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茶一杯看世界

    莊周的寓言故事庖丁解牛,意思是形容做事要掌握自然規律,原意有養生意思,透過寓言故事殺牛過程的細緻描述來達到引入境界之功用,故事實為多層意思,也可以說成古為今用!莊子的寓言都很深奧,巧妙!他一生的工作就是揮霍自己的才華!屬於精神昇華至極致的典型代表人物!和老子同列為道家的鼻祖。

  • 2 # 歷史紅館

    庖丁解牛的出處

    《莊子·卷一·內篇·養生主第三》中提到一則故事庖丁為梁惠王解牛,梁惠王發現庖丁的技藝高絕,於是就發生了梁惠王與庖丁的一番關於解牛技術的對話,最後梁惠王聽了庖丁的解說,直感嘆:“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為什麼莊子透過這則故事來說養生

    《養生主》開篇就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意思是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世間的知識道理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那麼勢必身體垮了精神傷了,如此一來,這是件很危險的事情。看到這裡,一般人一定會覺得莊子的思想是消極的,其實不然,要搞清楚莊子的思想,還得通讀全文甚至全書,在此小編只說處自己的見解,就點到為止好了,因為《莊子》這本書真的很難讀,直接懷疑在幾千年的留傳中是不是有漏缺。

    莊子說的養生是什麼意思呢?“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莊子從“有涯隨無涯,殆已”引申出,做了世俗認為的善事卻不貪圖名聲,做了世俗認為壞事但不至於面對法律,這都是要掌握萬事萬物的規律,這樣就可以保護自己身體,身體健康吃嘛嘛香,保全自己的天性,不用在社會上委屈求全,有能力有機會贍養雙親,不給雙親惹來麻煩,自己也可以頤養天年。這就是莊子提出的養生四道:“保身、全生、養親、盡年”。

    所以莊子透過庖丁與一般人不同,解牛的技術高絕,牛刀用了十幾年如同新的一般,這樣的事情,比喻做人做事要遵循規律,以牛刀比喻人,以牛的整體牛來比喻複雜是世界,以牛的骨比如事物普遍存在的矛盾,以牛骨上的筋比喻事物的矛盾的規律。一般的廚師解牛經常換刀是因為他們沒有或者少有明白解牛的技巧,也就相當於一般的人不明白事物的矛盾在哪裡,事情的脈絡如何;而庖丁的牛刀十幾年猶如新刀一般,是因為他經驗豐富,一輩子解牛無數,已經掌握瞭解牛的方法和計較,相當無人處於世界,卻能掌握世界運轉的脈絡,事物變化的矛盾。所以莊子借梁惠王的口說,庖丁之言就是養生之道。

    為何庖丁解牛演變成技藝高超的意思

    唐太宗說:“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今人大多沒有仔細去通讀《莊子》,只是大致曉得庖丁解牛這個一則故事,只感嘆庖丁解牛的技巧真是出神入化(真的出神入化,庖丁的技術先是看牛的整體;再到摸清牛肉的肌腱脛骨,手起刀落;最後目不視牛,已經能在大腦內三維投影,簡稱神思,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原文中庖丁自己如果解牛),而不深究庖丁解牛背後所引申的含義。上世紀五十年代,毛主席對歷史研究工作,提出了一個指導思想:“古為今用”,今人對庖丁解牛的新理解,可以算是一種古為今用了,畢竟透過“斷章取義”來讓古代文化煥發新生命、創造新價值。一個形容人們經過反覆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同時對技藝有高度追求的成語,是我們現代所急需的,文化在新時代誕生了更加燦爛的光芒,給中華民族帶來更貼合時代的價值觀,這是一件好事。

  • 3 # 武俠哲學

    「庖丁解牛」,確實技藝高超,只不過人們慣常以「解牛」理解這個故事,所以就覺得這是說的技藝高超,順應規律。實際上要理解莊子的意思,不能從「解牛」的角度去理解這個故事,而應從刀之「不傷」的角度理解這個故事,如此方得莊子養生之義。

    「庖丁解牛」中,「牛」用以比喻現實世界,而以刀比喻人。庖丁最後達到的境界是什麼呢?

    「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養生主》

    這就是無慾無求之虛靜心的境界,無求無系,無所掛礙,應物皆順物之理,故無阻滯,無衝突。而最終的效果就是: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養生主》

    這才是莊子所要表達的要義所在。關鍵在於如此之後,刀刃不傷。牛即是世界,刀即是人。「庖丁解牛」中,「解牛」本身並非一目的,其本身不足重。所可重者,在於如何使刀入牛而不傷。正如人對於世間萬物本身無甚改造之目的,重要的在於人如何應物而不傷。這裡需要強調的一點是,莊子所謂養生之「生」,指一種精神境界之生命力而言,非形軀之生死。因莊子已打破生死關,判別形軀非自我,故以形軀論養生,乃後學誤會,非莊子本義。(具體見這個問題下我的回答:「“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怎麼理解這句話?」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498904989769924877/)

    以虛靜之心,應物而不傷,這是莊子面對世界時所提出的一種應對方法。「庖丁解牛」的主旨可用《應帝王》中的一句話來概括:「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這才是「庖丁解牛」所要表達的要義之所在。這種觀念更具體的論述,則是在《人間世》中。

    「庖丁解牛」這個故事,是莊子所主張的應對世界的方法。那如果是儒家的話,他們就會認為,君子應該「行其義」啊。如果牛有應解之義,刀有應用之理。則刀就應該去解牛。無論能不能成功解牛,解牛後刀會不會毀壞,都應該去解。「解牛」,只是因為這件事對,而不在乎這件事能不能成功,於自身是否有損害,這是儒家。

    如果是佛教,則牛是無法可解的,牛本身就是一苦海,是一累。故應求舍離世界之態度以超脫。擺脫牛,超越牛,然後無牛可解,則刀自然不傷。

    莊子則雲「勝物不傷」,萬物自然,各依其性。於此世界沒有貪求,無所追逐,亦不須逃離。一切世界如此呈現,我不求有所「成就」,亦不必有所「成就」。虛靜而無求無執,順任自然。此「庖丁解牛」之義。

  • 4 # 歷史紅館

    透過以下百科翻譯,就知道庖丁解牛的技術有多高超,自然就會被引申為技藝高超的意思!

    梁惠王問庖丁的技術怎麼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

    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對於宰牛技術的追求。

    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對於牛體的結構還不瞭解,無非看見的只是整頭的牛。

    三年之後,見到的是牛的內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

    現在宰牛的時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觸牛的身體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視覺停止活動了而全憑精神意願在活動。

    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間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宰牛的刀從來沒有碰過經絡相連的地方、緊附在骨頭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結的地方,更何況股部的大骨呢?

    技術一般的廚工每月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砍骨頭。

    技術高明的廚工每年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割肉。

    現在臣下的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數千頭,而刀口卻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

    牛身上的骨節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卻並不厚,用這樣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節,那麼在運轉刀刃時一定寬綽而有餘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

    雖然如此,可是每當碰上筋骨交錯的地方,我一見那裡難以下刀,就十分警懼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動作放慢。刀子輕輕地動一下,嘩啦一聲骨肉就已經分離,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梁山伯與祝英臺用什麼旋律表現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