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二十一世紀新搜神記
-
2 # HSQNSST
造物主的命定。從表面上看,可以是加速度發展規律的必然性,而瑪雅文明的突然覆滅正好說明,失去了造物主的支撐,一次災難降臨,加速度發展的規律將不存在。事實上,人類在幾萬年之間已經不止一次達到了發展高峰,亞特蘭提斯大陸、姆大陸等文明的沉沒,已經是一個高於今天的文明;5000年前的核爆炸遺蹟與歷史記載等,也證明當時的文明已經發展到一個高峰。
-
3 # 九龍觀海
因為我們已經掌握了外星技術,在不斷地聯絡過程中我們已經成功對接了外星人的先進技術,在他們的善意引導下我們已經進一步跨越發展成了幾千年來跨越不過的坎,人類最終幻想是會實現的,目標就在眼前
有一個出名的數學智力題,被金庸改成了武當的真武七截陣,這套武功,賣的就是倍增法。一個人用這招式時一般般,兩個人就威力大增,三個人就相當四個人威力,四人就八人威力,五人就十六人威力……最後就是六十四人威力。
小說終歸是幻想,但規模經濟的作用可見一斑。依靠人類數量的增加發展出規模經濟,再促進人類進一步發展。
就象印刷品一樣,你個人出版一套書,不暢銷,那麼花費是很高的,但如果暢銷的話,印數增多的話,單位成本反而下降。
在《人類簡史》中指出,人類就是這種規模經濟發展的收益者。在原始的採集工作時代,人類依靠天然的食物為生,人口控制在一個比較少的量,但隨著農業革命的興起,更多的土地被用來種莊稼,單一的食物型別取代了以前的多樣化,反而養活了更多的人口。
同樣的事發生在工業革命後,將生產工業化,人口實現了進一步的飛躍。
人口的日益增長對科學、管理提出更多的要求,反過來這些又促進了人口的增加。
舉個例子吧,如果你生活在人口對生存環境幾乎沒有壓力的西周初年以前,那你根本不需要什麼超市、便利店,只要拿個籃子出外一逛,就可以採集到各種食物,有山上的卷耳,水中的荇菜。想吃肉可以打獵,想吃魚可以撒網。在這個時代只要你體力足夠,基本你是餓不著。每個家庭都是自給自足的,交易量都很小。
但等到了東周時期。鐵製工具的廣泛運用,讓農田取代了以前的森林。飛禽走獸越來越少了,人口增加,野菜就不夠吃了。於是人們發展農作物的種植技術,家禽家畜的養殖方法才能養活增加的人口,隨著專業化的提升,每個人不可能生產所有產品,很多東西都要到市場上去交換,於是又促進了城市的興起。大量的金錢在市場中流動又促進了貨幣金融的產生和發展。
然後隨著人口的進一步發展,土地已經不夠使用,於是又對幾何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才好分地。唐代的租庸調製就是建立在對土地的國家配給基礎上的。但再大的國家,其可分配的土地最終還是有限的,而人口的增加是無限的,到了最後沒地可分,政府與人民的矛盾空前尖銳,造成饑荒和民變,朝代滅亡,不得不從頭開始。
中國歷史就困於這樣一個死迴圈中,其他國家其實也是一樣,但近代的地理大發現打破了這個死迴圈,對於新世界的開拓豐富了人們的視野。歐洲人抓住了機會,透過對美洲的殖民完成了人口紅利的保持。提升了自己的科技,從殖民地掠奪回來的金錢為實現工業革命提供了條件。
因為社會的財富增多,就更有資金去進行科學的改良和升級,理論科學的發展也才有保證。愛因斯坦就多次質疑自己的相對論對於社會生產的具體促進作用體現在哪兒?但就是因為這些不直接創造產值的理論知識讓西方最終走在了推崇“學以致用”的中國前面。
說到飛機、機關槍,其實華人在中國的康乾時代就有過發明,但由於保守的思路沒有找到其在社會發展中的價值。而工業革命和隨後而來的科技革命,卻正是把各種發明用於促進人類的生活生產之中。金錢成為了社會發展的潤滑劑。工業化後的國家,一個普通商人的資產可能超越了古代的王公貴族。
知識的傳承也是一樣,上古是“世官世祿”,即教育透過家庭內部傳承,但隨著社會的進一步分化,人口的增加,使得這樣的方式難以為繼。一方面,忙於工作的父母不會有更多的時間來教導自己的子女,另一方面,知識內容的龐雜對人的智力水平和學習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不得不交給專業的教師來完成。而現在,進入了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在網上知識交流更為普及。人類上千年的知識積累和現在網際網路的快捷方便結合,使得一個普通人的藏書量可能就超越了古代的皇家圖書館。在這環境下,人類的發展怎麼不加快?
農業生產的工業化已經徹底解決了人類的糧食問題,使得人類有更多的金錢和人手投入其他方面,但另一方面也加快了地球資源的消耗,才有了現在的各種環境問題。
但人類的發展進入了加速執行的不歸路,而且只會越來越快。是不可能再回歸農業社會的那種改朝換代的輪迴,因為這樣會以社會生產的極大量毀滅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