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逸156775599
-
2 # 琳琅智庫
曾國藩並非天才,受盡困厄,回到平實,都經歷了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的痛苦轉變。
曾國藩說:“其苟且者,知將來只必敝;其知當者,知將來之必因。所謂雖百世可知也。”
曾國藩的通道,看著確實沒勁,在他認為,過高的道理都近於矯與偽。所以要想成功,不過是勤與恆。“不譏笑人,不晚起”。這兩點真的是平時近於迂。
但曾國藩卻說,一輩子從這兩句中收益良多,可去一切驕慢虛妄。這話誰都懂,覺得也不怎麼高明,後來才覺得,他的厲害指出就在於踐行終身。
學英文時,老師說過一句話,什麼是天才,天才就是持久不斷地忍耐。當時大家笑。如今看曾國藩運筆之道,才理解人的心性必須這樣如磋如磨,想粗糙之米,在舂則粗糠盡去,三舂四舂則精白絕倫。
曾國藩說,決定成敗的,不在高處,在平處,不在隆處,在汙處。全看人能不能在棘手之處,奈得住煩。別無他途。
學習曾國藩,你會發現,這個人,是平凡的聖人。
就像一拳超人裡的埼玉老師,他只不過是把同樣一件事,平平凡凡從始至終的做到極致,他便萬人所不能敵。
曾國藩也一樣,他也拖延,也好色,也暴怒而專制,也為了改變這個世界而抱有一腔熱血。面對自己的毛病和這世界的弊病,他選擇接受,然後慢慢改變他。
他學會記日記,然後反省自己的錯誤:他在日記中把自己跟鄭小珊打架這件事記了一遍,然後進行分析,“小珊前與予有隙,細思皆我之不是。”;他明白了人想有所樹立,必須從不妄求人知開始。“但問耕耘,莫問收穫”。他也曾是好名的人,把自己的清譽放在性命之上,愛惜至極,後來明白“大抵任事之人,斷不能有毀而無譽,有恩而無怨。”
這樣一個立體的真實的曾國藩,當然是真的聖明。
曾在官場混得還可以,人格卻殘忍,卑鄙,要說聖明,他沾不上邊,他只是一個滿清奴才,奸詐無恥,對中華無功,對華人無德,只能說他是一個頑固迂腐的封建官僚,他的一切功利皆追隨他的滿清政府湮設在歷史的塵埃裡,他對國家,民族只不過是一塊擋路的拌腳石,現有人推崇他是具有極端的肓目性與愚論思想,世人也不會被他們沒有原則的觀點所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