰艦從陸地上偷運到君士坦丁堡的內港金角灣實施迂迴攻擊,但都沒能奏效。由於久攻不克,土耳其的大維齊爾(相當於宰相)向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建議退兵,後者只能發動最後一擊,倘若仍不奏效就立即撤兵。不巧的是,在最後一擊中,守軍的重要將領,來自熱那亞的喬瓦尼·朱斯蒂尼亞尼受傷,離開城牆,令守軍開始出現恐慌。最致命的則是,由於被瓦礫掩蓋,科克波塔城門並沒有鎖上,這個疏忽令奧斯曼軍隊得以突破城防。在大勢已去的絕境下,君士坦丁十一世沒有像崇禎皇帝那樣絕望的自盡,而是指揮巷戰到最後一刻,脫下紫色皇袍,一馬當先衝入敵軍陣中,在帝國滅亡的大幕拉下時光榮而又悲壯的戰死。儘管他最終令人扼腕的走向了失敗,君士坦丁十一世在惡劣環境下展現出的才華和英雄氣概令人永遠銘記。希臘至今流傳著有關他的傳說:“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時候君士坦丁十一世並沒死,他被天使變為一尊大理石像,藏在聖羅曼努斯門下。當羅馬人光復君士坦丁堡的那天,皇帝將會歸來,重登皇位。”由此可見,君士坦丁十一世同樣作為末代皇帝,在比晚明惡劣得多的局勢中發揮了比崇禎皇帝多得多的才略,只可惜受制於巨大的敵我差距而成為同樣的亡國之君。但他的事蹟,受到人們永遠的崇敬。參考書目:《拜占庭帝國史》陳志強著,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拜占庭史研究入門》陳志強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拜占庭:東羅馬文明概論》【英】N.H.拜尼斯著,大象出版社2012年版;《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英】斯蒂文·朗西曼著,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4年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遛肩的女生怎麼穿搭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