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會計小微

    1、在一家公司待久了,感覺“被封印”

    “雖然想跳出來,但總是找不到合適的。難道是我太眼高手低了?”Mark是80頭生人,在一家事業單位任財務經理,今年已經是第14個年頭。名牌大學一畢業就被這家公司錄用,但與我們常見的奮鬥史不同,他從基礎出納上升到財務經理,靠的不是能力而是“工齡”。

    在體制內,論資排輩成了大家詬病一大弊端。一隻金飯碗端到退休的觀念,讓體制內的人缺失了對待工作應有的熱情和衝勁。Mark吐槽:“提拔要看能力,但更講究先來後到。要不是前領導退休,哪輪得到我‘媳婦熬成婆’?”

    更讓他惱火的是,公司制度老舊僵化,薪酬體系遠遠跟不上市場步伐,甚至漲薪的幅度快跟不上每年社保、公積金的上調幅度了。雖然頂著財務經理的頭銜,但他清楚這份工作的“價效比”越來越低。

    跟圍城似得,他想跳出體制內,投了好幾家公司都石沉大海。那些與他的工作年限和等級對等的崗位,要求遠比他想得要高。而他這麼多年,除了公司偶爾的內部培訓,沒有一張拿得出手的證書或者像樣的專案經歷。

    “要這樣一直待到退休嗎?”這是Mark最近糾結最多的問題。

    可能大家會覺得Mark是體制內,談論職業規劃不具有普適性。但細想,Mark跳不出去的原因不是體制,也不是年齡資歷,而是他這麼多年自身能力的原地踏步甚至倒退。沒有CPA、ACCA之類的資格證書,意味著失去了升職加薪的砝碼,體制內的安逸,使他的工作缺乏挑戰和機遇。久而久之,變成了一隻溫水裡跳不出去的青蛙。

    2、跳槽就能突破職業生涯天花板?

    像我表弟那樣剛畢業工作一兩年的大學生,似乎總是很浮躁,工作一有不順心就動起腦筋想辭職,不順心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門:工作做不完、工作太枯燥、工作錢太少……

    “少刷點微博吧,你又不是王思聰,還沒幹成什麼事,就急著想著當人生贏家?”嫂子忍不住抱怨起90後的不靠譜,她最煩公司裡幹了半年一年就離職的小朋友,“現在跳來跳去,再過幾年看搞不好還是那樣!”

    而與剛入職場的新鮮人不同,工作了15-20年的奔四青年們有著這個年齡段特有的職場焦慮,這些焦慮可能來自與421家庭的生活壓力,可能來自於職業生涯不上不下的平臺困境。這個年紀的財務人,多半已經做到了經理、總監級別,手下管著幾個人,專注著如財務分析、風險控制、預算等單個領域的工作,在財務團隊裡有了一定的話語權。他們中不少人報著最後一搏的想法,試圖透過跳槽突破職業天花板。但要成為整個財務團隊的老大,又談何容易。

    我曾採訪過幾位在世界500強工作的財務高管,聽他們講述自己的職業生涯,我發現一個共性:他們大多堅持一家企業裡,透過多年曆練完才成了職業生涯的進階。不論是不同崗位間的流轉,還是同一部門晉升,多方位、多層次的經歷使他們擁有了高於財務、趨於管理者的戰略眼光,而這正是如今企業所需要的。

    《孫子兵法》說“不打無準備之仗”,其實跳槽也一樣。財務總監、CFO這樣的職位,不是衝鋒陷陣計程車兵,而是公司運作的幕後參謀。想要突破瓶頸,必須在財務甚至業務領域不斷積累,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管理能力和商業頭腦。而這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需要時間的沉澱。

    如果工作到了瓶頸就寄希望於透過跳槽來突破,這種狀況不但得不到根本的解決,還會讓自己陷入不斷跳來跳去的怪圈中,長此以往,自己的時間被浪費了,能力積累也不會多。

    請記住,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為了跳槽而跳槽,最後坑的只能是自己!

    3、另闢蹊徑,也能迎來職場“第二春”

    Eric是我認識的財務人中少有的,另闢蹊徑取得成功案例。

    40多歲的他,已在一家大型民營企業擔任財務總監多年,是周圍人眼中的“人生贏家”。而他更引以為豪的,是自己的另一個身份——財務講師。

    “平時在公司帶團隊,我就喜歡帶新人,但完全沒想到自己會成為老師。”回想成為講師的經歷,他自己也覺得神奇:

    幾年前的一次受邀,他第一次作為演講嘉賓在財務論壇上發言。看著臺下的幾百個同行後輩,他竟沒有絲毫緊張怯場,幽默風趣的演講風格引得臺下掌聲陣陣。下臺後,主辦方立馬派人遞來橄欖枝:“請問您有沒有興趣做財務講師?”

    像Eric這樣的轉型,倒也不失為突破職業天花板的好途徑。畢竟,能弄清楚自己的優勢領域,並往這個方向發展奮進,就已超越了大部分仍處在迷茫階段的職場人了。

    其實財務早就不是“越老越吃香”的行業了,甚至還面臨著人工智慧帶來的淘汰危機……財務人想要取得事業上的成功,當務之急還是得不斷實現自我增值才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弄啥不管我這是什麼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