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iss張小豆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識上,大家都認為一個年輕氣盛的人就應該給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這就是傳統的美德。所以我們在公交上常常會聽到讓大家主動把位置讓給老幼病殘孕婦和抱嬰者,但是不同文化之間是不一樣的用作文化的。比如國外的人,如果你讓座位的一個身體強壯但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從華人的角度上這是很正常的,而且這是一種美德,但是對於國外某些文化來說,這種行為可能會讓別人感覺到不被尊重,認為讓位者這種行為是不尊重自己的。此外,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讓位也存在有性別上的差異。一般來說,女性被讓位的次數會比男性多,這是由於女性在性別上會給人以一種比較弱的感受,而男性一般來說都是屬於比較強壯的一方。因此,既是在同等的條件狀況下,大家都願意給女性讓位,而不是給男性讓位。不僅如此,有時候,讓位也會出現尷尬的狀況,例如在孩子的年齡和老人的年齡判斷上午比較模糊,讓位並不能丹單單以年齡去做一個規定,我們往往會根據一個人的長相去判斷我們到底給不給這個人讓位。此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被讓位的人不肯坐導致讓位的人很尷尬,不知道接下來是否繼續讓座或者直接坐下。這些讓位的現狀都會讓人沒有辦法去判斷到底什麼時候應該讓位,什麼時候不需要讓位。綜上所述,對於華人來說,讓外華人是一箇中國的優良傳統文化,是值得提倡的,因為他是一個可以在社會生活當中塑造助人為樂精神的一種途徑。

  • 2 # 鯨魚小星球

    我假設你問的“讓位”是指在交通工具上讓座位,不是類似禪讓那種把某個政治或者工作中的位置讓給別人。

    “讓位”在心理學上可以歸為“親社會行為”,也就是人們自願做出的對他人有利的行為,因此也稱為一種“利他”行為。那麼為什麼我們會幫助別人呢?

    首先,因為助人行為符合進化適應性,不光是人類,生物學家在許多動物上都觀察到了動物不顧自己的危險,保護其他同種成員遠離危險的事情。這一點看似和進化中的“自私”相違背,因為動物的生存有時候確實依賴於和同種個體競爭資源,但不是所有的利他都是要犧牲自己的生命。所以 研究者認為,在犧牲自身性命的利他中,存在一種“親屬選擇”的行為,即利益的物件是與自己有親緣關係的個體,從而增加自己基因延續的可能性;此外就是 “互惠式”利他,無需犧牲性命,人們幫助別人可以獲得某種回報,因此也有了像人類的合作與社會群居等。

    此外,社會責任規範與公正規範也被認為影響了這種“利他”行為。其中社會責任規範認為人們應該為處於危難中的人和弱勢群體提供幫助,而社會公正規範則使得人們在認為他人“值得”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想一想人們都會給什麼樣的人讓座?簡單的說,見到弱勢的人以及見到好人遇到不公,人們基於社會規範更會伸出援手。

    最後,助人行為也是觀察習得的。也就是說父母和身邊的其他人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是如何進行利他或是助人的,也會顯著影響一個人的這種親社會行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今年參加中考的,給一些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