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父母覺得自己可能平時說話比較口語化,詞彙量有限,心想,如果讓孩子看動畫片是不是能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呢?
同時,這些研究人員也讓另外一些寶寶透過聽錄音去學中文。再讓第三批的寶寶透過觀看影片去學習中文,同樣也是有12周這麼長的時間。之後研究人員就發現:這些聽錄音、看錄影的寶寶在學習中文的任務上,沒有任何的進展,幾乎沒有學到什麼東西。
這個實驗說明,在寶寶語言發展的過程中人的重要性,也就是說,當我們學習語言的時候,面對面的這種交流才是有效果的。
對於比較小的寶寶,例如0到3歲的這個階段,用看動畫片這種方式來提升他的語言發展結果是微乎其微的,為什麼呢?因為看電視是單向的,而語言學習需要透過面對面的交流來實現。
對於比較大的孩子,比如說3歲以上的孩子,看動畫片或者電視確實能夠擴大他們的一些詞彙量,但是看電視或者動畫片是一種被動注意,是一種被動娛樂的方式:孩子在看電視時,他不用去調動自己的這種主動的注意。久而久之,電視會剝奪孩子的思考力,孩子在看電視的認知學習中會變得不再愛動腦筋,對電視的過度關注也會讓他們忽略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不願意和其他人交流。
所以,用看動畫片這種方法來增加孩子的詞彙量、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真的不可取。
01
對小一點的孩子,這些方法讓他早開口多說話
多和孩子面對面交流
孩子語言能力的獲得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聽覺體驗,但僅僅聽聲音是不夠的。孩子也需要有機會看到語言是如何從說話者口中發出來的。唇型伴隨著相應的聲音,為孩子學習語言提供重要線索。剛開始孩子會隨機發出一些音,後來逐漸發現用不同的口型會發出不同音。爸爸媽媽應多和孩子面對面聊天,當孩子開始發聲時,及時給予迴應。例如當孩子偶爾發出Ba-bada-da等音時,爸爸媽媽可以把一些常見兒歌的歌詞換成ba-ba, da-da, ma-ma,pa-pa等來哼唱和迴應。孩子很喜歡和父母聊天,儘管他只能發出咿呀語,但大人和孩子互動、迴應或模仿他的聲音能給他很大的肯定,可以激發他練習發音。
樂於對孩子語進行解碼
在1歲半以前,孩子的語言是“單詞句”——用一個詞代表的句子,因此1歲至1歲半被稱為“單詞句階段”。單詞句含義不夠明確,語音也往往不夠清晰,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意思,必須輔以表情和動作。由於單詞句表意不夠清楚,成人除了根據孩子說話時的表情和動作外,還必須根據說話的情境來推斷其意義。對孩子的語言進行適當的解碼,以完整的語句說出,並蹲下來讓孩子看到說話的嘴形,是幫助這個時期孩子語言發展很重要的態度。
比如孩子說:“走。”其中有“媽媽,離開這裡”、“媽媽回家”或“媽媽,去散步”等不同的意思,需依情況而定。比如孩子說:“吃。”其實孩子想表達的意思是:“媽媽,我要吃××。”這時媽媽可以迴應:“妞妞要吃蘋果。”如此以後,孩子就會很清楚地說:“妞妞要吃蘋果。”
應對孩子語言能力不足時的壞脾氣
想比成年人,孩子掌握的詞彙有限,很多時候他們不能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要,有時就只能用哭鬧、發脾氣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挫折。面對孩子的不安,爸爸媽媽一定要冷靜,可以猜測他到底想要什麼,還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活動來滿足他.在滿足他時,爸爸媽媽可以幫著孩子表達,比如說“原來寶貝是要舉高高啊”。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教授孩子學會表達的過程。
02
對大一點的孩子,語言智慧這樣提升
請友善耐心地面對那個好奇小孩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天天有十萬個為什麼要問你,父母不要因為工作繁忙的原因簡單回答或敷衍了事,這個時候需要父母做一個傾聽者、啟發者。孩子開始提問,開始主動地用語言描述自己的感受。爸爸媽媽可以從孩子的講述中瞭解到他在想什麼,在關心什麼,然後有針對性地給予關心和幫助。
細細呵護他表達的慾望
爸爸媽媽要細心,並善於引導孩子對你講心裡話的慾望。孩子的情感都是直接而且外露的,從他們的面部表情、動作、身體的姿勢、行為的變化等方面,都可以瞭解到其內心情緒的變化。如一向活蹦亂跳的孩子忽然耷拉著腦袋一聲不吭,此時爸爸媽媽不能急於哄孩子開心或不理不睬,而應該引導他將內心的情感傾訴出來。“為什麼今天沒有玩自己喜歡的玩具?孩子有什麼話要對媽媽說吧?”“今天和小朋友玩得怎樣?”都是很好開啟孩子話匣子的好問題.
為了表達自己對孩子談話內容的關注,可以經常在孩子說話時使用“噢”“是嗎”“後來呢”等詞語,鼓勵孩子繼續說下去,有時還進一步詢問有關細節,這會讓孩子覺得你確實是在關注他,這樣,他才會更樂意地向你傾訴。
跟著孩子的視線走
孩子的興趣點極容易轉移,因此在與孩子交流時,父母一定要跟著孩子的視線走。孩子看到哪兒,興趣點就在哪兒。如果孩子在看小狗,那麼父母就不要再跟孩子談論小貓,如果孩子的視線離開了小狗看向小貓,那麼父母就要及時轉移話題,熱情地和孩子談談小貓。
很多時候,孩子看似無所用心,對父母的交流可能根本沒有迴應,每當這時候,父母很容易產生一種挫敗感,覺得與小孩子的交流幾乎有種對牛彈琴的感覺,於是很多父母就可能放棄。“算了,等孩子想與我交流了再跟他談論這些吧。”實際上,即便孩子對父母沒有任何迴應,但周圍的一切資訊都在以我們毫不知情的方式進入孩子腦海。因此,很多父母在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可能驚喜地發現,孩子某一天突然產生了一個飛躍,很多沒有認真教過他的東西,他居然“無師自通”了。其實這並非孩子無師自通,而是孩子常常可以一心多用:看似無所用心的孩子其實像海綿吸水一樣默默地吸收著周圍環境裡的一切資訊。因此,即便孩子對父母的講話沒有迴應,作為父母依然不要氣餒,而要堅持與孩子對話,以此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
和孩子玩詞語和句型遊戲
這種遊戲很多,父母可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與當時的場景想出很多有趣的遊戲,透過這些遊戲鞏固孩子所學的詞彙,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媽媽伸展著胳臂對孩子說:“我很大。”孩子則縮成一團說:“我很小。”媽媽蹲在地上說:“我變矮了。”孩子則踮著小腳丫說:“我長高了。”類似的遊戲一定能充分調動孩子想要表達自己的願望。
聽大家說,寶寶三歲就應該開始學習漢字,所以我最近也開始讓他識字,認字。平常由於工作太忙也沒啥時間陪寶寶,更別說教他學習了,大部分時間都是爺爺奶奶在帶。買了一些卡片、故事集,但是兩位老人家地方口音重,就怕寶寶也跟著學,以後不好改(那段時間真是愁死本寶媽了)。
然後用手機給寶寶安裝了一些教學軟體,剛開始效果還不錯,但是用到後面都要各種收費不斷。(只能各種吐槽,然後放棄不用)
然後一個朋友給我推薦了她用的【貓小帥識字】,不說別的,就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這項就非常的良心。APP也做的非常好,很多的冒險故事,寶寶特別愛聽,現在我下班回來還會說:“麻麻,我給你講故事”。還有一些簡單的小遊戲,不僅加深寶寶漢字的記憶,還讓我家好動的寶寶,乖乖的自己玩(自帶滑稽)。
有的父母覺得自己可能平時說話比較口語化,詞彙量有限,心想,如果讓孩子看動畫片是不是能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呢?
同時,這些研究人員也讓另外一些寶寶透過聽錄音去學中文。再讓第三批的寶寶透過觀看影片去學習中文,同樣也是有12周這麼長的時間。之後研究人員就發現:這些聽錄音、看錄影的寶寶在學習中文的任務上,沒有任何的進展,幾乎沒有學到什麼東西。
這個實驗說明,在寶寶語言發展的過程中人的重要性,也就是說,當我們學習語言的時候,面對面的這種交流才是有效果的。
對於比較小的寶寶,例如0到3歲的這個階段,用看動畫片這種方式來提升他的語言發展結果是微乎其微的,為什麼呢?因為看電視是單向的,而語言學習需要透過面對面的交流來實現。
對於比較大的孩子,比如說3歲以上的孩子,看動畫片或者電視確實能夠擴大他們的一些詞彙量,但是看電視或者動畫片是一種被動注意,是一種被動娛樂的方式:孩子在看電視時,他不用去調動自己的這種主動的注意。久而久之,電視會剝奪孩子的思考力,孩子在看電視的認知學習中會變得不再愛動腦筋,對電視的過度關注也會讓他們忽略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不願意和其他人交流。
所以,用看動畫片這種方法來增加孩子的詞彙量、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真的不可取。
01
對小一點的孩子,這些方法讓他早開口多說話
多和孩子面對面交流
多和孩子面對面交流
孩子語言能力的獲得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聽覺體驗,但僅僅聽聲音是不夠的。孩子也需要有機會看到語言是如何從說話者口中發出來的。唇型伴隨著相應的聲音,為孩子學習語言提供重要線索。剛開始孩子會隨機發出一些音,後來逐漸發現用不同的口型會發出不同音。爸爸媽媽應多和孩子面對面聊天,當孩子開始發聲時,及時給予迴應。例如當孩子偶爾發出Ba-bada-da等音時,爸爸媽媽可以把一些常見兒歌的歌詞換成ba-ba, da-da, ma-ma,pa-pa等來哼唱和迴應。孩子很喜歡和父母聊天,儘管他只能發出咿呀語,但大人和孩子互動、迴應或模仿他的聲音能給他很大的肯定,可以激發他練習發音。
樂於對孩子語進行解碼
樂於對孩子語進行解碼
在1歲半以前,孩子的語言是“單詞句”——用一個詞代表的句子,因此1歲至1歲半被稱為“單詞句階段”。單詞句含義不夠明確,語音也往往不夠清晰,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意思,必須輔以表情和動作。由於單詞句表意不夠清楚,成人除了根據孩子說話時的表情和動作外,還必須根據說話的情境來推斷其意義。對孩子的語言進行適當的解碼,以完整的語句說出,並蹲下來讓孩子看到說話的嘴形,是幫助這個時期孩子語言發展很重要的態度。
比如孩子說:“走。”其中有“媽媽,離開這裡”、“媽媽回家”或“媽媽,去散步”等不同的意思,需依情況而定。比如孩子說:“吃。”其實孩子想表達的意思是:“媽媽,我要吃××。”這時媽媽可以迴應:“妞妞要吃蘋果。”如此以後,孩子就會很清楚地說:“妞妞要吃蘋果。”
應對孩子語言能力不足時的壞脾氣
應對孩子語言能力不足時的壞脾氣
想比成年人,孩子掌握的詞彙有限,很多時候他們不能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要,有時就只能用哭鬧、發脾氣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挫折。面對孩子的不安,爸爸媽媽一定要冷靜,可以猜測他到底想要什麼,還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活動來滿足他.在滿足他時,爸爸媽媽可以幫著孩子表達,比如說“原來寶貝是要舉高高啊”。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教授孩子學會表達的過程。
02
對大一點的孩子,語言智慧這樣提升
請友善耐心地面對那個好奇小孩
請友善耐心地面對那個好奇小孩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天天有十萬個為什麼要問你,父母不要因為工作繁忙的原因簡單回答或敷衍了事,這個時候需要父母做一個傾聽者、啟發者。孩子開始提問,開始主動地用語言描述自己的感受。爸爸媽媽可以從孩子的講述中瞭解到他在想什麼,在關心什麼,然後有針對性地給予關心和幫助。
細細呵護他表達的慾望
細細呵護他表達的慾望
爸爸媽媽要細心,並善於引導孩子對你講心裡話的慾望。孩子的情感都是直接而且外露的,從他們的面部表情、動作、身體的姿勢、行為的變化等方面,都可以瞭解到其內心情緒的變化。如一向活蹦亂跳的孩子忽然耷拉著腦袋一聲不吭,此時爸爸媽媽不能急於哄孩子開心或不理不睬,而應該引導他將內心的情感傾訴出來。“為什麼今天沒有玩自己喜歡的玩具?孩子有什麼話要對媽媽說吧?”“今天和小朋友玩得怎樣?”都是很好開啟孩子話匣子的好問題.
為了表達自己對孩子談話內容的關注,可以經常在孩子說話時使用“噢”“是嗎”“後來呢”等詞語,鼓勵孩子繼續說下去,有時還進一步詢問有關細節,這會讓孩子覺得你確實是在關注他,這樣,他才會更樂意地向你傾訴。
跟著孩子的視線走
跟著孩子的視線走
孩子的興趣點極容易轉移,因此在與孩子交流時,父母一定要跟著孩子的視線走。孩子看到哪兒,興趣點就在哪兒。如果孩子在看小狗,那麼父母就不要再跟孩子談論小貓,如果孩子的視線離開了小狗看向小貓,那麼父母就要及時轉移話題,熱情地和孩子談談小貓。
很多時候,孩子看似無所用心,對父母的交流可能根本沒有迴應,每當這時候,父母很容易產生一種挫敗感,覺得與小孩子的交流幾乎有種對牛彈琴的感覺,於是很多父母就可能放棄。“算了,等孩子想與我交流了再跟他談論這些吧。”實際上,即便孩子對父母沒有任何迴應,但周圍的一切資訊都在以我們毫不知情的方式進入孩子腦海。因此,很多父母在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可能驚喜地發現,孩子某一天突然產生了一個飛躍,很多沒有認真教過他的東西,他居然“無師自通”了。其實這並非孩子無師自通,而是孩子常常可以一心多用:看似無所用心的孩子其實像海綿吸水一樣默默地吸收著周圍環境裡的一切資訊。因此,即便孩子對父母的講話沒有迴應,作為父母依然不要氣餒,而要堅持與孩子對話,以此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
和孩子玩詞語和句型遊戲
和孩子玩詞語和句型遊戲
這種遊戲很多,父母可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與當時的場景想出很多有趣的遊戲,透過這些遊戲鞏固孩子所學的詞彙,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媽媽伸展著胳臂對孩子說:“我很大。”孩子則縮成一團說:“我很小。”媽媽蹲在地上說:“我變矮了。”孩子則踮著小腳丫說:“我長高了。”類似的遊戲一定能充分調動孩子想要表達自己的願望。
聽大家說,寶寶三歲就應該開始學習漢字,所以我最近也開始讓他識字,認字。平常由於工作太忙也沒啥時間陪寶寶,更別說教他學習了,大部分時間都是爺爺奶奶在帶。買了一些卡片、故事集,但是兩位老人家地方口音重,就怕寶寶也跟著學,以後不好改(那段時間真是愁死本寶媽了)。
然後用手機給寶寶安裝了一些教學軟體,剛開始效果還不錯,但是用到後面都要各種收費不斷。(只能各種吐槽,然後放棄不用)
然後一個朋友給我推薦了她用的【貓小帥識字】,不說別的,就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這項就非常的良心。APP也做的非常好,很多的冒險故事,寶寶特別愛聽,現在我下班回來還會說:“麻麻,我給你講故事”。還有一些簡單的小遊戲,不僅加深寶寶漢字的記憶,還讓我家好動的寶寶,乖乖的自己玩(自帶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