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6143889379

    李白:憶秦娥(簫聲咽) 關鍵詞: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唐崔令欽《教坊記曲名表》記載開元、天寶間教坊所奏樂曲,有《菩薩蠻》而無《憶秦娥》之名。現傳敦煌歌辭中,也不見有《憶秦娥》調。在五代和北宋前期,曾用《憶秦娥》一調作詞的,可以找出有馮延巳、張先、歐陽修三家。但他們三人所作的《憶秦娥》,與所傳李白此詞在句法聲律上彼此迥異,如馮延巳《憶秦娥》:“風淅淅。夜雨連雲黑。滴滴,窗外芭蕉燈下客。除非魂夢到鄉國,免被關山隔。憶憶,一句枕前爭忘得。”張先《憶秦娥》:“參差竹,吹斷相思曲。情不足,西北有樓窮遠目。憶苕溪,寒影透清玉。秋雁南飛速。菰草綠,應下溪頭沙上宿。”從馮延巳、張先、歐陽修所作來看,他們三人似乎都不知道在他們之前已有李白的這首《憶秦娥》。最早以這首《憶秦娥》歸於李白的,是北宋後期的李之儀。他的《姑溪居士文集》卷四十五有一首《憶秦娥》詞自注:“用太白韻。”大約就在這時,傳為李白所作的這首《憶秦娥》也得以傳世。毛滂的《東堂詞》中,並以《憶秦娥》與《秦樓月》判為二調,其《憶秦娥》仍依馮延巳體,《秦樓月》方用當時初傳為李白詞休。南宋初邵博《河南邵氏聞見後錄》卷十九,記載了傳為李白的這首《憶秦娥》的全文。此後作《憶秦娥》者,就擬用此體,而馮延巳、張先等諸體盡廢。學術界對於傳為李白的這首詞同前面一首《菩薩蠻》一樣,仍在繼續考證求索。王國維《人間詞話》評此詞結句“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曰:“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後世惟範文正之《漁家傲》,夏英公之《喜遷鶯》,差足繼武,然氣象已不逮矣。”這種“氣象”,我們曾在盛唐詩人那裡看到過。不過這首詞中的“氣象”,與人們常說的開元時代的“盛唐氣象”,已有很大的不同。“盛唐氣象”博大,深厚,意境開闊,氣韻沉雄,這首詞則還帶有一種悲涼之氣,所以胡應麟說這首詞“氣亦衰颯”,反映了唐王朝衰敗的氣運。假如這首詞確為李白所作,有可能作於天寶後期,詞人以比擬手法,託秦娥抒寫情懷,把直觀的感情與意象渾融為一起,上闋由個人的憂愁寫起,下闋過渡到歷史的憂愁。這首詞不象《菩薩蠻》那樣由客觀景物的渲染過渡到人物內在感受的描摹。它一開始就寫出人物內心情態:嗚咽的簫聲把秦娥從夢中驚醒,一鉤殘月斜映在窗前。夢雖斷了,她似乎還沉浸在夢境中,與情人歡會。可是,眼前只有冰冷的殘月陪伴著她。唉,多少個這樣的月夜,使她黯然消魂,顧影自憐。於是下面轉入對“灞陵傷別”的回憶。《雍錄》載:“漢世凡東出函、潼,必自灞陵始,故贈行者於此折柳為別。”柳色綠了,一年復一年,而伊人依然遠隔一方,只有那嗚咽的簫聲,冰冷的殘月陪伴著消瘦的倩影。這實際上是作者以秦娥對情人的思念來表達內心對某種事物的苦思與追求。這種苦思與追求是執著的,然而又是沒有結果的。詞的上闋糾纏在個人的悲歡離合中,下闋似乎比擬手法已不能滿足感情的表達了,詞人撇開先前的主體,直接把自身融入畫面之中出現了較大的跌宕。換頭處突兀地以“樂遊原上清秋節”起。是清秋節佳侶如雲的狂歡時節,主人公卻煢煢孑立在西風殘照裡,“此身飲罷無歸處,獨立茫茫自詠詩”(杜甫《樂遊園歌》)。此時,個人的憂愁完全被拋開了,已融入了對歷史的憂愁之中。詞人透過對秦、漢那樣赫赫王朝的遺蹟——咸陽古道、漢代陵墓的掇取,從而進入了對歷史的反思。古道悠悠,音塵俱杳,繁華、奢侈、縱慾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陵墓相伴著簫瑟的西風如血的殘陽。作者是在憑弔秦皇漢武嗎?不,他是在反思歷史和現實。這裡交織著對古與今、盛與衰、悲與歡的反思。詞人固然沒有正面寫唐王朝的苟且偷安,但有了“樂遊原上清秋節”一句就足夠了,它自然使人想到天寶後期唐明皇窮奢極欲和狂歡極樂的情景。當時有誰能從中看到潛在的危機呢?秦代、漢代過去了,這裡剩下悠悠古道和漢家陵墓,面對著西風殘照,這是遺蹟,也是實景。這“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實景,必然聯絡到唐王朝的未來。於是,過去、現在、未來的界限被取消了,渾融在一起,一種悲壯感,填塞在人們的心頭。這是對歷史反思的結果,個人的憂愁已被取代,或只作為陪襯。是啊,在這種歷史的憂愁中,個人的憂愁又算得上什麼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90後小時候電視上有許多動畫片,現在電視上很少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