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角風發作

    說到民國的愛情故事,想必大家總能想到那麼幾對,比如魯迅與許廣平、林徽因與梁思成、錢鍾書與楊絳、徐志摩與陸小曼等等。

    但他們身上多少帶著些文人的浪漫,並透過文字的記錄,給予了人們無限的聯想。如果問,民國第一傳奇愛情是哪對兒,想必很多人會一時愣住,無法回答。

    在《走向共和》中,開篇就出場了好幾位人物,其中有一個就是袁世凱。而跟隨袁世凱同時出境的,便是一代名妓蘇玉英,在這麼緊張的歷史人物衝突下,導演為什麼著重描寫他們倆呢?

    他們倆在歷史上,又存在怎樣讓人動容的愛情故事?

    沈玉英在劇中號稱京城名妓,但袁世凱的兒子袁克文講,沈玉英其實是天津農家女,後來被生活所迫進了妓院,並跟天津小站練兵的袁世凱相識。但袁世凱的女兒袁靜雪說,沈玉英其實是蘇州名妓,當年她跟落魄的袁世凱在上海相識,並資助他進京趕考。

    顯然,袁靜雪的說法更靠譜一些,也就是在那時候袁世凱跟沈玉英相識。

    在劇中,老鴇子要趕袁世凱走,沈玉英不讓:

    “別忘了這些年是誰支撐著這個門面,我拿自己不當人,才養活了你們這一大幫子人!”

    後來沈玉英成為了袁世凱的大姨太太,雖未能替袁世凱生個一兒半女,但仍備受袁世凱寵愛。而其未能生育的原因,就跟她當初當妓女時有關,如果結合劇中的說法,都拿自己不當人了,失去生育能力也就符合常理了。

    當初袁世凱一心想考取功名,結果幾次應試均名落孫山,一怒之下,袁世凱燒掉了書箱,打算浪跡天涯:

    “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豈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耶?”

    不過天涯沒有浪到,卻浪到了上海的一家妓院,於是跟沈玉英相識,並一見鍾情,難分難解。

    沈玉英跟袁世凱天天廝混在一起,老鴇子當然不高興啦,就想趕袁世凱走,沈玉英說了這麼一句話:

    “袁爺天生出將入相的命,你們也配說,就是秦瓊還有賣馬的時候,楊志也有賣刀的時候。”

    這句話在劇中也有體現,就不重複了,總之她慧眼識珠,對袁世凱死心塌地,就是認為他總有一天會出人頭地,成為人中之龍。

    也正是沈玉英的大力鼓舞,袁世凱重拾信心,啟程投奔了淮軍將領吳長慶,臨走前對沈玉英說:

    “有朝一日,待我出人頭地,決不相負於你!”

    在劇中,袁世凱面對沈玉英的遮風擋雨,也確實很傷自尊,為了體現自己的大男子主義,拒絕了沈玉英要養他的說法:

    “要個婊子養我一輩子,你把袁世凱看成什麼人了?”

    沈玉英聽他這麼一說,立馬掉下了淚,覺得袁世凱還是從骨子裡看不起她,但袁世凱又補上一句話:

    “你是婊子沒錯,但你這個婊子比那些假模假式的君子強多了!”

    臨走時,沈玉英彈奏了一曲琵琶曲,並告訴袁世凱,她會給自己贖身,一心等待袁世凱回來接她,而袁世凱給她留了一副對聯:

    “商婦飄零,一曲琵琶知音少;英雄落魄,百年歲月感慨多。”

    多年之後,袁世凱回到了小站練兵,派出自己的心腹尋找沈玉英。此時的沈玉英確實遵守諾言,給自己贖了身,並在鄉間居住,也是一心在等待袁世凱。

    找到沈玉英之後,袁世凱馬上把她立為了第一姨太太,在很多公開場合甚至介紹說是“袁夫人”,顯然已經把她當成了第一夫人。

    那麼,沈玉英何德何能,為什麼能獲得袁世凱如此眷顧,並不離不棄?

    首先,毋庸置疑,沈玉英絕對是絕頂美人,不然她也無法稱為名妓,也無法獲得年輕袁世凱的一見傾心。

    其次,沈玉英眼光獨特,押寶袁世凱實屬她的幸運,如果跟小說《警世通言》中的杜十娘一樣,押寶李甲,那最終這段緣分必將煙消雲散。

    再有,沈玉英有一定的才情,能跟袁世凱兮兮相惜,在袁最落魄的時候資助了他,還把首飾賣掉,孤注一擲,資助他進京。

    最後,沈玉英也有毅力和恆心,外加一定的幸運,能堅守到袁世凱發達的那一天,始終如一,夫妻恩愛。

    由於袁世凱在認識沈玉英之前就已經有了正室夫人,所以沈玉英最終排到了九房姨太太的老大。袁世凱有一個夫人,九個姨太太,一共給他生育了17個兒子,15個女兒,但這些孩子中,沒有一個是沈玉英所生,但並不妨礙她受寵。

    袁世凱給這些兒子定的有規矩,他們管正室於氏叫“娘”,管自己的親生母親叫“媽”,但是管沈玉英,也就是大姨太太叫“親媽”!

    或許也是考慮了沈玉英無法生育,袁世凱又把次子袁克文過繼到沈玉英下面,這個繼子也是備受沈玉英寵愛。

    雖然於氏表面上是正室,但在袁府管事的,其實是沈玉英,她管事相當嚴厲,曾經因為某件小事把三姨太金氏綁在桌子上打,致使金氏的腿落下了終身殘疾。

    但沈玉英一生都守著袁世凱,即使最後因為袁世凱稱帝,眾人反對,她始終不離不棄。到最後袁世凱生病,彌留之際,倆人的對話也確實讓人唏噓不已:

    袁世凱問道:“你想當皇后嗎?”

    沈玉英:“想,憑什麼不想?”

    袁世凱大笑。

    沈玉英:“你笑什麼?”

    袁世凱:“一個婊子都想當皇后。”

    沈玉英大笑。

    袁世凱:“你笑什麼?”

    沈玉英:“一個流氓不也能當皇帝。”

    袁世凱與沈玉英兩人同笑。

    袁世凱,身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對蘇州名妓沈玉英不離不棄,就憑這一點,足矣看出一個男人的擔當,他們的愛情也稱之為民國第一傳奇愛情!

    想不到袁大總統也有真性情的一面……

  • 2 # 海賊說歷史

    妓女小鳳仙和將軍蔡鍔的傳奇故事也算是一段佳話了。

    1900年,小鳳仙出生於杭州,父親是清朝的官員,但很早就去世了,母親因為小妾的身份被趕出家門。小鳳仙和母親相依為命。但不久母親也因病去世,留下小鳳仙一個人面臨這個充滿苦難的世界。

    小鳳仙為了謀生計,她跟隨一個姓胡的藝人賣唱為生。後來幾經流離,又流落風塵,成為煙花柳巷中的一名妓女。根據《民初史略》中記載。小鳳仙的相貌平常,但是才華出眾,性情孤傲,還在風塵中練就了一雙慧眼,能辨狎客才華。

    正是因為其孤傲的性情和一份不慕榮華的倔強,成為她獨特的標籤,讓許多名士慕名而來,小鳳仙也成為為遠近聞名的名妓。

    當時,袁世凱剛剛復辟,他想要重用既有威望又有才能的將軍蔡鍔。但是蔡鍔堅持不願意為虎作倀,不接受任命,還聯絡革命黨的人攻擊袁世凱。袁世凱非常憤怒,下令把蔡鍔軟禁起來。

    蔡鍔在軟禁期間,到青樓一次次飲酒作樂中,結識了小鳳仙。雖說蔡鍔並沒有表明身份,但是小鳳仙一下子就覺察出他身上的貴氣。兩人相談甚歡,蔡鍔也漸漸愛上了這個滿是豪情的小鳳仙。蔡鍔有詩為證:

    此地有鳳毛麟角,其人如仙露明珠。

    自古佳人多穎悟,從來俠女出風塵。

    詩句中滿懷著蔡鍔對小鳳仙的傾慕之情。

    後來蔡鍔遭遇迫害。小鳳仙鼎力相助,蔡鍔得以逃出北京。他們為了國仇家恨,暫時放棄了愛情的兒女情長,相約來日再見。想不到這一別竟然就是永別。

    1916年,蔡鍔在日本因為肺結核病逝,得知這一訊息的小鳳仙傷心欲絕,企圖吞藥自殺。但是她命不該絕,.用來自殺的安眠藥卻弄丟了。

    後來,小鳳仙在亂世中顛沛流離,放下了曾經的一切,幾度嫁為人妻。五十多歲的時候,小鳳仙小鳳仙患上了老年痴呆,身體越來越差,不久就病逝了。據說,在她病床的枕頭下,一直留著一張她當年與蔡將軍的合影。

    小鳳仙一生顛沛流離,生活跌宕起伏,江湖、青樓、戰爭、平凡都讓她苦不堪言,還好有一段愛情足夠讓她緬懷半生,這也是一件幸事,你說呢?

  • 3 # 華夏家史

    徐志摩和陸小曼

    人,誰不是安穩,誰不安生死?

    我之甘冒世之不韙,於茫茫人海中尋人生之一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不得不說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愛情,最被人言說,門當戶對,浪漫的梁思成更渴望一個溫暖的家!

    胡適和江冬秀,包辦婚姻,胡適提出新三從四德,太太出門要跟從,太太命令要服從,太太說錯了要盲從。。。

    沈從文和張兆和

    世界上最會寫情詩的男人!永遠記得,沈從文頑固的愛張,張非常頑固的不愛沈!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好年齡的人!

    魯迅和許廣平

    師生戀!苦盡甘來!

    冰心和吳文藻,天意所致,異國他鄉在一起,兩人骨灰合葬!

    錢鍾書和楊絳,才子佳人!??

  • 4 # 胡樂乎

    張伯駒和潘素~~

    其實我沒有好好去查過他們早期相戀相知的故事,網上的故事版本,大概也就是名流公子與風塵名妓的故事。

    我第一次看到他們,是在章詒和的《往事並不如煙》裡,不過在這裡,他們都已經老了。書裡講的,也更多是他們老去之後那段相濡以沫,不離不棄的日子。

    這個時候,他已經不是當年醉心於聲色犬馬之地的公子,而她畫技已成,已然是一代大師。

  • 5 # 溫讀

    生平無憾事,唯負此一人。

    1990年,被囚禁五十餘年之久的張學良將軍終於恢復了自由身,從此遠遁美國,再也沒有回到大陸。而在同年三月,張學良將軍原配結樆的髮妻,也是前妻曾經的東北第一夫人,于鳳至在美國洛杉磯孤獨的安然逝去。

    在她的遺囑中,特意交代將死後的所有財產全部留給張學良,並在她的墓旁留了一個空墓,希望張學良可以百年之後死後同穴,而墓碑上的名字,也是張于鳳至,冠了夫姓。

    雖然他們已經五十餘年未曾見面,天涯海角萬里之遙,雖然他們早已經簽署了離婚協議。

    在她去世後不久,張學良攜趙四小姐曾去她的墓前拜祭,看到墓碑上的“張于鳳至”四字,不由得嘆道,生平無憾事,唯負此一人。

    是啊,身為一代東北王張作霖的長子,皇姑屯驚天一炸張作霖慘死,他倉促即位,在當時軍閥割據的局面中,掌權東北後更是迅速的東北易幟,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不僅使得那些在東北想要自立的野心之輩再無可乘之機,更是提前結束了北伐內戰的局面,少死了太多人,而後他審時度勢中原大戰擁蔣反馮,令這場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軍閥混戰得以結束。再往後,便是九一八事變,張學良一槍不發丟了東北三省,國恥日,張學良也被稱為不抵抗將軍,但是隨著臺灣方面公佈了蔣當年的手稿,說張學良是代蔣受過也是情理之中。

    事到如今,大家皆知張學良一槍不發放棄了東北三省,揹負不抵抗將軍的臭名,卻不知當年的東北抗日義勇軍,到底是誰在暗中支援,更不知蔣在其中,也有重大責任。

    西安事變,張楊二人為了槍口一致對外,形成統一戰線,更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楊虎城被囚禁,在解放前夕更是死在了毛人鳳的手裡,而張學良從此也身陷囹圄,被囚禁長達五十餘年。

    張學良晚年自評:我們張家父子,若不是為了愛國,會有這種下場嗎?

    因此,對於國家和民族,張學良問心無愧。

    而今天,我們來說說,這位令少帥平生深感愧疚的東北第一夫人,于鳳至。

    于鳳至,富商於文鬥之女,在張作霖得知他的女兒于鳳至“福祿深厚,乃是鳳命”,深信“將門虎子”與“鳳命千金”是難得的姻緣後,便令張學良娶了於文斗的女兒做了他的兒媳。

    可是,當時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湧入東方,張學良十分反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老傳統,但是向來識大體顧大局的于鳳至,深得老帥張作霖的喜歡。

    沒有于鳳至的成全,就沒有趙四小姐的傳奇。

    1927年,張學良結識了趙四小姐,兩人一見鍾情雙雙墜入愛河,對於這樣的情敵,于鳳至沒有失卻昔日風範,待她如同姐妹。

    西安事變後,蔣背信棄義出爾反爾,張學良身陷囹圄,為此于鳳至曾多次搭救未果,在此期間于鳳至身上的積鬱成疾病情加重,急需治療,而後讓趙四小姐陪著張學良,她赴美治病。這一年,是1940年,這一走,便是天人永隔,半世流離,張學良和于鳳至再也沒有相見。

    前往美國的于鳳至,住在了女兒張閭瑛家裡,在醫生的精心治療和女兒的照顧下,于鳳至的病情好的很快。這位昔日的東北第一夫人,為了生存便孤身闖入了華爾街股市,並在這裡靠著自己的學識和遺傳下來的經商基因,順順利利的賺到了第一桶金,為日後張學良在美國的良好生活,打下來經濟基礎。

    1964年,在蔣的政治脅迫下,為了保護漢卿的安全,遠在美國的于鳳至不得不在離婚協議書上籤了字,但是在於鳳至心裡,她是不承認這份離婚協議書的。

    其後,她在美國買了兩處豪華別墅,並將這兩棟別墅按照當年北京順城王府內家裡的居住式樣裝飾一新,她自己住一處,將另一處留作張學良和趙四小姐共度晚年的地方。

    可惜,她並沒有等到和張學良重逢的那一天。

    更可惜的是,她在萬里之遙都晝思夜想的那個男人,也並沒有完成它的遺願,沒有和他死後相伴,死後同穴。

    2001年,張學良溘然長逝,葬在了夏威夷東海岸著名的神殿之谷紀念陵園,和趙四小姐生前廝守,死後相依。

    到如今,大家都豔羨張學良和趙四小姐一見鍾情長廂廝守生同衾死同槨,卻不知背後卻有一個女人傾盡所有無怨無悔愛而不妒的付出,卻也只得到了張學良的敬。

    于鳳至這份愛,令人動容,愛而不得,莫過於此吧。

  • 6 # 剛日讀史

    陳寅恪,字鶴壽,1890年生於湖南長沙。

    他是著名的國學大師,傅斯年評價他:

    “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唐篔是廣西灌陽人,生於1898年。

    唐篔畢業於金陵女校,曾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任教,魯迅先生的夫人許廣平就是她的學生。

    陳寅恪說過他的愛情觀,他把愛情分成四等:

    第一等是世無其人,懸空設想,而甘為之死也;第二等與其人交識有素,而未嘗共衾枕者次之也;第三等曾一度枕蓆而永久紀念不忘也;第四等為夫婦終身而無外遇者;第五等便是無所謂情矣。

    1926年,陳寅恪從國外學成歸國,在清華任教。

    鑑於他當時是三十六歲的老光棍,父親嚴重警告他:如果你再不找媳婦,那我就幫你找了,你別說老父是包辦婚姻!

    陳寅恪如同現在被催婚的青年一樣,心中煩悶不已。

    陳先生有個同事,是個熱心腸之人,受陳父之託幫陳先生物色媳婦。

    他素知陳先生稟性,知道普通方式必然成功率低,便在一次閒談中,故意向陳先生請教:

    北女師有一位女教師,家中懸掛一卷詩幅,字寫得極好,署名“南注生”。

    但他查遍資料,不知“南注生”的來歷,特向陳先生請教。

    陳先生一聽大喜,問道:

    “此女住在何處?帶我去登門拜訪。”

    原來南注生便是唐景嵩,是陳先生的偶像之一。也是唐篔的祖父。

    這位同事想替二人牽線搭橋,便想了這個計策。陳先生自從拜訪這位女教師——唐篔之後,對她的思想、情懷、知識所折服,兩人情投意合,相見恨晚。

    娃都有一堆了:

    1928年,他們走到了一起。

    陳先生與唐篔的婚後生活並不順利。

    大女兒出生之後,唐篔便得了心臟病,身體非常不好。

    陳寅恪除了做學問,別的家務什麼的基本不會。唐篔也是大家閨秀出身,婚前也不曾做過家務,與陳先生結婚後的幾十年,她以柔弱之軀撐起家庭重擔,做飯、養花、帶孩子,從沒讓陳先生過問過。

    1937年,陳先生一家為躲避日寇,拖家帶口,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他們的三個孩子,大的才九歲,小的僅四個月,全家人一路由北平、天津、廣西漂泊,最後到達香港。

    陳先生在香港安頓好家小,便去西南聯大教書。唐篔在香港一人帶著孩子,有一次心臟病發作,幸虧朋友相救才死裡逃生。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日本人看中了陳先生的名氣,想出資四十萬讓他當文化漢奸,陳寅恪堅辭不允,帶著全家逃離香港,輾轉西南。

    由於生活條件的惡劣,加上工作辛苦,陳先生患上嚴重眼疾。

    1945年,陳先生雙目失明,內心十分痛苦。唐篔拖著病體照顧丈夫,在照顧陳先生並打理家務之餘,為先生查閱資料,讀書讀報,代寫書信。

    為了節省開支,給陳先生增加營養,朋友送唐篔一隻哺乳期的黑山羊,從此她便學著擠奶。她不顧自己身體虛弱,每天為陳先生擠一碗羊奶。

    她是個講究生活品質的女人,他們的家被她佈置得溫馨安適,小院長子裡種了葡萄,葡萄架下種一點蔬菜和瓜果,特別溫馨自然。

    唐篔在照顧陳先生生活之餘,還記錄先生口述的著作。

    那部《唐代政治史略稿》,就是兩人共同完成的。唐篔為這部著作找文獻,查資料,嘔心瀝血,完成了先生的心願。

    1962年,陳寅恪不慎摔斷右腿,長久不能下床。唐篔的心臟病也愈發嚴重。

    陳先生以為她要先自已而去,寫下了摧人淚下的《挽曉瑩》:

    涕泣對牛衣,卌載都成腸斷史。廢殘難豹隱,九泉稍待眼枯人。

    1969年10月,陳寅恪在彌留之際,牽著夫人的手,老淚縱橫。

    他捨不得這個女人,放心不下這個女人。唐篔握著陳先生的手;輕輕的對他說:

    “你不要著急,等等我,我很快就來陪你。”

    果然她沒有讓他等太久,一個半月後,她追隨他的腳步而去。

    生同眠、死同穴:

    陳先生和唐篔的愛情也許並不浪漫,也不驚心動魄,催人淚下。

    但他們做到了一生相濡以沫、生死相隨。這難道不是愛情嗎?相比民國某些大師的始亂終棄、轟轟烈烈的“愛情”,孰高孰低,不是一眼就能分辨的嗎?

  • 7 # 使用者果然好

    蔡鍔和小風仙

    將軍壯志驅竊國,

    鰲魚困頓皇城河。

    青樓幸逢奇俠女,

    風仙妙計金鉤脫。

    雲南義旗逆風起,

    遍地狼煙卷帝闕。

    佳人豪傑心繫國,

    柔情鐵血救共和。

    2021.4.11號

  • 8 # 問天之路

    著名律師張思之在回憶恩師時,分享了60多年前的一個故事,表達了對當年老師的尊敬懷念,表達了對師母的尊敬。

    長於動手的化學老師特別值得懷念。大約是因為鄰近東大能夠提供器材的緣故,十八中的化學課注重實驗。一般中學當年奇缺實驗的物質條件。學生們對動手實驗有特殊興趣。教師有時不得不利用假日在家輔導。某次,試驗的女生操作不慎,發生重大失誤。教師驚聞異常聲味,急呼“快躲開”!立即攤開雙臂身撲實驗臺。爆炸聲過,學生驚魂未定但毫髮未損。先生卻血染春袍,不幸從此失明。再來上課,往還拄杖步行,過橋翻坡,有一位女郎一路隨侍,在講臺上則專事“板書”,儼然助教。她是那次失敗實驗的親歷者,品學兼優,娟秀端莊,事後棄學,甘當“義工”,不久決然嫁為盲師的終身伴侶。她對一切反對者都只有淡淡的一句話:“我要伺候他一輩子!”而且做到了矢志不移。莊嚴聖潔,愛達極致!此中真情,師生共鑑。多年以前就聽說她與老師先後去了天國,我雖兩度重訪三臺,在學校所在的小山溝裡,在校舍左側的小山之巔,尋尋覓覓,終不知塋置何處?我只能肅立“牛頭山”上,為他們默祝……

    “吾愛吾師”,我敬重師母。

  • 9 # 菠蘿小生

    林徽因和梁思成

    林徽因父親和梁思成父親是世交,兩個地位顯赫,門當戶對。他們的婚姻是互補的,林徽因要強,而梁思成溫和;林徽因感性,而梁思成理性。他們都熱愛建築事業,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梁思成是歷史上的絕佳好男人,他的一生都謙讓著林徽因,即使林徽因之前和徐志摩有一段愛情故事。婚前,梁思成問林徽因“為什麼是我”時,林徽因俏皮的回答:“我會用一生來回答,你準備好了嗎”

  • 10 # 使用者出塵避世

    張學良與趙四小姐的故事,就很讓人感動,趙四小姐沒有名份一直追隨張學良。

    趙四小姐是個大家閨秀,能找個很優秀的丈夫,在沒有名份的情況下一直追隨張學良,很讓人感動和羨慕的。

  • 11 # 暖和開心

    我今天講的是民國時期王元化與張可的愛情故事。

    王元化生長於一個典型的書香門第,父親王芳荃是上海聖約翰大學首屆畢業生,後又赴美留學,獲芝加哥大學碩士學位,回國後在清華大學任教,與王國維,陳寅恪等同事。王元化的母親桂月華曾在上海聖瑪麗學校就讀,後隨父去過日本,詩詞歌賦樣樣都行。

    張可的家世,在蘇州可謂聲名顯赫。

    張柯的爺爺張一鵬是光緒舉人,因愛其才華,送他到日本政法大學官費留學,與胡漢民同學,回國後歷任地方、省檢察廳長、北洋政府代司法總長。

    張可的父親張偉如,是張一鵬的次子,美國斯坦福大學化學工程碩士,歸國後任,河海工科大學,江蘇省立第一農校教授,後供職於上海商品檢驗局。

    王元化(1920—2008),著名學者,與錢鍾書在學界素有“北錢南王”的之譽,妻子張可是餘秋雨先生的老師。

    1938年,抗日戰爭爆發作為暨南大學演劇隊的主要成員,張可經常跟隨劇社到各處演出抗戰救亡的戲劇,他和王元化的相識正是源於這樣的機緣。

    過了10年,1948年,在上海慕爾堂,王元化與張可按照基督教儀式舉行了婚禮,第二年新中國成立,他們唯一的兒子也出生了。

    平靜的生活突然被打破了。在那個動盪的年代,有一天夜裡,王元化被人從上海武康路的家裡帶走,幾天沒有訊息,張可於是帶著兒子找到單位,但是被告知不能見丈夫。兒子一邊喊著父親的名字,一邊爬上單位的矮牆,四下張望,王元化透過隔離室的窗戶,看著兒子在院牆上揺搖欲墜,擔心他會不小心掉下來,但又無能為力。

    他的家裡也再三被洗劫,那個一向隱忍的妻子,甚至被人用莊子的書打臉,要他供出丈夫的罪證。但是他一言不發,他被強迫搬出原來的家,不得不與別人合租一套房子。

    他學不會埋怨,把一個被磨難摧殘的支離破碎的家庭保護的溫馨美滿。

    1957年的二月,王元化終於回到了自己的家,但是張可發現王元化精神上不對了,眼前歪著嘴角的男人,精神失常。

    後來張可細想一下,若要想治好丈夫的病,他就找來了一付偏方:那就是重看“莎士比亞”這本書。

    王元化開始在妻子的幫助下一同翻譯研究莎士比亞,在張可的幫助下,王遠華的病情漸漸的就好轉了。後來張可負責翻譯,王元華負責潤色和校對整理,再有張可裝訂成冊,那是一個不可能出版的年代,夫妻二人卻手工寫出了數十萬字的書稿,整整齊齊,像他們一絲不苟的人生。

    人生裡最大的無趣和冷酷夜色一樣包圍著,但他們精神充沛,滿面紅光,“翻譯和介紹沙翁,完全是張可想讓王元化從陰影裡走出來,王元化成就了沙翁在中國的地位,張可卻成就了王元化”。

    在王元化精神失常,又奇蹟般的康復,張可責無旁貸地細心呵護之下,王元化逢凶化吉,但是張可自己卻再也撐不住了,在1979年6月,張可突然中風昏迷。醒來之後智力嚴重受損,只能進行簡單的生活,接下來的生活就有王元化一直照顧著張可的後半生。

    在2006年8月,王元化送別了陪著自己近70年的張可,學生們稱讚他們的師母具有:堅韌,仁愛,悲憫與苦難擔當的精神,支撐著一個弱小的家庭,支援著一個文學者的堅守。張可,譯莎翁、編刊物、教學生沒有一句怨語,沒有一點倦意,沒有一絲放棄。兩年後王元化也去世了,這一對,在民國時期的患難見真情的最美愛情故事,具備最高的才華,值得我們每個人敬仰!

  • 12 # pp君恩淺處草方深

    這世界上所有的愛情,都只不過是過眼雲煙,一場美麗的煙花夢而已。在民國時期,所發生的最最令人動容的愛情,我只能首推蔡鍔與小鳳仙。試想民國時期,小鳳仙不過是一寄身與煙花柳巷的風塵女子而已,可是她卻為了蔡鍔這個男人,而生生被袁世凱下進了大牢,關了數年之久。不得不說在小鳳仙的心中,是為了蔡鍔而早已經情根深種,早已經將生死置之了度外。不管蔡鍔對小鳳仙是否利用與否,最後都將辜負了紅顏。所以說很多時候男人的愛情其實都是欺騙女人的手段而已。

  • 13 # 淡泊的生活家aJhF

    卞之琳苦戀張允和六十年。

    讀後品味好苦澀,

    原來是奼紫嫣然開遍,

    都都付與斷壁殘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賞心樂事誰家愁?

    原來痴心苦態,

    奈何先天無緣。

    品味一杯苦咖啡,

    深愛矣,深夢難圓。

    卞之琳給張允和的詩: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 14 # 寒江清雪

    沈從文和張志和。一個是來自湘西蠻荒之地的浪漫青年,一個是出身名門知書達理的世家女子,本來不搭邊的兩個人,卻因為他的浪漫與執著,用一沓情書收服了美人心。“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沈從文訥於言辭,愛上張志和後就展開了情書攻勢,一天一封。沈從文對張兆和的愛,是嘗不清“味道”的米酒,雖然醇香卻也醉人,當他還沒弄清楚為什麼而愛的時候,一輩子早已下不了船。

    林徽因與梁思成。梁思成是中國最傑出的建築學家,清華大學建築系的創辦人。林徽因是中國的建築師、詩人和作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梁思成和林徽因總是一起工作,合作寫書,梁在自己的代表作《影象中國建築史》中說:“我要感謝我的妻子、同事和舊日的同窗林徽因沒有她的合作與啟迪,無論本書的撰寫,還是我對中國建築的任何一項研究工作,都是不可能的。”

    錢鍾書與楊絳。1932年,錢鍾書在清華園認識了無錫名門才女楊絳,一見鍾情,第二年,錢鍾書與楊絳便舉辦了訂婚儀式。楊絳先生回憶說:“默存(錢鍾書)和我的訂婚,說來更是滑稽。明明是我們自己認識的,可是我們還顛顛倒倒遵循‘父母之命媒她之言’,默存由他父親帶來見我爸爸,正式求親。”錢鍾書評價楊絳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他們相知相伴,相濡以沫,不只是生活中的恩愛夫妻,更是精神高度契合的靈魂伴侶。

  • 15 # 龍兒6929

    錯過了,就是一生

    ——高君宇與石評梅

    印象最深的是高君宇與石平梅的愛情故事——堪稱近現代最悽美最令人心疼最令人惋惜的一對!

    大學時看過唯一流淚的一本書就是《石評梅傳》——當時是在圖書館看到,借到書後,直到深夜一口氣看完,那個時候正值青春時期,心裡深深為兩人的愛情感動的流淚。

    高君宇是我黨早期傑出的領導人。是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和鄧穎超奶奶的愛情媒人。鄧穎超奶奶曾經說:“我和恩來對君宇和評梅女士的相愛非常仰慕,對他們沒有實現結婚的願望,卻以君宇不幸逝世的悲劇告終,深表同情。”

    高君宇

    石評梅,中國近現代女作家、革命活動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 原名汝壁,因愛慕梅花之俏麗堅貞,自取筆名石評梅。

    石評梅

    高君宇紅葉表白:“滿山秋色關不住,一片紅葉寄相思”,石評梅:“枯萎的花籃不敢承受著鮮紅的葉兒”。 石評梅曾在文章中寫過這樣一段話:“不管黃昏,不論深夜,醉臥在你墓碑旁,任霜露侵凌吧!我再不醒”。這段話,表達了她對高君宇的無盡的悔恨和深情。高君宇生前苦苦追求石評梅,卻遭到了一次次的拒絕。直到陰陽兩隔,石評梅才幡然醒悟。他們原本是兩情相悅的一段佳話,以悲劇結尾的背後,卻讓後人無限扼腕長嘆!

    高君宇與石評梅

    一、命中註定的邂逅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愛情到來的時候,人眼裡只有一樹一樹炸開的喜悅。石評梅和高君宇在一次同鄉會相識,那時她正值青春最美好的年紀,他英俊瀟灑,在臺上侃侃而談,是聚會的焦點。慷慨激昂的演講、磁性的聲音,讓臺下的許多女孩子心中小鹿亂撞,石評梅就是其中一位。演講結束後,她並沒有隨人流散去,而是留下來和高君宇打招呼。

    高君宇與石評梅

    除去對高君宇的欣賞,還因兩人有一定的淵源。石評梅出生於書香人家,父親是清末舉人,母親知書達禮,是名門閨秀。在父親的教導和薰陶下,她成長為一位才華橫溢的才女,被稱為“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而高君宇曾經受教於他的父親,還得到了老師的讚賞和肯定。由於石評梅經常聽到父親談論高君宇的優秀,便對此人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兩人談論下來,覺得很是投緣。

    高君宇石評梅墓

    高君宇十分欣賞石評梅的詩,不自覺就吟了一句,讓石評梅十分開心。高君宇每次激昂的演講都能讓臺下的觀眾興奮歡呼,石評梅就是觀眾中的一位,這時候的她對他是多麼的崇拜,她那一身簡單的五四裝,白襯衫加黑裙子也深深地吸引了他。 而石評梅也欣賞他的才學和抱負。一個是才華橫溢的才女,一個是滿懷理想的才子,兩人的邂逅如命中註定一般。兩人經常通訊,談文學、談理想、談國家,情愫也在通訊中不斷滋長。

    石評梅著作

    二、刻骨銘心的相思

    隨著交往的增多,兩人的感情也越來越深厚。那時,他們都在為解放民族而努力。為事業不斷奔忙的高君宇積勞成疾,在西山養病。深秋時節,楓葉染紅了思念,他不堪思念的苦,採下一片紅葉,題詩表達自己的感情。“滿山秋色關不住,一片紅葉寄相思。”在高君宇的介紹下,石評梅加入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之後他們的友誼進一步升溫,他有給她一份甜美愛情的衝動,但是他剋制了自己的衝動,石評梅這時候正在和一個叫吳天放的報社記者處於熱戀中。但是他們依然保持書信聯絡。高君宇借紅葉,表達了自己深藏於心的濃濃愛意,卻遭到了石評梅的拒絕。石評梅迴應:“枯萎的花籃不敢承受這片鮮紅的葉兒。”愛人的拒絕,讓高君宇十分傷心,不過他並沒有放棄,依舊以知己好友的身份站在她身後。其實,高君宇在老家是有妻室的,不過是父母包辦,名存實亡的婚姻。他坦誠地告訴了石評梅,並決心和家中妻子離婚。即使如此,石評梅依然緊閉心扉,不願意接受高君宇的一片深情。

    就在高君宇暗暗失落的時候,石評梅陷入了無邊的黑暗和痛苦之中,因為她深愛的吳天放是有妻室的人,他向她隱瞞了,這位可憐的姑娘幾乎把自己的整個身心都交給了吳天放。羞澀難當的她立即果斷地結束了她和吳天放的關係,但是吳天放卻每天都給她寫幾封情書,這種“糖衣炮彈”的轟炸讓她痛苦萬分。但是這位善良的姑娘想到吳天放妻兒是無辜的,所以她不想做第三者破壞他的家庭。

    雖然後來她一如既往地和高君宇通訊,但是內容風格卻變了很多,字裡行間充滿愁苦。沒錯,她的內心已經崩塌,她害怕看高君宇,但是她又渴望高君宇關注自己,也許只有他能夠救贖自己。當時的高君宇一直在關注“二七慘案”,並且做過一些善後處理,所以對石評梅的愛情悲劇一無所知。直到後來石評梅寫信告訴他,她需要他的“救贖“,這時候的高君宇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隨即就跑去看她。聽淚水漣漣的她講完了全部的故事,他只說了兩個字”卑鄙“,他想開口說什麼,卻又說不出來。

    臨別的時候,高君宇送給了石評梅兩本書《嚮導》和《工人們需要一個政黨》,他希望石評梅能將注意力轉移到工人運動上來,重新振作起來。接下來的日子裡,高君宇經常邀請石評梅到陶然亭去聽關於工人運動的演講,有時候石評梅在想,自己讓他來“救贖”自己,這算不算是一種引誘呢?

    後來,石評梅高師畢業,他去了高師的附屬中學教書,想要透過教育事業來支援革命,住在了一個被她稱為“梅巢”的宿舍裡,之後高君宇會經常去看她,有一次散步的時候,高君宇告訴她,他自己有一段十年的包辦婚姻,但是他從沒承認過,是父親強制包辦的……

    石評梅的內心再次遭受巨大的打擊,這讓她太悲傷,高君宇告訴她想要結束這段包辦的婚姻,但是石評梅什麼也沒說,她沒告訴她因為吳天放的事情,她已經暗暗發誓終身不嫁。

    後來,他在執行任務九死一生,卻依然不忘石評梅的生日,他買了兩個象牙戒指,一個自己戴,一個寄給愛人。石評梅當然明白這個戒指意味著什麼,只不過她依舊猶豫不決。

    憂愁幽思中的石評梅病了,高君宇來照顧她,但是每次高君宇過來都是在床邊坐了半晌,她一句話也不說,高君宇只能掖了掖她的被角,之後默默的離開。但是他剛出門,石評梅一下子從床上爬起來,飛奔窗前,看著高君宇的背影心如刀絞……他們已經到了兩情相悅的程度,卻又只能相互折磨。

    就在不久後,高君宇被繁重的工作壓垮,住進了醫院。面對病重的高君宇,石評梅的內心有了些許的鬆動。她一直陪伴照料,兩人的感情更加深厚。

    不幸的是,高君宇病情惡化,年紀輕輕就離開了人世。他在最後,也沒有等到石評梅的迴應。

    三、鬱鬱而終 陶然同丘

    陶然亭公園高君宇的墓碑上,刻著這樣一段話:“我是寶劍,我是火花。我願生如閃電之耀亮,我願死如彗星之迅忽。”這段話,是他短暫一生的真實寫照。高君宇去世後,石評梅才幡然醒悟,看清了自己的內心。事實上,她並不是不喜歡高君宇,只不過受過嚴重的情傷,不敢輕易相信愛情。

    面對高君宇的追求,她也無數次動搖,卻沒有邁出第一步。她痛苦萬分的寫道:“你的所願,我願赴湯蹈火以求之;你的所不願,我願赴湯蹈火以阻之。不能這樣,我怎能說是愛你!”

    高君宇患病動手術後於第二天突然去世,對石評梅猶如晴天霹靂,後悔當初沒有接受他的求愛。她在高君宇的墓碑上題寫了他生前的詩句:“我是寶劍,我是火花,我願生如閃電之耀亮,我願死如彗星之迅忽。”並作《墓畔哀歌》表達刻骨的思念之情:“假如我的眼淚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綴織成繞你玉頸的圍巾。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顆一顆紅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永久勿忘的愛心。我願意燃燒我的肉身化成灰燼,我願放浪我的熱情怒濤洶湧,讓我再見見你的英魂。”

    此時的她,才發現自己原來早已愛上了對方,卻沒有衝破內心的魔障,最終遺憾終生。按照高君宇的遺願,他埋在兩人經常約會的地方。

    高君宇與石評梅

    她說:“不管黃昏,不論深夜,醉臥在你墓碑旁,任霜露侵凌吧!我再不醒。”或許是悲傷過度,抑鬱成疾,石評梅的身體也一天不如一天。“生前未能相依共處,願死後得並葬荒。”

    高君宇的去世給石評梅極大的打擊,她覺得自己太脆弱,太不果斷,沒有及早地和高君宇結合。於是,石評梅每個週末到墓前哭泣懺悔,說自己害死了高君宇,欠了他很多。在高君宇的墓碑上,石評梅寫著:“君宇,我無力挽住你迅忽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淚流到你墳頭,直到我不能來看你的時候。”

    兩年半後,即1928年9月,悲傷過度年僅26歲的石評梅病逝於北京。臨終前,她的手上仍然戴著那枚白色的戒指。人們把她葬在高君宇的墓旁,完成了二人“生前未能相依共處,願死後得並葬荒丘”的遺願。

    願每個人遇見愛情時,都能勇敢追求。

  • 16 # 東北東哥下江南

    說一個不為人知的吧,哈爾濱有個偽滿洲國警察廳博物館,裡面有曾經關押趙一曼的監房……好象是二樓有個圖片展示牆,裡面一張照片讓我至今難忘,照片裡是一對年輕的夫妻,男的西服革履負手而立,女的則坐在一張椅子上伸手挽著自己的先生。看文字介紹男的是東北抗聯的一名烈士,東北大戶人家子弟家境優渥學業有成,女的非常漂亮知性,穿著一身合體的旗袍,明豔動人氣質婉約。不知道當年的他們有怎樣的愛情故事……

  • 17 # 青史如煙

    民國時的愛情,讓人看完,最讓人意難平的,莫過於齊邦媛和張大飛兩人之間的生死戀了。

    你看一遍,心就會被虐一遍,關鍵被虐完之後,你還會忍不住再次想起,那個帥帥的,令人淚目的,最終折戟藍天、殉國沙場的年輕人。

    齊邦媛、張大飛

    張、齊的這段感情,超脫於以往咱們所見的男女浪漫情愛,兩個被時代洪流所裹挾的年輕人,他們之間的愛情,從一開始就烙印著濃濃的家國情懷。

    前些年,宮崎駿的動漫《起風了》熱映,那段雲端間的愛情,一時收割了不少影迷的眼淚。然而,相比張、齊兩人之間的生死愛戀,即便是國際頂級大師操刀的動漫,也難免會立時相形見絀。

    宮崎駿的《起風了》

    讀齊邦媛的《巨流河》,你會不由沉浸在張、齊兩人的愛情之中,而這種愛情純純得令人淚流滿面。

    在戰火紛飛的天際,剛從死神懷抱中掙脫,落下地面的那一刻,我便想起了你。

    而你,此刻正在江邊的細雨之中,撐開了油雨傘,眺望著雲端那邊,我剛飛翔過的方向……

    顛簸少年

    1936年,齊邦媛第一次遇到了張大飛,那一年,她12歲,而張大飛剛18歲。

    九一八事變後,不少無家可歸的東北青年,流落在北平、南京各地,同是東北子弟的齊世英說服教育部,建立起了“國立中山中學”,專門招收、救濟初一到高三的流亡學生。

    當年學校的泥牆上,有人在上面寫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齊邦媛的母親是一個賢惠的女人,她覺得每個沒有家的東北孩子,都是她的孩子。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她經常招呼這些孩子們來家中吃飯、縫衣,給予了那群失意落魄的孩子們,最渴望的溫暖和母愛。

    齊邦媛的母親(中)

    這裡面,就包括年少的張大飛。

    張大飛的父親在偽滿洲國成立之時,是瀋陽縣警察局局長,因為在任期間,幫助釋放了不少抗日誌士,被日本人拉到廣場上澆油漆,殘忍燒死。

    張大飛的父親——張鳳岐

    父親被燒死的那天夜裡,張家所有人為了躲避日本人的追殺,被迫四散逃亡,在逃亡的過程中,張大飛與弟弟、妹妹失散,與母親音信斷絕,成為了一個遊蕩在天地之間、孤苦伶仃的孤兒。

    多少年後,齊邦媛依然清晰地記得,在那個寒冷的夜晚,自己第一次遇見張大飛的情形:

    “他用一個十八歲男子的一切自尊,忍住號啕,在我家溫暖的火爐前,敘述著家破人亡的悲慘故事……”

    那一刻,齊邦媛看向張大飛的眼眸中,充滿了同情和憐惜……

    少女的同情,最為柔情,而遇到一個暖男,則更加讓人難以抗拒。

    很顯然,張大飛就是一個很溫暖的大哥哥。

    溫暖

    在齊邦媛的心中,有一件事兒永遠難忘。

    在南京的日子裡,有一天,吃了飯後,齊邦媛的哥哥齊振一和七八個同學一起去爬牛首山,年幼的齊邦媛也纏著哥哥們非要去。

    眾人在山上玩了一下午,四點多下山時,齊邦媛遇到難題了,常言道上山容易下山難,加上年幼,齊邦媛漸漸一個人落後了。

    年幼的齊邦媛(左一)

    當哥哥齊振一和其他大孩子跑下山時,齊邦媛還在半山之間,一個人抱著一塊岩石,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當時,半山腰中,年幼的齊邦媛一個人在山風之中哭泣,淚眼朦朧之際,她看到了山的隘口,有一個男孩兒回頭望著自己,這個男孩兒便是張大飛。

    在那個接近黃昏的下午,張大飛再次爬上山,將哭泣的齊邦媛牽下山。山風凜冽,張大飛脫下自己的學生棉大衣,裹住了齊邦媛瑟瑟發抖的身軀,安慰她道:

    “別哭,別哭,到大路就好了。”

    在那個山風蕭瑟的下午,十二歲的齊邦媛感受到了從未感受過的別樣暖意,以至於在其隨後的幾十年間,每每經過山頭、隘口之時,她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回首眺望自己的那個少年。

    “他眼中的同情和關懷,是我這個經常轉學的十二歲邊緣人,很少看到的。”

    雲端書,雨中別

    後來,兩人並行的人生開始分道揚鑣,張大飛考入航空學校,和其他熱血青年一起,高喊著“中國有我,不亡!”投身報效國家的戰火之中。

    張大飛

    而齊邦媛則遵從父母的希望,繼續讀書,在戰火中,一路顛沛流離,兩人的聯絡,只有簡短的書信維持。

    兩個年輕人的情思,開始隨著張大飛的翱翔,在雲端糾纏。

    每週,從驅逐機上降落的張大飛,都會用淺藍色的航空信紙寫信寄來,他對齊邦媛說,她們家便是自己唯一能報平安的家人了。

    而每一封信,齊邦媛都會認真地看,細心地回覆。

    那段時間,兩個人分享著彼此的不同經歷,張大飛在雲端,敵人的機關槍、高射炮火網中,做著生死搏鬥;而齊邦媛則在地面上逃避炸彈的空襲、在廢墟中為親友哭泣,在絕望中大喊著“中國不會亡……”

    那段時間,每每望向天際,齊邦媛的心都會想到,那個曾經熟悉的少年,正在天空中翱翔,在為捍衛這片河山血拼,那個時候的張大飛,又豈是齊邦媛一個人的崇拜英雄。

    以至於有的時候,齊邦媛都不敢用私情去褻瀆張大飛信中的傾訴。

    張大飛存照

    兩人的感情在不斷昇華,雖然兩人都沒有說,但這層紙,總歸有捅破的那一天。

    1943年4月的一天黃昏,一個初中女孩跑到齊邦媛的教室,告訴操場上有人正等著她。

    齊邦媛跑出去後,看到了穿著雨衣的張大飛,正肅立在操場之上,靜靜地看著她。

    “邦媛,你怎麼一年時間就長這麼大,這麼好看了呢?”這是齊邦媛第一次聽張大飛親口讚美自己,心裡不由小鹿亂撞。

    當天,張大飛的部隊在重慶換機,在趕回白市驛機場之前,他趕過來,就為看齊邦媛一眼,校園門外,隊友的車正不熄火地等著他。

    那天,兩人一直默默地走著,走到一半,驟雨劈頭下來,張大飛拉著齊邦媛跑到門口,在一個屋簷下站住,把齊邦媛拉進他那全身戎裝的雨衣之內。

    當時的齊邦媛,頭貼近張大飛的胸膛,傾聽著他那如鼓的心跳,緊張而又甜蜜。

    “我必須走了。”這溫存只有片刻,卻匆匆散去,張大飛隨後跑入了雨中……

    當時的齊邦媛沒有想到,這竟然是她最後一次,見到張大飛。

    絕命筆

    在隨後的戰爭當中,張大飛輾轉於蒙自、箇舊、雲南驛、騰衝,身邊一起飛翔的戰友,相繼在戰火之中凋零,殘酷的戰爭,讓張大飛後來的信,再沒有先前的“我多麼愛你,多麼想你”的情意,而是更多的成熟和冷靜。

    齊邦媛也能感覺到,彼此的情愫即便再深,自己也無法觸控得到,張大飛每天所接觸的血淋淋的現實。

    齊邦媛

    在那段時間裡,張大飛一直在告誡自己,必須把這段情歸結為兄妹情,否則,他的死,會害了齊邦媛一生。

    “我這些年,只會升空作戰,全神貫注天上地下的生死存亡;而她每日在詩書之間,正朝著我祝福的光明之路走去。以我這必死之身,怎能對她說“我愛你呢?”

    為了早日終結這段感情,張大飛隨後在駐地與一名中學教師,匆匆結婚。

    然而,他的狠心,卻最終沒有掐斷彼此的戀意。

    1945年5月17日晚,八年前隨他一起考入航校的最後一個好友,當晚出航沒有回來。準備第二天升空作戰的張大飛,已經預料到了自己可能身死的結局,便寫下了給親人——齊家的絕命書。

    這封書雖說是給齊邦媛哥哥齊振一寫的,但通篇四分之三的篇幅,都是與齊邦媛相關。

    “你收到此信時,我已經死了。八年前和我一起考上航校的七個人都走了。三天前,最後的好友晚上沒有回航,我知道下一個就輪到我了。我禱告,我沉思,內心覺得平靜。感謝你這些年來給我的友誼。感謝媽媽這些年對我的慈愛關懷,使我在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全然的漂泊中有一個可以思念的家。也請你原諒我對邦媛的感情,既拿不起也未早日放下。……我生前死後,只盼望她一生幸福。”

    幾天後,回到重慶的齊邦媛看到了航空部隊寄回張大飛的遺物,當她看到桌子上那個深綠色的軍郵袋時,那一刻,即便是她的母親,也難以分辨,齊邦媛臉上流的是汗還是淚。

    張大飛的遺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當天夜裡,訊息傳到重慶,整個山城沸騰了,人們歡呼著來到街頭慶祝勝利。

    齊邦媛隨著人群一起慶祝勝利,在經過南開校門口時,她突然想到了當年,張大飛從操場上向自己走來的那一幕,那一瞬間,周邊的喧囂全部沉寂,淚崩的齊邦媛推開人群,跑回到家中,放聲慟哭了整整一晚。

    從此,張大飛這個名字,再也沒有被齊邦媛提及過。她將張大飛的遺物收拾好,與自己約定,等以後什麼時候自己堅強了,可以真正面對了,再開啟它好好看一看。

    而這個時間,最終一晃過去了幾十年。

    多少年後,當白髮蒼蒼的齊邦媛,沿著肅穆的階梯,走上紫金山,在抗日航空烈士公墓中,苦苦尋找著那個曾經熟悉的名字。

    站在墓碑前的齊邦媛

    那天下午,她的指尖在冰冷的墓碑刻字間尋覓,並最終觸碰到了M號碑上刻著的那行字:

    張大飛,上尉遼寧營口人,一九一八年生,一九四五年殉職。

    墓碑上的張大飛

    那一刻,她彷彿又看見了,暮色山風之中,在隘口邊回頭探望自己的那個少年,一如從前,一如昨天……

    “張大飛的一生,在我心中,如同一朵曇花,在最黑暗的夜裡綻放,迅速闔上,落地。那般燦爛潔淨,那般無以言說的高貴。”

    張大飛和齊邦媛

    致敬張大飛,致敬消散在歷史當中的那段,沒有墓碑的愛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好,請問發作性睡病每天睡眠多長時間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