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先啟歷史
-
2 # 風談天下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人最被過高評價:一是三國諸葛亮,二是民國孫中山。
而諸葛亮最甚。
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進步與否,基本落腳點應該放在:在他所處的時代,他的所作所為,是否代表著當時社會的發展大勢,是否給當時代的百姓帶來安居樂業,是否推動了中華民族文明的發展。
我們依次從這三點來看諸葛亮的所作所為:
一、諸葛亮沒能夠順應當時社會的發展大勢——減分項。
東晉末期,社會大亂,統一是社會發展大勢所趨,誰來擔當這個歷史重任,魏蜀吳三家,不論從資歷、實力和威望來說,都非曹操的魏莫屬。
後人說曹操,皆稱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至少說明一點,代表天下正統“天子”在曹魏這邊。
我知道,有人會拿劉備是劉漢皇族之後說事,但事實上,劉備根本不是皇室正統,他只是姓劉而已。
諸葛亮將一生心血放在扶持劉備父子“復興漢室”上,換個角度來看,他一生都在對抗統一這個時代主題。
而實踐最終也證明,他未能抗得過這個時代發展大勢。
二、諸葛亮沒能夠給百姓帶來安居樂業的生活——減分項。
我就說一點:七出祁山,需要在蜀地徵多少兵、納多少軍糧!
再多說一點:為了迎戰諸葛亮這七出祁山,曹魏又需要徵多少兵、納多少軍糧?
在當時的條件下,這種戰爭的消耗都是極大的,而戰爭對百姓生活帶來的影響,更大。
寧作太平狗,不作亂世人。誠如斯言。
三、諸葛亮對中華民族文明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加分項。
前述兩點,都有其時空上的侷限性,即,一旦歷史走出了三國兩晉的紛亂期,它的負面作用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而唯獨這一點,卻是可以光照日月,千古長頌的!
這也是為什麼這到今天,我們依然視諸葛亮為非常正面的一個歷史人物。
諸葛亮入蜀,純屬戰略性撤退。但就是他這麼一退,給中華文明開闢出一片廣闊天地來。
四川盆地能成歷代天府之國,諸葛亮治蜀之功不可沒。七擒孟獲,用漢文化來同化蠻夷之族,為今日多民族融合的中華文明,都是做出了不可磨滅之貢獻。
綜合以上三點,雖是兩減一加,“兩減”是暫時性的,“一加”卻是永久性的。
如此來看,諸葛亮依舊是個值得頌唸的正面人物。
再補充一點,除去這些大背景的考慮,諸葛亮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成為中華文明中一個極具標誌性的歷史符號。
盤點下來,五千年中國歷史,能達到這個高度的文人,也就孔子、孟子、司馬遷、諸葛亮、陶淵明、李白、杜甫、蘇東城、曹雪芹等不多幾人吧。
-
3 # 胡觀世事
評價諸葛亮真實的水平,那就要到歷史原著去找。資治通鑑寫的很清楚,他的對手司馬懿評價他很高,公元234年8月,蜀漢丞相諸葛亮在五丈原軍中去世,長史楊儀整頓軍隊退軍。當地百姓得到蜀軍退兵的訊息很高興,都跑著去報告司馬懿。司馬懿當然全力追趕漢軍,姜維指揮軍隊調轉戰旗方向,擂響戰鼓,象是即將對司馬懿進攻。司馬懿收軍後退,不敢向前逼進。於是蜀軍結陣離去,進入斜谷之後才發喪。百姓為此事編了一句諺語說“死諸葛走生仲達”。司馬懿聽到後笑著說:“這是我能夠意料諸葛亮活著,不能料想諸葛亮已死的緣故。”司馬懿到諸葛亮駐軍營壘處所察看,感嘆說:“真是天下的奇才啊!”。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承前啟後的關鍵人物,他的離去標誌著三國這段歷史從講故事的角度看,高潮全部過去了,對於諸葛亮資治通鑑充滿了讚賞,但是不在軍事而是道德和行政,諸葛亮去世前給劉禪上表,說“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臣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他去世果然沒有任何私人財產。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對諸葛亮內政高度評價: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 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感哺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兼之亞匹矣。
至於軍事,那不是諸葛亮擅長的,這不影響他的偉大。
-
4 # 汐水柔情
縱觀古今,對歷史影響最大的非孔子的儒家思想,或許有很多人還不認識孔子,但是無不受到儒家的影響。但是論名氣,歷史上諸葛武侯的名氣恐怕是最大的,諸葛武侯的名氣遠超韓信,張良,白起,蕭何,姜子牙等等歷史軍事政治家。歷史諸葛武侯的評價都是以稱讚流傳後世,為後人所崇拜,那麼諸葛武侯的所作所為就真的正確嗎?為什麼沒有後人唾棄諸葛武侯,這就需要看諸葛武侯在三國時代的所作所為如何!
在民間,談到諸葛武侯,都是對諸葛武侯的稱讚,仰慕,諸葛武侯就是中華智慧的代表無所不能。在現代看來,人們對諸葛的瞭解一般來於兩個方面,一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另一方面是教學中所學的《出師表》,從這兩方面諸葛在人們心中留下的印象是一個無所不能,完美的人。大家都知道從《三國演義》一出後,後人對諸葛無比的崇拜,那麼我們看看在《三國演義》未出世以前,人們對諸葛的崇拜又如何呢?唐朝是大家最熟悉的一個朝代,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百姓們安居樂業,看看唐朝對諸葛武侯的評價。唐朝將歷史貢獻最大的軍事政治家進行排名,將前十名列入“武廟十哲”其中就有三國諸葛武侯,唐朝經過層層篩選,不斷更換前十的人物,但是唯獨諸葛武侯每一次都在前十,從未跌出前十,從這裡可以看出諸葛武侯在唐朝人們心中的地位之高,對諸葛武侯的的崇拜之高。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諸葛武侯在三國的功績又如何呢,讓唐朝人如此崇拜:
第一,政治才能,諸葛孔明未出山時,常自比管仲,樂毅,說明諸葛自認為自己有管仲的政治才能,也有樂毅的軍事才能,但是他做到沒有呢?答案很明顯做到了,諸葛在荊州為劉備前線提供了,充足的後備資源,在這裡諸葛起到漢初三傑蕭何的作用,而且做的很好,接著當劉備稱帝后,諸葛把諸葛治理的有條有理,百姓安居樂業,獎賞者滿意,受罰者不怨,三國時期,唯獨蜀國治理的最好,後人對諸葛武侯的政治才能評價不亞於管仲,蕭何。
第二,功績成就,諸葛武侯最大的功績就是幫助一個賣草鞋,百戰百敗的,連個安身之處都沒有的劉備輔佐到稱帝,三分天下。其實這個功績不算人,諸葛只不過是三分而已,還不如張良幫助劉邦一統天下功績高呢,這算什麼?其實這只是一般人單純的看法,如果從方面來說的話,諸葛的三分天下,遠比張良的一統天下困難得多,為什麼呢?大家都知道,中國三國時期人才濟濟,人才輩出,三國是歷史上人才最多的時期,當時的局勢是,曹操統一北方,一統天下局勢已定,身邊有號稱“百人團謀士”,東吳因地勢險要守,能自守,有周瑜,魯肅,諸葛瑾,頂級謀士輔佐,反觀劉備身邊,算得上頂級謀士的沒有,諸葛出山才能算得上一個。然而在這種條件形式下,諸葛以一己之力,為劉備從曹操,孫權的夾縫中分出個三分天下來,歷史上有誰能做到,這證明了諸葛“未出山,已知三分天下”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有張良之才。其實有人會說這算啥,張良也能做到,會這麼說的人,那就意味著他把曹操手下的“百人團軍師”和東吳的周瑜,魯肅看作是廢物,遠不如諸葛武侯。但是歷史對周瑜,魯肅,曹操以及手下的謀士評價都是及其高的,說明諸葛面對的對手不是匹夫之勇。
第三,軍事才能,諸葛武侯的軍事才能在後期北伐才體現出來,北伐的失敗,讓後人對諸葛武侯的軍事才能形成兩派,異議最多,有的人說諸葛武侯用兵如神,有的說諸葛不會帶兵打仗;典型的陳壽評價諸葛“善於內政,而不善於出奇某”從而讓很多人認為諸葛不善於軍事,因為陳壽是晉朝人,對他評價是很靠譜的,但是我認為說諸葛武侯不懂軍事的人是不懂歷史的人,理由如下:第一,陳壽不是軍事家,他只是寫書的,不懂得軍事,要懂軍事他就是將軍了,所以他的結論單單是從諸葛的北伐結果來看,不足以說明諸葛的軍事才能;第二,陳壽對司馬懿的軍事才能評價奇高,說其是出色的軍事家,善於出奇某,後期打敗了諸葛。從這裡可以看出,陳壽對司馬懿的軍事才能是肯定的,對諸葛的軍事才能是反對的,這裡就產生了一個矛盾!什麼矛盾呢,歷史矛盾,同一個人對兩個軍事家有不同的評論,然而這兩個軍事家卻又是敵人,既然是敵人那就能從其戰績看出誰的軍事才能高,從《晉書,司馬懿篇》可以看出,司馬懿與諸葛交戰幾次,司馬懿都以失敗告終,損失幾員大將,後守城不出,任憑諸葛怎麼侮辱,不出城,想想司馬懿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兵力數倍與諸葛有個理由不出站,讓蜀國大軍在魏國的土地上種地,隨意進出魏國境內。諸葛死後司馬懿還成功留下“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的千古恥笑,縱觀古今,有哪位軍事家打過如此恥辱的仗,從這裡就可以看出,諸葛與司馬懿的軍事才能誰高誰低,而陳壽對這兩個人的軍事才能評論卻很矛盾。所以後人軍事家對陳壽評價諸葛武侯的軍事才能是否定的,這也是諸葛為什麼能入唐朝武廟十哲的原因之一。
後面諸葛武侯的文采,品質,發明啥的,都不說了,就談小編說的,諸葛真的是阻礙一統天下的絆腳石嗎?這個我的答案是否定的,理由如下:諸葛即使不出山,曹操也很難一統天下,沒有諸葛,赤壁之戰不可避免,周瑜依然能戰勝曹操,正如魯肅說的,形成二分天下,那麼戰爭將不斷,百姓依然陷入水生火熱之中;所以諸葛出山的目的是一統天下,解救百姓,然而諸葛的目的是沒有錯的,諸葛雖然沒有一統天下,起碼讓蜀華人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諸葛北伐有人說是窮兵默讀,這個明顯是錯誤的,諸葛北伐,蜀國百姓依舊安居樂業,吃的好,住的好,蜀國治理的有條有理,蜀國百姓對諸葛武侯有的只有稱讚,沒有怨恨,就連被諸葛貶為庶人的李嚴,在諸葛去逝世後,他一直希望被諸葛重新重用,心存希望,但是一聽到諸葛走了的訊息,他沒有希望了,最終抑鬱而終。反過來說諸葛如果是阻礙一統天下的罪人,那麼歷史為什麼還要稱讚諸葛武侯,為什麼還要崇拜諸葛武侯,說明諸葛武侯的做法是正確的,是人們嚮往的做法,如果不是,那為什麼後人還要神話諸葛武侯,學習諸葛武侯。這個一眼就看的出來,人們向來都是學習好的榜樣,何必去黑諸葛武侯,總是去找諸葛武侯的缺點來降低諸葛武侯在人們心中的地位,這種行為是可恥的,請大家不要學習這種行為!
-
5 # 萌大叔來了
你的問題自相矛盾!而且錯誤百出,問題就不對!諸葛亮就沒有一統天下!一統天下的是司馬炎!第二個問題,從東漢董卓亂政開始,甚至桓靈二帝起,黨錮之亂,黃巾軍起義,開始,東漢就是一團亂了!哪來的繁華盛世?要想清楚諸葛亮,就自己百度去!?
-
6 # 知常容
任何東西任何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都會有不同的效果,我們先不談諸葛亮,我們以秦始皇為例。
站在我們的角度看,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雖然秦朝短短15年,但是他奠定了中國2000多年的制度的基礎也為中國走向統一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但如果站在當時老百姓的角度,他是一個暴君,為了修建長城,竭盡民力,收天下百姓之兵,百姓苦,秦已久。
諸葛亮同樣也是這樣。站在大一統的角度,諸葛亮他就是維護了割據,如果諸葛亮才能不好的話,可能魏國統一天下更早。這樣的話有利於天下一統。站在蜀漢方面的話,他為蜀漢,竭盡全力鞠躬盡瘁,最後病死五丈原。可以說是歷代官吏的典範。
如果站在儒家的角度來說,他是一個完人。他立德,立言,立功。他實現了所有儒生的理想,帝王師。他品格高尚,為相十幾載,專而不橫,一身清廉。死後無遺財。教子有方兒子也是一個廉潔守法,忠義之士。
治蜀有方,百姓爭相傳頌。最後來,凡是有好政策,都說是諸葛瞻他弄的,因為懷念諸葛亮。美瞻。
回覆列表
縱觀泱泱五千年曆史,終究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再強大和一統的王朝總是會有一個內部腐敗機制衰亡的過程,而出現分裂後,割據政權往往並不甘於墨守成規,往往以統一天下為政治口號而進行攻伐兼併,或處於自身區域的缺陷而不斷進取以自保。
回到本題,曾經繁榮昌盛的大漢王朝給過我們四百年的安定生活,到了後期桓靈時代,由於政治機制的腐爛,外戚和宦官干政導致皇權外落,天下有野心的臣子均割據地盤,而個個均不甘於安於現狀而互相討伐使之民不聊生。諸葛亮所輔助的劉備也是其中的軍閥之一。而當劉備軍事政治集團佔據了一隅之地後,必不甘拱手讓人,且更願進取天下,實現個人野心。所以有了白帝城託孤,諸葛亮作為重要輔臣繼續維持分裂狀態並不斷攻伐。
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濱莫非王土,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野心。隨之才會有較好的政治體制能給廣大民眾帶來富庶安定的生活。而分裂狀態的攻伐血戰又是避免不了的,關鍵是我們需要看看統一後的政權是否能推動社會的進步,現在看來,曹魏沒能擔當起天下的大任,司馬晉朝雖然短暫統一了中國,但很快因其政權自身的嚴重問題使天下重回戰亂。
諸葛亮是否有治理全天下的才能,目前不得而知,試想,如果他服務的政治集團若真的統一天下了,是否可能在一定時期內讓國家保持統一民生安定,為未可知。
既然分裂狀態的攻伐不可避免,我們就不能站在現世的目光去評價諸葛亮的行為,因為他未能成功,所以他是否推動了天下統一和繁榮盛世的提問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