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三點兒

    請先別給自己貼標籤,愛情這種事本來就是“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的事情,機緣和自我成長缺一不可。今天,我就來談談,是什麼造成了我們的單身。

    一、我們沒有學習過親密關係,對親密關係的認識擁有著重大的誤區

    愛情這麼美好的東西,不需要學習,這是一種極致的感性

    很多人一說到要學習“愛情”,第一反應都是覺得很可笑,坦誠講“愛“帶給我們的感覺確實學不來,但是我們要清楚,我們建立的是親密關係,它的形式是一種雙人關係。它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親密程度要超過父母、家人、朋友的關係,這種關係的建立和相處是一定要學習的。

    我們為了改善父母關係,會去學習原生家庭的知識;為了改善朋友關係,會去學習各種人際交往的方法;為了改善同事關係,會去學習溝通的技巧。但是面對未來一生中最重要的關係——親密關係,卻是憑著感覺走,這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

    事實上,親密關係是心理學界最重要的研究領域之一,有許許多多的心理學家嘗試用各種理論和方法研究親密關係,雖然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統一理論能夠幫助我們徹底解決親密關係帶給我們的困擾,不過心理學界比較一致的結論就是,親密關係是一門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和體驗的功課,學習和體驗的程度越深,越能提升你的親密關係的質量。

    2.喜歡和愛情分不清楚

    據我觀察,很多親密關係中的問題都來自於我們分不清什麼是喜歡,什麼是愛。

    喜歡一個人,是因為這個人能讓我們開心。這段關係的核心是“控制”,TA的存在要讓我更舒服、更開心。TA如果不能按照我的心意做事的時候,我就會不開心,我希望把TA改造成我心目中理想的那個人。

    愛上一個人,不僅僅是因為TA能夠讓我們開心。這段關係的核心是“陪伴”,TA的存在讓我希望一同面臨人生的挑戰,共同前行。我會努力的瞭解TA的想法和經歷,設身處地的為這段關係和為TA考慮,我和TA產生不同和衝突的時候,重點要放在去了解我們之間的不同,而不是去改造對方。

    簡單的說:喜歡是一種索取,愛是一種付出。

    但是愛情也不是簡單的行為上的付出,很多人因為種種原因,也願意在關係中多多付出,但是他們心底裡是有一本賬,或者說我付出的目的是讓對方察覺,讓對方也能有所付出,我承認在一段好的親密關係中,確實是互相付出的,但是這種記賬式付出卻是距離真正愛的能力有一定的距離。

    從心理學家眼中來看,愛的能力是一種心智發展的比較成熟的階段才會擁有的能力。行為上的付出我們很容易學會,但是內心的真實的去“愛”別人的能力,卻需要我們長期的努力才能掌握。

    3.愛情是無條件的也是相互的

    很多人都會苦苦長期追求一個人數月甚至數年,也有的人深陷一段糟糕的關係而遲遲無法決定結束,TA們確實能夠對對方無條件的付出,TA們也是深愛著對方的,但是我們要做的事情是建立親密關係,關係需要雙方的努力和付出,你可以很愛一個人,但是要是和一個人建立親密關係是需要對方也參與進來。

    有的時候學會結束比繼續堅持困難的多,但是要想擁有一段幸福的親密關係,又需要我們掌握結束的勇氣和能力,這一課很難,但是也很重要。

    二、我們缺乏具體的行動方法

    我們的親密關係准入門檻定的太高

    我發現很多單身的人,TA們對潛在接觸目標都要求很高,舉個例子,如果TA心目中的另一半是10分的話,那這個目標要差不多達到9分,他們才考慮接觸。這種思維方式就很麻煩,因為太多的標準給了我們太多的限制,讓我們篩掉了很多的人,另外就是基本上沒怎麼接觸過的人,如何判斷能夠達到9分?

    我在上大學的時候,經常看一部美劇,叫做《老友記》,講述6個年輕人在紐約的日常生活。這部劇裡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他們都會今天和一個人約會(甚至上床),明天和另外一個人約會。這一點讓我非常費解。後來瞭解到,在美國,沒有固定物件的約會,都稱之為date。

    我們華人的戀愛歷程就不太一樣,我們和異性接觸的門檻會設定的非常高,除了相親,很少有男女單獨見面約會的經驗(事實上有些人相親都帶著親戚朋友),但一個人是非常複雜的,我們僅僅透過照片,或者一些外部條件很難判斷我們是否合適,我們能否長期相處。其實我們可以考慮先適當降低所謂的門檻,去認識更多的人,去和更多的人接觸,我們才能更加有機會去了解我們自己的需求,瞭解我們更適合什麼樣的另一半。

    2.不知道怎麼開始一段關係

    剛才說過,很多人把異性接觸的門檻抬的很高,好不容易碰到一個有意向的目標,但是因為在TA的眼中非常的優秀,就沉不住氣,雖然兩個人的關係沒到那個程度,但是行為卻會不斷的加碼,很快就拿出一股吃定對方的感覺,接觸一兩個星期就表白的也不在少數,從而把對方嚇跑。

    坦誠講,其實開始一段關係並不是很難,我們可以去那些我們喜歡的場合,參加我們喜歡的活動,去認識那些我們能夠聊的來朋友,碰到不討厭,有意思的異性就去接觸互動,先放下那些太多的限制,先不要去想那些外在的條件,先看一看,你們兩個在一起開不開心。

    3.關係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我們在關係當中應該幹嘛?,我常說“所有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都是耍流氓”。我們會因為什麼和另一個人開始相處呢?剛一開始就是要兩個人相處開心。所以說為啥相親特別難,上來就容易問“有多少錢,房子多大,為啥這麼大還沒結婚”,這些讓人不舒服的問題,可想而知會給對方留下什麼樣的印象。

    我們和異性接觸先看看當下能不能相處的開心。相處開心,我們就可以嘗試一起做更多的事情,吃飯、看電影、旅遊等等,在這個過程當中,你就可以觀察出來很多東西,比如:TA對你的態度、TA處理事的方法、TA的三觀等等,隨著你們一同經歷的事情越多,你們就有可能越來越親近,關係不是談出來的,是“做”出來的。

    三、我們不知道應該選擇什麼樣的人

    1.尋找擁有愛的能力的人

    前面說過,愛別人是一種能力,它是人格較為成熟的表現,但是喜歡卻是我們天生具備的一種能力,我們在選擇另一半的時候,就要去尋找那些具有能夠愛別人的人,不要選那些只會喜歡人卻不會愛人的另一半,但是在關係剛剛開始,甚至互相接觸了較長一段時間之後,我們可能都很難判斷出對方是否具有愛的能力。

    感情發展的風平浪靜的時候我們很難分辨,但是隻要關係中出現一些問題和困難,雙方出現分歧的時候,我們就要觀察,對方的指導思想是否考慮這段關係收益的最大化,願意和你共同面對困難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的指責你、改造你,或者讓你自己獨自解決問題。

    2.行動比語言有說服力

    我們在戀愛初期,很多時候只能靠語言來了解對方的看法和三觀,可是我們人類都會美化自己的想法,一些情況下行為和想法就出現了偏差。比如一個強調自己是女權主義者的姑娘,卻從來不承擔約會的費用;又或者一個堅稱自己認可男女平等的男士卻從來不承擔共同的家務等等。

    隨著關係的深入,語言的表達遠不如去觀察對方的實際行動,我們要去選那些言行一致或者說行動上更符合你三觀的另一半。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語言看行動。

    3.成長心態比三觀一致更重要

    興趣愛好差不多,三觀一致當然是很好的另一半,但是興趣愛好差很多,三觀也有差別,就不能做伴侶了嗎?

    有一個成長心態,願意去了解另一半的興趣愛好,願意去討論對方三觀的形成背景,而不是拒絕瞭解對方,也不是一味的去改造對方,這種成長心態才是最重要的。舉個例子,可能我認識你之前,從來沒有參加過讀書會,但是我不會跟你說這活動沒用,我不想去等等,而是放下預設願意和你嘗試去參加這個活動。

    你與TA的三觀雖然不同,TA不是一味的改造你,而是願意去和聊你們雙方的差異,願意去為你而去認識更大世界,這個比合適更重要,因為我們不可能找到一個百分百合適的另一半,總會有各種分歧,擁有成長的的心態,才有可能幫助我們去協調這些分歧。

    四、自我成長才會離美好的關係更近

    1.我們透過家庭和過去學習親密關係

    在諮詢當中,很容易發現,我們現在的親密關係模式和我們的原生家庭以及過去的情感經歷有著重大的聯絡。在親密關係中,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吃一塹長一智,我們經常會在同樣差不多坑中跌倒。很多人總會找同一個型別的另一半,親密關係中的問題總會在每一段感情中重複出現,甚至每次關係結束的原因也會差不多,心理學將這個現象叫做“強迫性重複”,我們為了安全就選擇了讓我們熟悉的情形,即使這個情形讓我們難受,另一個選擇雖然可能會讓我們更幸福,但是對我們來說從來沒有經歷過,是不安全的,我非常的害怕。

    只有當我們一點一點不斷的成長,意識到我們過去經歷對我們現在的影響,我們不僅透過學習心理學去了解什麼是真實的愛情,我們還要一點一滴的在生活和關係中去體會實踐我們學習的內容,我們才會打破命運的迴圈,距離真正的幸福近一些!

    2.改變是痛苦和緩慢的

    我們每個人在被親密關係困擾的時候,我們大多已經超過了20歲,我們要想改變,就意味著要把過去你認為正確的事情一一打破,甚至要對你自己進行很大程度的否定。我們每個人能在這個社會上生存,總是有一些你深信不疑的東西,而在情感方面需要把你過去深信不疑的東西否定,這會讓你非常非常的不舒服,你過去喜歡的人,可能不能帶給你真正的幸福,你甚至要學習離TA們這種型別的人遠一些,去接觸過去你不曾注意的另一群人,去嘗試和你過去不能吸引你的建立連線。

    而且這種轉變的過程也是非常的緩慢,在親密關係領域,需要的是自我探索,瞭解自己的感受和對方的感受,這些東西全都是在“心”上,書本看了再多,也不能保證你馬上就能領悟。但是可能你學了很多,摸索了很久,突然一件不經意的小小事,就讓你感受到了過去從來沒有過的體驗,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脈。

    3.升級是不可逆的

    人類有兩種追求,一種是物質追求,一種是精神追求,物質追求從某種情況下是可逆的,因為它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滿足人類基本的生存需要,什麼都沒有了,我們吃窩窩頭也能活下去。但是精神追求要退回去,就是非常困難的。

    自我探索改變親密關係模式的過程也是精神追求,可能過去的你選擇另一半隻要臉好看有上進心就可以,後來需要對方有自己的事業和追求,再後來需要對方有類似的三觀,再後來需要對方擁有愛的能力,能夠做到知行合一。這是一個逐步升級的過程,能夠讓你選擇的人也會越來越少,過去吸引你的人,現在你已經不喜歡了。走向這樣一條自我成長的路會越來越孤獨,但是如果擁有了同行者,會讓你的親密質量更高。

    五、結語 放平心態 過好當下的生活

    如果你認為,只有找到另一半,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那麼你就是把你的幸福生活和外在的因素聯絡在了一起,而最大的問題在於那個人和親密關係又不是我們能完全控制的。我們能否生活的幸福,是來自於我們的選擇,而不是是否擁有親密關係。

    當你擁有了這個心態的時候,你就擁有了特殊的魅力。親密關係的內涵在於關係,即使你在自我成長方面修煉到滿分,仍然不能保證你不會單身或者說是擁有幸福的親密關係,另一半的出現是需要緣分的。

    自我探索和改變我們的交往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在我們漫長生活時光中日日精進,單身的時候多多學習,戀愛的時候多多體驗,失戀的時候多多反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豬的大腸頭能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