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血戰狼

    二戰初期,英法一直希望希特勒將戰火引到東方,他們躲在自以為是金剛不壞之身的馬其諾防線後面,放任希特勒在歐洲的胡作非為,不想害人終害己,沒過多久,德軍便揮舞著戰刀朝他們的脖子砍去。

      似乎所有讀過歷史的人難以明白,為什麼擁有如此強大陸上力量的法國會在短短几個星期內便被德國完全吞併(開戰前的法國號稱歐洲大陸的第一陸軍強國)?是因為德軍的戰術過於成功,還是因為法國根本一直都在做夢,根本就沒有打仗的膽了?退一萬步說,就算德軍的阿登山區突襲,實在處於法國的意料之外,可是法國境內那麼多守軍為何連那麼一點兵力的德國坦克群都對付不了呢?假如切斷德軍的供應,希特勒就只剩下一堆不能動的廢鋼鐵了,可惜英法聯軍見到德國的裝甲部隊以後,撤退速度比裝甲部隊更快。對此,我們除了嘆息之外,還會說什麼呢

      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後,歐洲籠罩在一片陰雲之下,戰爭狂人希特勒四處放風點火。本來,對於德國來說,英國和法國才是最大的仇敵和絆腳石,希特勒恨不得馬上把它們從地球上抹去,但他知道當時的德國顯然還不具有這樣的實力,必須要等待,要放長線釣大魚,欲除去英法就要先幹掉他們的那些小夥伴們。一方面透過此舉可以削弱、孤立英法,並在戰略上完成對英法聯軍在歐洲大陸上的包圍;另一方面也可大大增強德軍的後勤儲備實力,還可以保證在將來進攻法國時不至於後院起火,腹背受敵。由此,希特勒採取了欺騙手法,先對東方的小國動手,並在輿論上做出與蘇聯勢不兩立的宣傳,致使英法相信德國不久就會進攻蘇聯,因而對德軍在歐洲的進攻一直採取觀望態度。

      到了1939年夏秋時節,希特勒在東歐建立安全空間的策略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功,吞併奧地利,佔領捷克斯洛伐克,控制羅馬尼亞,透過這一系列戰略行動,希特勒成功解除了法國在一戰後建立起來的針對德國的軍事包圍圈。為掠奪戰略資源,保證戰爭需要,希特勒便夥同義大利把侵略的觸角伸向阿爾巴尼亞和整個巴爾幹地區。另外,還在暗地裡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使自己的大後方得到安全保證。到此時,在希特勒的記賬本上排在英法之前的只剩下波蘭了。

      波蘭位於中歐東北部,北臨波羅的海,東接蘇聯,南望捷克,西與德國毗連,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佔領波蘭,不僅可以獲得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而且可以為以後進攻蘇聯準備好跳板。希特勒很早就看中這塊風水寶地了,只是苦於沒有藉口,又怕英法蘇三方聯手一起對付自己,才未敢輕起戰端。而現在,希特勒已經看清了英法懦弱的本性,併成功離間了英法蘇的關係,波蘭理所當然已是囊中之物。

      1939年9月1日凌晨,早已集結完畢的德軍迅速跨過德波邊境,對波蘭實施了“閃電戰”。9月3日,身為盟國的英法無奈之下只好對德宣戰,但也只是宣而不戰,英法聯軍還是照樣龜縮在馬奇諾防線之後眼睜睜看著波蘭在戰火中掙扎。9月30日,波蘭覆滅。

      佔領波蘭以後,希特勒利用戰略間歇,進行欺騙世界輿論和麻痺英法的宣傳工作。他不斷透過各種途徑向英法大唱和平論調,說什麼只要英法預設德國佔領波蘭的現實,德國便會同他們保持體面的和平。事實上,希特勒之所以如此做,一是想方設法使英法鬆懈下來,另一方面則是德國軍方當時很多人反對肆意發動戰爭,希特勒則透過英法的拒絕和解來為發動新的進攻尋找藉口。

      1939年10月19日,德國陸軍總部向希特勒展示了他們的初步西線作戰方案,即“黃色方案”。其內容大概如下:鑑於當時法國已在對陣的前線構築了堅固的馬奇諾防線,所以正面突擊很少有成功希望。陸軍總部建議用處在北方的實力較強的B集團軍群透過比利時向西進攻,目標指向比利時海峽海岸,以此來切斷英法兩軍交通線。

      事實上,這一計劃缺乏遠大的戰略影響,只有眼前行動計劃,後續工作一點也沒提到。但希特勒當時一心只想進攻,他又非常放心德軍的攻擊能力,因而在陸軍部隊計劃進行了完善之後,便接受這個計劃準備對英法動手了。

      1939年10月27日,希特勒決定把進攻英法的日期定在11月12日,德軍展開了大規模的戰略部署工作,但是後來發生的幾件事卻鬼使神差迫使希特勒一再改變進攻時間,並最終接受了那個後來聞名於世界戰爭史的“曼施泰因計劃”。

      第一件事:1939年11月8日晚,希特勒在慕尼黑髮表演說紀念啤酒館暴動16週年,想不到有人在講臺後安裝了定時炸彈,但可惜的是,希特勒這次演說比其他以往任何一次都短,炸彈在演說結束後十多分鐘才起爆,希特勒僥倖逃脫性命,這也使他意識到自己身邊就潛伏著危險,所以他需要一段時間來肅清阻礙。

      第二件事:1939年11月30日蘇芬戰爭突然爆發,使希特勒大感意外,他不得不停留一段時間來觀察事態發展。看到蘇聯把手伸向了北歐,希特勒也感到了佔領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重要性。奪取挪威和丹麥,不僅可以威脅英法的北翼,建立海空軍基地,還可以打破英法的經濟封鎖,確保瑞典供應的佔當時德國整個鋼鐵工業生產所需一半的鐵礦石能夠安全到達德國。1940年4月9日,德國海陸空三軍於5時15分同時向丹麥和挪威發起攻擊。不久,德軍便完全控制了它們。

      第三件事:一位身上帶著“黃色方案”的德國上校因為駕駛員的失誤被迫在比利時境內降落,在他未來得及毀壞身上所帶的機密檔案

  • 2 # 大國新視線

    原因就是法華人對一戰德華人施裡芬計劃的印象過於深刻,以至於認為德華人會復刻一戰的方案(事實上德國總參謀部的確這麼做的),問題是德國偏偏出了一個不按照常理出牌的傢伙,以及不按套路出手小鬍子元首,法華人因此就悲劇了。馬奇諾防線不能為法國失敗背鍋,馬奇諾防線的存在其實解放了法國的機動兵力,只是法華人過於僵硬的計劃不但沒有善用自己的機動兵力,反倒將其以最快的速度葬送之。

  • 3 # 風雪夜歸人128580169

    很多人都把法國在二戰中的失敗看作是馬奇諾防線的失敗,我認為不一定。一戰後,法國民主政治上追求和平主義,深刻原因是因為一戰中法華人口損失巨大,而且西線主戰場在法國境內,法國的經濟和基礎設施遭到一定破壞,更有世界經濟大危機的重大歷史背景,國民經濟並不景氣。所以法國一戰後中心軍事思想就是如何禦敵與國門之外,而且必須減少軍隊傷亡。馬奇諾防線應運而生。從純技術角度看,二戰德軍如果強行突破馬奇諾防線,無異自尋死路。以火炮據點為點,輔以永久三兵線工事,以及強大的放空火力,擊潰1940年的德軍毫無疑問。但是,法華人忽略了軍事集團的運動性以及德國的政治原則即一切以勝利為目的,不顧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的政治局面。總之,法國不是敗在軍事技術上,而是敗在了失去鬥志的人民選票手裡,敗在了一戰後自以為是的國際政治理念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時期,曹操、孫權、劉備他們的後人在當今都在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