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旅攬勝

    謝邀。二戰時期侵略並佔領了歐洲大部分國家,有極少數國家未被侵略,例如瑞士。蘇聯橫跨歐亞,德國在二戰初期侵略並快速佔領了蘇聯部分領土,但自莫斯科保衛戰之後開始僵持並敗退。所以說二戰時期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並沒有征服整個歐洲,更沒有統一一說。

    其實希特勒是想效仿查理曼和拿破崙統一歐洲吧?而美國參戰也不是為了什麼世界和平的原因,只是美國不想看到一個統一的歐洲出現,蘇聯更不用說了,早前和德國一起進攻波蘭,瓜分土地,要不是後來德國進攻蘇聯,估計蘇聯也準備去歐洲幹一票,再拉幾個加盟國過來。

    希特勒的目標是拿破崙式的:在德國控制之下,建立一個日爾曼大陸體系。同時,他的手段也與那位大皇帝的相差不遠:把德國從國際性資本主義的枷鎖之下解放出來,聯合所有的日爾曼民族共同組成一個第三帝國,在東歐建立一個所謂“生存空間”。他認為這對於德國的經濟安全是有必要性的,正好像拿破崙認為萊茵聯邦對於法國的戰略安全是有必要性的一樣。

  • 2 # 福納百祥

    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則錯誤,缺乏中國儒家思想和毛澤東思想指導:

    第 一、【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

    法國和德國均是瀕海大國,這種雙重自然地理環境使其有可能面臨陸上和海上強國的聯合對抗。拿破崙和希特勒均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而對國際體制的特點、特別是對英國和俄國(其後蘇聯)的作用估計不足,因此錯誤地判斷了國際形勢。

    拿破崙是在法國大革命中湧現出來的傑出軍事統帥。他的優勢是法國革命所喚發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和軍事上的創新,但革命後法國連年征戰,國力並不雄厚。拿破崙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在17世紀時,法國曾積極與英國爭奪過海上霸權,結果是一敗塗地,從此難以再與英國爭雄海上。英國聯合歐洲封建王國積極干涉法國革命,拿破崙被迫與英國作戰,但沒有估計到英國是那麼頑強。英國組織了七次反法聯盟,即使在歐洲大陸國家幾乎全部屈服於拿破崙的霸權時,英國也沒有放棄打敗拿破崙的努力。希特勒同樣錯估了形勢。他利用德國民眾的復仇情緒和德軍在進行機械化戰爭方面的優勢,也利用了英、法和蘇聯因意識形態分歧而產生的對立,企圖透過戰爭建立德國在歐洲乃至世界的霸權。希特勒在戰前曾極力想使英國保持中立,透過簽訂1935年的《英德海軍協定》,德國實際上承認了英國的海上霸權地位。然而,希特勒未能使英國保持中立,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英國便向德國宣戰。1940年6月希特勒席捲了大半個歐洲,但英國仍在苦苦堅持,這就為以後開闢對希特勒的第二戰場保留了一個基地。英國為什麼這麼頑強地抵抗拿破崙和希特勒呢?英國是歐洲的島國,英吉利海峽為其提供了與歐洲之間的保護屏障。另一方面,海峽十分狹窄,與歐洲大陸相距甚近,英國有理由認為大陸發生的事情與自身的安全息息相關。地緣和經濟的雙重因素使英國對安全的看法有兩個主要特徵。第一個特徵就是保持海上霸權。這是保障英國本島及其海外市場的先決條件。第二個特徵是謀求歐洲均勢,即避免某一個大國的勢力支配大陸。因為歐洲的霸權國家可以切斷大陸與英國的貿易往來,其海軍可以把歐洲作為基地干擾大英帝國的交通,還可以封鎖、騷擾甚至入侵英倫諸島。從拿破崙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的這一傳統國策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拿破崙和希特勒要建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不僅是向英國的霸主地位挑戰,而且直接威脅著英國本土的安全,這當然會遇到英國的堅決反對。拿破崙和希特勒對這一點認識並不清楚。

    拿破崙和希特勒同樣低估了俄國、蘇聯。拿破崙在歐洲大陸建立霸權後,於1806年頒佈“大陸封鎖令”,想從政治上孤立和從經濟上打擊英國,切斷英華人同大陸進行來往和貿易的一切渠道。然而,不僅葡萄牙、西班牙等國不執行拿破崙的禁令,俄國也因深受“大陸封鎖令”之苦而與英國暗中做交易。拿破崙說:“俄國是英國的最後法寶,世界的和平就寄託在俄羅斯的身上。但是不幸之極!英華人的黃金卻要比我的計劃更有力量。”他為制服英國而進攻俄國,本以為勝券在握,卻慘敗而歸。希特勒犯了同樣錯誤。他在其進攻英國的“海獅計劃”失敗後,認為英國所以不肯屈服,關鍵是還有強大的蘇聯,只有打敗蘇聯,才能使英國最後屈服。希特勒認為蘇聯不堪一擊,結果卻陷入蘇德戰場而不能自拔。希特勒低估了蘇聯的戰爭實力和潛力,也沒有估計到蘇聯廣闊的空間會使其戰爭力量成倍增長。在蘇聯軍民的堅決抵抗下,德軍的閃擊戰失去了昔日威風。據美國軍事史學家迪普伊對19世紀和20世紀33個戰役所做的計算,1812年拿破崙進攻俄國的推進速度平均每天為14公里,而在同一路線上,1914年希特勒的裝甲部隊對蘇聯的閃擊戰中,其推進速度平均每天卻只有10公里。這是因為蘇德雙方的武器裝備水平相差不多。

    第二、【軍隊建設結構失衡】

    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和對海權的重要性缺少足夠的認識,拿破崙和希特勒在軍隊建設上也發生了嚴重失誤,即軍隊結構的失衡。法國在七年戰爭(1756_1763年)中失敗後,海軍力量一蹶不振。拿破崙執政後雖大力擴充陸軍,使之成為歐洲最令人畏懼的力量,但並沒有下大力進行海軍建設。他雖經吞併了荷蘭、葡萄牙等歐洲小國的海軍艦隊,但這不足以與英國的海軍相抗衡。為入侵英國,拿破崙下令擴建海軍,其中主要是建造大量的平底船。不久,他就明白只靠平底船是無法橫渡英吉利海峽的。1803年,法國共擁有大型艦隻70餘艘,英國卻有近250艘。法國海軍被封鎖在港口裡,特別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其艦隊一敗塗地,從此拿破崙被迫完全放棄了入侵英國的計劃。希特勒在進行擴軍備戰時,始終以陸空軍為重點,海軍排在三軍之末。1933_1939年德國先後制定了五個造艦計劃,但沒有一個完成。1939年1月希特勒批准的“z”計劃,準備建造10艘大型戰列艦、15艘裝甲艦、4艘航空母艦、44艘巡洋艦、158艘驅逐艦、300艘小型艦隻、249艘潛艇。這個計劃剛剛實施,戰爭爆發了,根本就無法完成。1939年9月戰爭開始時,德國僅有戰列艦2艘、巡洋艦11艘、驅逐艦37艘和潛艇57艘。德國海軍學術思想也大大落後於時代。此時,英國擁有戰列艦15艘、航空母艦7艘、巡洋艦64艘、驅逐艦184艘和潛艇58艘。德國國防軍的力量結構是嚴重失衡的,其海軍難以與強大的英國海軍一決高低。

    第三、【兩線作戰】

    一個交戰國在兩個或兩個以上戰略方向或戰場上進行兩線作戰歷來被視為兵家大忌。而拿破崙和希特勒所進行的戰爭不是一般的兩線作戰,而是在陸海兩個戰場同時進行。由英國為代表的海上力量在打敗拿破崙和希特勒的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主要是:一是英國海軍的海上作戰行動使法德兩國喪失了制海權,經濟和海外貿易也受到嚴重損害。二是迫使法德兩國不斷擴大戰爭。拿破崙為制服英國,曾遠征過埃及,卻以失敗告終。1806年拿破崙企圖以“大陸封鎖”制服英國,但漫長的歐洲海岸線,是不可能用一紙命令鎖住的。緊鄰英國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儘管當時迫於無奈加入了“大陸封鎖”,但基本上沒有認真執行,政府默許與英國貿易的走私活動。為保障大陸封鎖的有效實行,拿破崙悍然發動對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武裝侵略,遭到西班牙人民堅決而又長期的抵抗。法軍在西班牙的不斷損失成了拿破崙帝國身上的一塊難以治癒的“潰瘍”。希特勒為制服英國,搶在英國前頭佔領挪威,後又出兵北非和入侵東南歐。三是英國的堅持成為拿破崙或希特勒入侵俄國、蘇聯的誘因,又為最終戰勝他們保留了一個基地。

    俄國、其後蘇聯的陸戰場對打敗拿破崙和希特勒發揮了更大作用。主要表現在:一是俄羅斯、蘇聯的存在是拿破崙和希特勒建立霸權企圖的一種致命的威脅。同樣拿破崙和希特勒的侵略擴張也是對俄羅斯、蘇聯利益的致命威脅。相互利益的衝突使兩者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同盟。拿破崙在橫掃歐洲大陸後,與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雖然達成了妥協,但這種妥協只能是暫時的,雙方不過是利用短暫的和平積蓄力量而已。儘管是俄國沙皇在一連串失敗之後被迫加入拿破崙的“大陸封鎖”體系,但始終沒有也不可能放棄反拿破崙的努力。希特勒和斯大林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協定》也是一種暫時的妥協。希特勒是為了避免兩線作戰,集中兵力進攻法國,而斯大林是為了粉碎西方“禍水東引”的陰謀和使蘇聯避免過早地捲入戰爭。二是對俄羅斯、蘇聯的入侵消耗了拿破崙和希特勒軍隊的精華。拿破崙的60萬大軍只有數萬返回法國,希特勒的陸空軍的精銳也大部被牽制和消耗在蘇德戰場上。拿破崙和希特勒軍隊的主力是陸軍或陸空軍,這部分力量被消耗掉了,離其徹底失敗也就不遠了。三是拿破崙和希特勒對俄羅斯、蘇聯的侵略促成了反對他們的海陸兩大戰場的形成,使他們自己陷入真正兩線作戰的困境,從此疲於奔命。四是俄羅斯、蘇聯的堅決抵抗和不斷勝利喚起歐洲各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的反抗意志,各地廣泛展開的抵抗運動大量牽制了拿破崙和希特勒的侵略大軍

  • 3 # 小菲菲不是我

    德國作為一戰戰敗國被制裁打壓,國內人民很壓抑,希望改變,重新挺直腰板。這樣的背景給了希特勒納粹煽動性的計劃提供了市場,什麼日耳曼是最優秀種族應運而生,其國內也有點臥薪嚐膽的意思(沒有褒義),透過軍國主義加速發展積聚實力。閃電戰後勢如破竹,如果見好就收結果難料。但是作為一個野心家,一個充滿煽動性的人,只有把餅畫的足夠大才能維持住他們的激情和氣勢,所以他不會停手,也就註定了他的失敗。閃電戰的策略也必然攻而不久,破而不守,戰火燒向全球后,大家都緩過來了,電壓不夠電量不足,必然失敗。

    拋開人道主義等因素,單從歷史看,如秦國(也可能不是秦國)統一六國之路,需要幾百年的反覆拉鋸,最後不過二世而亡給漢做了嫁衣。他要是隻盯住歐洲,打下一個守住一個慢慢蠶食,或許還有以後希望,何況他想吞下全世界。

    畫餅充飢,蛇吞象。

  • 4 # 歷史檔案館

    我們看現在的歐洲地圖,拋去俄羅斯這個龐然大物來看,其實幅員並不算遼闊,歐洲各國群立,跟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的分佈差不多,為什麼秦始皇當年能夠以弱國的身份一步步掃平六國實現大一統,而歐洲卻沒有出現這麼一個人物呢?即使曾出過拿破崙這種十分強硬的人,也最終倒在了大一統的路上,這裡面存在著什麼變數使得兩個板塊的國家走向了不同的發展道路?

    我們來看一下當年試圖一統歐洲的人,從查理五世,到路易十四,再到後來的拿破崙、希特勒之流,歐洲有作為的君主從未停止過一統歐洲的偉大夢想,但是都失敗了,最後曾經多麼不可一世也倒了下去,這裡面其實有很大的一個不可控因素那就是來自外部的干擾,而反觀當時的東亞大陸,雖然一統天下的路子很難,但是基本上都是縱橫各國,都是陸上的事情,無非就是你退我進你進我退,來自大陸外部的干擾力量在當時條件下幾乎沒有。

    對於歐洲的外部因素,當然首先得是英國了。英國地理位置絕佳,得益於狹長的英吉利海峽,可以有效避免陸上強國的入侵,所以在海軍力量弱的時候,英國可以十分舒服的在自己的領地發展,並且它離歐洲大陸有額不算完全隔離開來,隨時都能登陸歐洲大陸。而同時間的日本就距離東亞海線太遠,不容易登陸。

    這一點我們可以看一下跟英國國情相似的荷蘭,這兩兄弟國家各方面都很相似,也都是依靠商業來發展壯大,都算是海上霸主,有著強大的海軍勢力,在大航海時代憑此開闢了眾多海外殖民地,掠奪全球資源。但是因為荷蘭本土就在大陸上面,所以很容易受到外敵侵略,結果被法國軍隊侵襲了兩次以後,荷蘭的霸主地位就被打滅了,基本上沒有了什麼作為。

    而反觀英國,自身實力就得到很好的保全,另外由於地理位置距離歐洲十分近,只是依靠著天然屏障,所以它必須時刻警惕歐洲的局勢,避免歐洲一統的出現,因為如果歐洲出現了這麼一個龐然大物,海峽也保不住它。所以在各個歷史時期,英國都積極參與歐洲大陸的戰事之中,支援幫助或者聯合歐洲小國來抵抗制衡歐洲的大國。當時查理五世領導的西班牙還有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國,很有一統歐洲的勢頭,結果被英國還有其它幾個小國聯合起來給抹殺了下去。

    當然,英國受限於國土,只能減緩這種程序,卻無法改變大國的出現。於是另一個霸主出現了,拿破崙橫掃歐洲大陸,眼看就要一統歐洲,結果又冒出來了一個破局者,俄羅斯晃晃悠悠的出現了。本來俄羅斯離的比較遠,也基本不參與歐洲的征伐之事,大家都沒有注意過他,結果拿破崙一統歐洲的時候,發現北邊竟然還有這麼一個龐然大物,所以不得已只能硬著頭皮開打,其實這麼看來俄羅斯也算是無妄之災,本來大家相安無事,你非得要統一歐洲,統一就統一吧,好巧不巧我這也能算到歐洲頭上,只能也跟著參與進來。但是由於俄羅斯氣候寒冷,再加上面積實在太大了,可能拿破崙這一輩子打下的領地都沒有俄羅斯那麼大,雖然大部分都是空地沒有啥人,但是距離在那放著呢啊,行軍距離太遠,最後拿破崙也悲慘的倒下了。

    最後一個登場的國家最有實力,那就是新興起的工業國家德國,無論怎麼看,憑藉著強大的實力德國一掃歐洲都是能夠實現的事情,但沒想到他牽一線而動全身,連八竿子打不著的美洲國家也參合了進來,進過一打就打成了世界大戰,這實在是令人憋屈啊。饒是德國的工業再先進,也難以在這麼大的局勢中得以保全,最後含恨離場。

    所以我們看歐洲沒有一統其實也不單單是英雄人物的原因,實在是不可控因素太多了,每當想要做出點成績的時候,外部的因素就會參與進來阻止你發展壯大,而反觀秦始皇能夠一統中國,是因為在戰國時期沒有強大的外部因素干擾,雖然說各小國之間也會合力抵抗大國的入侵,但是大家都是在陸地上,無非就是你壯大我變小,你變小我就壯大而已,歐洲卻有一個海上的觀察者,不管你打趴下它多少次,只要過不了海峽,過一段時間之後又回過頭來騷擾你,而對於大陸國家來說,打輸一場就直接被接管統治了,沒有翻身的可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英雄聯盟裝備沒有數量限制,會對遊戲產生怎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