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蘇漢澤
-
2 # 驚天動地翻天覆地
哪一家都不偏不倚,管仲時代,是東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力衰弱,但天下戰爭沒有戰國時代頻繁。諸子百家是戰國時代各國為變法圖強才有的學說,只能說,管仲治國,屬於當時政策,思想,方法,而以後的各家學說,集成於歷代先賢的的智慧和治國之策的總結!
-
3 # 天星風水劉紹峰
這個題目很好,問的很客觀。
首先我用一句話回答提問者的問題:管仲治國是偏向於法家的。
其次說“這個題目很好,問的很客觀”,是說諸子百家思想各異,有的相通相融,有的不容如水火。歷代政治家制定治國方略,都是根據本國當時實際需要而採納各家之言,有取有舍,有所側重。即使是"罷默百家,獨尊儒術”的漢武帝時期也不例外。
管仲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最早提出以法治國的思想家、政治家。管仲在《法禁》、《任法》等篇都強調法的重要性。難能可貴的是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強調君臣上下與百姓都要遵守法令。
禮儀廉恥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但管仲,更強調禮儀廉恥的重要性。把禮儀廉恥看成是國家強大的保障。“四維張則君令行”,禮義廉恥像四條繩索維護國家的統治。其中有一條出問題。都會使政令不通,國將不國。所以管仲強調以法的形式維護人們對禮儀廉恥的重視。大家常聽說的: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就是輔佐齊恆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的管仲所說。物質決定上層建築,豐衣足食是維護禮儀廉恥的重要條件之一。管仲的這一說法難免絕對一些,他只是強調發展經濟,讓人民豐衣足食,達到人人都知道禮義廉恥,才能政通人和,國富民強。
依法治國是管仲的重要思想,是法家的傑出代表人物。後世的諸葛亮曾以管仲自比,歷代思想家都對觀管仲給予很高的評價。
按本人的看法,先秦儒、法、道三家所指向的社會秩序,就是分別以尚親、尚功、尚賢為基本標誌。參看我的回答:
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等),你最贊成哪種學說
所以,看管仲的主要治政偏重哪方面。
管仲最早將治下之民分成“士農工商”。據《管子·匡君小匡》記載,其對四民的管理方法是“不使雜處”。
“不可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哤,其事亂”。必須做的“處士必於閒燕,處農必就田野,處工必就官府,處商必就市井。”
“不使四民雜處”,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內部制衡。《管子·匡君小匡》還有:
桓公曰:“參國奈何?” 管子對曰:“制國以為二十一鄉:商工之鄉六,士農之鄉十五。公帥十一鄉,高子帥五鄉,國子帥五鄉。參國故為三軍。公立三官之臣:市立三鄉,工立三族,澤立三虞,山立三衡。
制國以為二十一鄉,桓公自帥十一鄉。其中商工之鄉六,分三份,桓公一份作主導,那很可能是4:1:1。工農之鄉十五,對應的就是7:4:4。
若沒有“四民不使雜處”,就不可能有這種“參國之制”。所以管仲的“士農工商”只是為了管理與制衡,不可能是為了劃分階級。
若由此判斷管仲是法家,還證據不是太足。但尚親(儒家)是可以明確排除的,尚法(法家)與尚賢(道家)那種更偏重,就要再看。這也符合兩漢時管仲被歸類為道家,而明清時管仲被歸類為法家的歷史。
《管子》名篇《牧民》中有:
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踰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踰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軸;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禮不踰節”比較明顯是側重“禮”的法律功能。“義不自進”,側重循規蹈矩。“廉不蔽惡”,側重維護法律。“恥不從枉”側重守法。
還有:
以家為鄉,鄉不可為也。以鄉為國,國不可為也。以國為天下,天下不可為也。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這裡相當程度是表達“各師各法”,大致是“道法並舉”而偏於道。
《管子·匡君中匡》中有:
公曰:“民辦軍事矣,則可乎?”對曰:“不可,甲兵未足也。請薄刑罰,以厚甲兵。”於是死罪不殺,刑罪不罰,使以甲兵贖。死罪以犀甲一戟,刑罰以脅盾一戟,過罰以金軍,無所計而訟者,成以束矢。
很明顯,解決具體政務問題,不是想辦法搞稅收提高收入,乃至提高生產力這些方面進行“尚賢”來解決問題,而是操縱法律,引導民間自動生產,具體施政,偏於法家。
《管子·匡君中匡》還有:
寡人願聞國君之信。”對曰:“民愛之,鄰國親之,天下信之,此國君之信。”公曰:“善。請間信安始而可?”對曰:“始於為身,中於為國,成於為天下。”公曰:“請問為身。”對曰:“道血氣,以求長年、長心、長德。此為身也。”公曰:“請問為國。”對曰:“遠舉賢人,慈愛百姓,外存亡國,繼絕世,起諸孤;薄稅斂,輕刑罰,此為國之大禮也。”公曰:“請問為天下。”對曰:“法行而不苛,刑廉而不赦,有司寬而不凌;菀濁困滯皆,法度不亡,往行不來,而民遊世矣,此為天下也。”
很明顯,管仲更偏於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