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品鏟史官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

    一開始是不想搞,後來是搞不成。

    在“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件事情上,袁紹的態度發生了三次轉變,首先是不屑一顧,後來是猶豫不決,最後是想而不能。

    一、不屑一顧

    袁紹:說出來你們不信,一開始我是不願意承認漢獻帝這個天子的。

    袁紹與漢廷的淵源比曹操等梟雄要早得多,早在漢少帝時候,就已經是掌握京畿大權的司隸校尉了。

    在袁紹眼裡,漢獻帝不是正統的天子,漢少帝劉辯才是。

    為什麼呢?

    東漢末年,外戚、士大夫、宦官三股勢力左右著朝堂。而桓靈時期,宦官憑藉皇帝的寵信,力壓外戚和經儒士大夫,成為朝堂第一大勢力。

    然而,宦官制造黨錮之禍,徹底站到了士大夫的對立面。這給了外戚以可乘之機。

    外戚與士大夫本就有著類似的政治訴求,因此大將軍何進趁機拉攏士大夫,與士大夫共同對付宦官。

    靈帝去世時,何進傾向於少帝劉辯,而漢獻帝劉協是宦官們的扶持物件。然而,第一局何進勝利了。

    這跟袁紹有啥關係呢?

    袁紹早年就跟黨人走的很近,還因此遭到宦官集團的封殺。後來又成為何進的心腹。因此,袁紹在政治上也是傾向於劉辯的。

    加上後來,劉協乃是士大夫公敵董卓所立,而董卓又殺了袁氏家族在京城的全部人眾。袁紹更加不願意承認漢獻帝的合法地位了。

    酸棗聯盟逼退董卓之時,袁紹是有機會西進,迎接漢獻帝的,但是他沒有這樣做。

    在給袁術的一封信中,袁紹說出了他的理由:“西京有幼帝,無血脈之屬”。從血脈上詆譭劉協,就是變相的不承認劉協的天子地位。

    因此,早期的袁紹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件事,是不屑一顧的。因為政治立場問題,他並不願意承認漢獻帝這個天子。

    二、猶豫不決

    然而,援立劉虞的徹底失敗,和酸棗聯盟的瓦解,使得漢獻帝成為華夏大地上唯一的漢室天子。

    雖然一直再權臣的手中轉動,但漢獻帝這位天子已經逐漸得到了華夏大地上諸侯們的承認,其合法地位再也無人可以動搖。

    公元195年,漢獻帝劉協離開了長安的權臣之手,在董承等人的護送下,狼狽東行。

    這時的劉協,除了皇帝的名號,幾乎是一無所有。如此良機,正是諸侯們“挾天子以令諸侯”夢寐以求的。

    距離漢獻帝最近的是袁紹和曹操,他們手下的謀士也都同時看到了這個巨大的機會。

    袁紹的謀士沮授,早在191年就曾為袁紹制定戰略規劃,一統河北之後,就應該西迎皇帝大駕。

    而現在的河北已經基本在袁紹掌控之中,又面臨著如此絕佳的機會,沮授急忙向袁紹獻策,迎獻帝,都鄴城。

    然而,以淳于瓊為代表的部分將領和謀士卻認為,漢室已經衰微,是靠實力逐鹿的時代,天子反而成為政治包袱。

    袁紹之前曾答應過沮授迎大駕於西京,但現在卻猶豫了。

    但在袁紹猶豫的時候,有人卻搶先下手了。

    曹操帳下,荀彧以晉文公迎周襄王、劉邦為義帝發喪的例子勸曹操接納獻帝,同樣,其他絕大多數將領和謀士,認為漢獻帝無用或是政治累贅。

    然而,曹操力排眾議,決定親率大軍迎獻帝於洛陽。第二年,將獻帝遷於許縣。

    袁紹的猶豫不決喪失了再次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機會,但直到曹操迎接漢獻帝的時候,袁紹也沒覺得“挾天子以令諸侯”有什麼作用。

    不過很快,袁紹就改變了這種看法。

    三、想而不能

    曹操得到漢獻帝以後,拉起了天子的大旗,確立了戰略上的優勢。這並不是一句空話,他得到了很多實惠。

    首先是實力的增長。多次征戰仍舊烽煙四起的河南之地,現在因為天子的緣故徹底臣服於曹操的腳下,關中許多諸侯也開始對曹操表示臣服。

    其次是政治優勢,比如對袁紹,曹操以獻帝的名義指責袁紹私相征伐、不勤王事,因此封自己為大將軍卻以袁紹為太尉;又令關東的呂布、曹操、袁術等諸侯相互征伐,自己坐收漁利。

    雖然漢室沒落,但天子這杆大旗卻開始在曹操手中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

    袁紹有些後悔了。特別是天子的指責詔書,袁紹不得不上書辯解,同時曹操也讓步將大將軍授予了袁紹,而自己退居司空之位。

    但這種政治上的仰視,卻袁紹十分的難堪,袁紹天真的以為曹操還是以前那個小弟,命令他將獻帝移到鄄城來,以方便自己控制和影響漢獻帝。

    曹操何等精明,自然不會看不出來袁紹的伎倆。他斷然拒絕了袁紹的要求。

    事實上,從這時候起,曹操才是擺脫袁紹的影響,走上了獨立自主的軍閥割據道路。而這一切的開始,都是他在洛陽迎回來的那個虛名天子。

    遷都之計證明袁紹看到曹操因為利用天子而發展迅速,已經轉變過來,也想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到嘴裡的肥肉怎麼可能吐出來,曹操沒有再給他任何機會。

    所以,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對於挾天子而令諸侯,袁紹是想而不得。

  • 2 # 醉美木瀆

    漢末的各路諸侯,早就拋棄了儒家的政治倫理,大家都是實用主義者,迎不迎漢獻帝關鍵都不是忠不忠心,聰不聰明,關鍵是有沒有用。

    王者風範,狗屁!沒了兵馬錢糧,我連吉祥物都不如

    小弟的逆襲——沒有漢獻帝,曹操很難擺脫袁紹的控制而獨立

    且不論能不能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曹操原本是袁紹勢力的附庸,或者說在創業初期,作為贅閹遺醜的曹操必須藉助“四世三公”名滿天下的袁紹影響力招兵買馬。但是曹操是袁紹小弟這件事是天下公認的,袁紹也曾經直接調動曹操手下的旁系勢力遠征豫州。但是曹操不老實,總是想揹著老大袁紹另搞一套,也是天下英雄皆知的。“三國志”裡就記載了一句董昭勸張楊的話,原文是這樣的:

    袁、曹雖為一家,勢不久群。曹今雖弱,然實天下之英雄也,當故結之。

    這句話資訊量很大,首先,袁紹曹操是一家,袁紹勢大自然是老大,曹操就是依附袁紹的小弟;其次,曹操這個小弟不老實,仗著有點本事,早晚要自立。

    我這輩子,打工是不可能,一定要自己當老闆

    袁紹自立,打著自己“四世三公”的旗號就行,並且袁紹還有著“關東軍盟主”的頭銜,對於擴張期的袁紹來說,這足夠用了,他用不著漢獻帝這面破旗。袁紹自己說的也很清楚,把漢獻帝弄到自己身邊會很麻煩,有事要不要彙報,不彙報不合適,彙報了那到底誰是老大。

    曹操則是不一樣,曹操既沒有“四世三公”的家世,也沒有關東聯軍盟主的頭銜,很難讓那些驕傲的世族大家臣服於自己,就算勉強使用武力壓制,只要壓力一送,這群人就會跳出來造反。

    曹操徵徐州,結果在自己的大本營兗州,陳宮就聯合呂布造反,聲勢浩大一度到了除了鄄城、範縣、東阿縣三個地方,兗州皆反的地步,曹操費了好的力氣才平定叛亂。因此,曹操此時急切的需要一面自己的旗幟,恰好此時漢獻帝下詔天下諸侯勤王,兩人可以說是一拍即合。

    贅閹遺醜和皇帝天然親近,“四世三公”看不起董卓立的皇帝

    漢獻帝是董卓所立,袁紹是討董聯軍首領,袁紹一直對漢獻帝的合法性有質疑。在諸侯聯軍討董的時候,袁紹主導過另立皇帝的政治事件。只是袁紹想立的劉虞不敢接這個活,袁術想自己當皇帝不願意摻和這事,方才作罷。

    都說宦官不可靠,諸侯呢?連朕的死活都不管

    這事漢獻帝不會不知道,袁紹,漢獻帝連面和心不合都很難做到,兩人要是放在一起,肯定得鬥得和烏雞眼一樣,這點袁紹自己沒有明說,明眼人卻都看的明白,對於董卓來說,最好的結果是漢獻帝沒人搭理,活活餓死,只是他沒想到自己的小弟曹操會急不可耐的跳出來。

    曹操的祖父是宦官,這裡不要再討論親不親生的問題,在古代過繼那是相當嚴肅的事情,過繼了那就是親生的,一樣的株連,一樣的繼承權,那就是和親兒子一樣一樣的。曹操的父親又透過花錢買官,衝破世家大族的壟斷,過了把“三公”的癮,雖然不光彩,那也要感謝皇帝的“政策好”。

    我奮鬥了10年,才有機會和你一起喝咖啡

    所以對於漢獻帝來說,曹孟德遠比袁本初可靠。關鍵是曹操還很會做人,雖然漢獻帝落魄至此,飯都吃不上,身邊的大臣,宦官都餓死了一波又一波。但是曹操給漢獻帝準備的東西,都是當年皇帝給他祖父曹嵩的。話說的也很漂亮:“這是當年先皇賜給我家的,我不敢用,現在還給陛下。”

    一方面全了皇帝的面子,另一方面這些賞賜也是曹家忠心耿耿的證據。所以剛剛結束顛沛流離生活的漢獻帝,不是一開始就對曹操不滿,兩人是過了相當長時間的蜜月期的。

    小弟雖然借勢逆襲,袁紹仍是最強諸侯,袁本初輸在壽命上

    “三個說相聲的站在一起罵街,死了兩個,活下來的那個就是藝術家”——郭德綱

    郭老師這句話說得太有道理了,袁紹就是輸在壽命上,官渡之戰之後袁紹並沒有一蹶不振,曹操也沒實力一鼓作氣,直取袁紹老巢。回到冀州後,袁紹還陸續平定了各處的叛亂,關鍵是天不假年,在建安七年,袁紹病死了。在袁紹病死之後,曹操才棒打落水狗,欺負起袁紹的兒子們。

    小樣,我的起跑線,就是你的天花板

    在這其中漢獻帝起到的作用並不大,漢獻帝是一面旗幟,也就只是一面旗幟,他不是精神原子彈,也不是救世主,曹操要花錢養著他,每天供著他,但是該打的仗一次也沒少打,該流的血還是要流。和袁紹在官渡對峙,對於袁紹來說這是一場殲滅戰,對於曹操來說則是生死之戰。

    在官渡前線,曹操該缺糧缺糧,該失敗失敗,曹操這邊包括漢獻帝朝廷裡的那些官員,私下裡也都在和袁紹眉來眼去,擔心曹操戰敗受到牽連。自然少不了,出賣情報,後來這些情報都被曹操得到了,曹操一把火就燒了,這和大不大度沒多少關係,關鍵是太多了,曹孟德真的不敢查,難道他要把手下的官員都殺了不成。

  • 3 # 聊坐南書房

    袁紹為什麼不搞“挾天子以令諸侯”?那是因為袁紹目光短淺,最終錯失良機,等到他看見曹操成功利用漢獻帝上位後,袁紹才知道,曾經有一個機會擺在他的面前,可他沒有珍惜,但是後悔已經晚了。

    一、 “官二代”袁紹錯失良機

    袁紹和曹操都是“西園八校尉”之一,兩人都出自官宦之家。而袁紹自其高祖父起,四代之中有五人位居三公之位,可謂家世非常顯赫。

    董卓在準備廢掉漢少帝時,想讓袁紹站出來支援自己,而袁紹既不敢參與廢帝,又不敢拒絕董卓,就逃出京城投奔了冀州牧劉馥。由於袁家名聲大、門生故舊多,雖然袁紹是寄居冀州,但他的影響力遠遠大於劉馥。 袁紹被推選為征討董卓的關東聯軍的盟主,併成功的“雀佔鳩巢”,將劉馥的冀州據為己有,這劉馥也真是引狼入室。

    在袁紹擔任冀州牧後,他有了自己的地盤,也有了自己的智囊團隊,而這時候的曹操還在四處打游擊,尋找自己的地盤,可以說實力和袁紹還不能相提並論。這時候的袁紹也是志得意滿,想幹一番大事的。

    袁紹向他的謀士沮授尋求發展之道,他說:

    今賊臣作亂,朝廷遷移,吾歷世受寵,志竭力命,興復漢室。然齊桓公非夷吾不能成霸,勾踐非范蠡無以存國。今欲與卿戮力同心,共安社稷,將何以匡濟之乎?

    這裡可以看出袁紹是將自己比作齊桓公和勾踐的,說明他還是自視甚高的。他需要像夷吾和范蠡一樣的人來輔佐他。而袁紹所面對的沮授,可以說是當時不可多得的一等謀士,史書記載他“少有大志,多權謀”。別的不說,就說他隨後為袁紹出的主意,就可以看出他真的是“高,實在是高!”可惜他跟錯了主子。後來,沮授在袁紹兵敗後,被曹操所俘,沮授拒絕投降曹操,被曹操處死。我們看沮授不但有才、忠心,而且非常有氣節。

    沮授給袁紹的建議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比曹操要早的多。沮授對袁紹說:

    雖黃巾猾亂,黑山跋扈,舉軍東向,則青州可定;還討黑山,則張燕可滅;回眾北首,則公孫必喪;威脅戎狄,則匈奴必從。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眾,迎大駕於西京,覆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以此爭鋒,誰能敵之?比及數年,此功不難。

    我們看,沮授為袁紹的發展給出了詳細的計劃,對每一個敵人都給出了具體的對策。最關鍵的就是提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計劃。袁紹聽後也是熱血沸騰,連連說:“此吾心也。”袁紹任命沮授為監軍、奮威將軍。

    可惜的是袁紹只完成了沮授的第一步計劃,清剿了冀州魏郡一帶的黑山軍。而後邊的計劃,袁紹就慢慢的越來越走樣了。特別是迎漢獻帝的事,袁紹認為沒有必要,他覺得將皇帝請來,事事還要請示,很不自由,另外他還擔心會影響他將來宏偉的計劃。

    袁紹雖不打算迎漢獻帝,但他卻又準備另立新君,擁戴幽州牧劉虞為帝,也許是袁紹的權宜之計。但是此舉不但遭到曹操等大多數軍閥的反對,還遭到劉虞本人的拒絕,最後不了了之。

    等到勢力逐漸壯大的曹操將漢獻帝迎到許都後,袁紹才醒悟了過來,但為時已晚,錯失了大好時機。

    二、本來實力最強的袁紹,敗在了曹操的手下

    在討伐董卓的隊伍中,袁紹的發展最早,其旗下聚集的謀士也最多,兵力也最強大。在曹操還沒有發展起來的時候,也就是袁紹和袁術兄弟倆實力相當。隨著,袁術狂妄的稱帝,成為眾矢之的,很快就被別人打得逃無可逃,臨死想喝口蜂蜜水都沒有。

    在袁術死後,各地軍閥已沒有可以與袁紹抗衡的了,不久袁紹又擊敗了公孫瓚,其實力更是大增。如果照此發展,袁紹實現他成為齊桓公、勾踐的願望不是不可能的。

    但是袁紹生性驕傲,又剛愎自用,最關鍵的是他做

    事缺乏果斷,總是猶豫不決。而且,袁紹雖然兵多,但卻有量無質,而且由於袁紹經常政令不一,非常隨意,導致了屬下怨聲載道。

    曹操藉著天子的名號,為自己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勢力也得到了發展,但是與袁紹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袁紹在擊敗公孫瓚後,就開始要拿下曹操,曹操對此非常擔心,不敢和袁紹硬碰硬。但是曹操手下的謀士荀彧、郭嘉和賈詡為曹操分析了袁紹的情況,鼓勵曹操和袁紹決一雌雄。

    曹操的謀士荀彧和郭嘉都是來從袁紹處投奔的曹操,可見袁紹是多麼的不會用人,這麼一流的謀士就隨隨便便到了敵人的陣營。而袁紹手下重要的謀士沮授,此時卻因為袁紹聽信讒言,將其革職,不得參與軍務了。兩下相比較,就看出袁紹和曹操的高下了。荀彧、郭嘉和賈詡三人,為打消其他人對與袁紹對抗的顧慮說:

    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

    三人對袁紹的內部情況瞭如指掌,逐個進行了分析,極大的鼓舞了曹操所部的信心。而荀彧和郭嘉還對雙方的戰鬥情況進行了預判,荀彧做出了四勝四敗的預測,而郭嘉則做出了十勝十敗的預測,都是預測袁紹敗而曹操勝。戰爭還沒有開始,就令曹操彷彿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袁紹與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最終曹操在烏巢火燒袁紹的糧草,導致袁紹大軍的慘敗,在曹操的一路追殺之下,袁紹率領殘兵敗將逃到了黎陽,得以暫時喘一口氣。一生高傲的袁紹,何曾受過這種氣呀!不到兩年,袁紹就抑鬱而終。

    袁紹臨終前,也沒有將後事安排好,導致三個兒子反目成仇,曹操藉機將袁紹的幾個兒子殺的乾乾淨淨。這曹操還真是狠,對自己兒時的朋友袁紹,絲毫不手軟,連他的兒子都沒有放過,真是“無毒不丈夫”啊!

  • 4 # 君山話史

    大家都知道,曹操因為“挾天子而令諸侯”,掌握政治上的主動權,從普通軍閥一躍而成為最有實力的軍閥。當時實力最強大的袁紹,更有機會把皇帝捏在手心,為什麼他沒搞挾天子這一套把戲呢?

    說來就是一句話:袁紹太笨了。

    袁紹不是沒有機會,而是硬生生把機會給錯過了。

    第一,沮授勸袁紹迎天子

    其實,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前,袁氏集團裡的智囊沮授就向袁紹提出過相類的建議。沮授的建議大意是這樣:將軍世代為國家重臣,以忠義而聞名於世,如今朝廷衰敗,宗廟殘毀,各州郡雖以義兵相稱,實則相互圖謀,沒有憂存社稷、安撫萬民的志向。如今冀州粗定,兵強馬壯,士人歸心,正好可以西迎聖駕,就都鄴城,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兵馬以討伐不服從朝廷之人。倘若這樣,試問天下誰能抵擋呢?

    當時袁紹是諸軍閥中實力最強的,如果他想迎奉漢獻帝,哪輪得到曹操呢?可是沮授如此好的建議,為什麼袁紹去拒絕呢?

    第二,郭圖、淳于瓊等人反對沮授的建議

    首先,是來自部下郭圖、淳于瓊等人的反對。

    袁紹麾下謀臣武將是很多的,可是他有一個毛病,好的謀士說的他幾乎都不聽,差的謀士說的,他幾乎都接受。我想這裡大概有個心理性格因素在作怪,袁紹似乎對智謀高於自己的人,總有某種莫名其妙的偏見。

    郭圖這個人,大家翻翻史書就知道,幾乎沒提出一條好的計策,偏偏袁紹老愛聽他的。郭圖、淳于瓊反對的理由是這樣的:漢室衰微已久,想要中興可謂難矣。況且天下英雄並起,各據州郡,聚集兵眾動輒萬計。正所謂秦失其鹿,先得為王。若把天子迎到身旁,動輒要上表奏請,若聽命皇帝即權力輕,若不聽命又有抗旨之名,這並不是好的計謀。

    沮授的建議明明是真知灼見,到了郭圖等人那兒,卻成了壞的計謀。

    第三,袁紹為什麼聽郭圖、淳于瓊?

    我們來分析一下,郭圖、淳于瓊的看法有沒有問題。

    郭圖等人認為,迎奉天子,等於是給自己上了一個緊箍咒,本來袁紹軍閥當得好好的,誰也管不了,突然來個皇帝,做事情豈非就受限制了呢?如果迎來皇帝,又不聽從皇帝的命令,那麼就會落得個“抗旨”的口實,容易被敵人抓住把柄。

    乍聽起來,似乎有那麼一點道理。

    可是我們從後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實來看,郭圖說的這兩條,都是不存在的。

    其一,漢獻帝根本就沒有任何權力,以前受制於董卓、李傕、郭汜等軍閥,早就是一條落水狗,就算袁紹把他迎來,又如果有限制袁紹的權力呢?

    其二,只要控制了皇帝,袁紹的命令就是皇帝的命令,哪來的因不聽從皇帝而落個“抗旨”的口實呢?後來曹操控制天子後,所釋出的詔令,無一不是曹操的旨令,哪一條是皇帝的旨令呢?曹操就是利用這個特權,以皇帝的名義不斷下詔責備袁紹,搞得後來袁紹十分被動。

    因此,郭圖等人說的,是沒有道理的。

    第四,袁紹的真實想法是什麼呢?

    除了以上分析之外,我們還要搞清楚袁紹的真實想法。

    郭圖這個人沒什麼水平,為什麼能得到袁紹的信任呢?恐怕是他比別人更加摸得清袁紹的真實想法。袁紹自己有什麼打算呢?他想自立為皇帝!

    明白了這一點,就知道為什麼袁紹會接受郭圖等人的建議,而拒絕沮授的建議。若是自己迎回漢獻帝,功勞再大也只是個臣子。何必呢?不如伺機而動,自立天子,豈不快哉?故而袁紹聽從郭圖等人的看法,對沮授的建議置之不理。

    從後來的歷史看,沮授的觀點是對的。袁紹後來果然想當皇帝,但是由於得不到部將們的支援,最終只能作罷;同時,他也喪失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機會,最終被曹操成功地反超。

  • 5 # 清風鑑史

    其實那個時候的袁紹也想過這個事兒,手底下的大臣們也是跟他提過,只是當時的袁紹看不上劉協罷了,不想留在他的身邊為他所用。當時袁紹這個人,那可是不一樣,家裡那可是家大業大,他打小就出生在名門望族裡,手裡的政治資源那更是非常的厲害,從他祖父那一輩起四代人中就有五個人是當時的丞相太尉等,而他自己比他們更厲害。

    袁紹那個時候憑藉自己的才能,在還不到二十歲的時候就已經是當時的縣長了,後來的六年裡,因為當時母親去世的緣故,拒絕了當時朝廷當時的邀請,選擇了過清淨的日子,後來黃巾起義了那時候的他受到當時大將軍何進的邀請這才進宮去,當時的袁紹也是想通過當時何進的地位除去那些腐敗的宦官,來凸顯出他們袁家的地位出來,何進也是對袁紹非常的信任,兩個人的關係那也是就跟親兄弟似的。

    後來何進被殺害了,袁紹得知這個訊息後非常的傷心,發誓一定要為何進報仇,他就叫上了他的弟弟,一起指揮他手下的那些士兵區區宮裡斬殺那些宦官,不管是年紀大的,還是年紀小的,只要看見就必須得殺就連那些不長鬍子的都讓袁紹給殺了。

    那時候的董卓仗著自己的地位非常高就想立別人當皇帝,袁紹那個時候就不同意了,董卓氣急敗壞的罵了他一頓,可是到最後也是拿當時的袁紹沒有任何辦法,董卓死後,天下的英雄那是揭竿而起,曹操把當時的漢獻帝扶持到了許都,袁紹確實沒幹,袁紹那也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但是他卻沒有這麼做,因為他知道當時的小皇帝就算是再小,那也會有長大的那一天啊,萬一以後再給他安上個不義的帽子呢,挾持那個小皇帝很簡單,能讓手底下的大臣們都聽自己的那就難了。

    當時的漢獻帝對於袁紹來說根本就不算什麼,也不想扶持小皇帝,雖然說他的野心很大,但是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只可惜當時的他急著繼續擴充自己的勢力在前線作戰,也是實在是沒有什麼經歷去接管當時的漢獻帝了,再者說了當時有著曹操這麼一個強大的對手,能夠成功的機率也是很小的。

  • 6 # 小義老師扯歷史

    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是成功的,既佔領了正義的大旗,做什麼事情都是“奉天子詔”,師出有名,與曹操作戰的諸侯軍閥總覺得有些理虧,同時,天子這面大旗也為曹操招攬了忠於漢朝的四方英才,加上曹操唯才是舉的人才政策,最終造就了曹操的成功。

    其實,袁紹的失敗是多方面的,袁紹也是被《三國演義》摸黑非常嚴重的歷史人物,他最終是敗於曹操,但是絕非等閒之輩,袁紹之所以沒有搶漢獻帝,也是個正確的選擇。漢獻帝貴為天子,剛開始不是任人魚肉的,他和曹操剛開始可以說是合作關係,曹操不敢對漢獻帝有半分不敬,地盤和軍隊雖然是曹操的,但是朝堂之上曹操絕對不敢放肆,忠於漢室的大臣很多,君不見董卓之事乎。

    另一方面,如果漢獻帝不配合,是個很棘手的問題,很容易把自己變成漢賊,曹操最後就是被定義為漢賊了。沒有漢獻帝,發展速度可能會慢一些,但是絕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7 # 山頂的太陽

    1.袁紹手下內部分歧:沮授 、田豐建議挾天子,郭圖、淳于瓊等堅決反對,兩派勢利互不相容。

    2.袁紹認為自己實力雄厚,不需要利用天子之名。

  • 8 # 南宮雁門

    袁紹不搞挾天子以令諸侯那一套是他沒有哪個眼光。

    袁紹當時在朝中做官的時候曾與曹操一起在大將軍何進手底下做事。當時何進想清除宦官勢力。曹操說一個獄吏就夠了。結果何進笑話曹操是宦官的後人所以給宦官說情。當時何進想讓諸侯帶兵進京清理宦官勢力,而袁紹也覺得只有這樣才能把宦官勢力清除乾淨。結果董卓進了京城導致天下大亂。

    後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袁紹由於四世三公,實力又是最強的一個所以他擔任十八路諸侯的盟主。在打敗董卓後不乘勝追擊。只顧自己的利益。曹操雖然獨自帶兵追擊董卓中了埋伏兵將損失慘重。但是當時如果袁紹讓諸侯聯軍一起追擊董卓的話肯定就不會有曹操這種失敗。討伐董卓一場也沒有徹底的消滅董卓,還是最後王允用計殺了董卓。

    當時曹操去迎接天子的時候他也是知道這件事。但是他卻沒有與曹操爭奪天子的意思。他沒看到天子巨大的價值!如果看到了他也可以去曹操那裡把天子搶過來,但是他卻始終都沒有那樣做。

    然後就是他身邊的人才。先說他的愛將顏良文丑。他們兩個是袁紹軍中的第一猛將。但是在和關羽對戰中一個回合就輕易的就被關羽給斬殺了。當是和曹操官渡之戰的時候許攸建議他燒曹操的糧草。結果他不聽許攸的。許攸又給他提了別的建議他也沒聽。所以許攸才投靠了曹操。最後曹操派兵燒了袁紹的糧草導致袁紹的大軍很快的就潰敗了。

    由此就能看出袁紹的見識胸襟和能力了。所以也就不難理解他為什麼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了。曹操是袁紹這種靠著家族背景起家的人所不能比的。當時不止是袁紹,很多人都沒有搶奪天子的打算。他們倒是為了一個傳國玉璽爭得頭破血流了。最後孫堅袁術相繼死在了傳國玉璽手裡。由此可見曹操的眼光是多麼的長遠。

  • 9 # 趙公

    那一日曹操和劉備青梅煮酒論盡天下英雄,劉備稱袁紹為天下英雄。曹操笑著評價道:“色厲而膽薄,好謀而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這短短的幾句話將袁紹的所有品性點評的入木三分。在世人眼中袁紹祖上四世三公,年少有為,可在曹操眼中他連一個英雄都稱不上。而袁紹沒有將漢獻帝迎接到自己的領地的原因,也恰到好處的被曹操這幾句話概括完整了。

    東漢末年,雖然天下大亂但漢朝皇室餘威仍在。西涼刺史董卓即使擁有20萬大軍,也還是靠著少帝劉辯做擋箭牌才得以進入洛陽城。當董卓面對十八路諸侯不得不逃回長安城時,仍然不忘記帶著漢獻帝劉協做人質。

    此時的漢朝皇帝雖然僅僅是一個國家的象徵,但卻絕對不能沒有他,各路諸侯即使手下軍隊再強勢,也只有擁有皇帝的旨意做事才能夠名正言順。哪怕董卓死後,李傕、郭汜反目成仇,仍然不忘記搶奪漢獻帝。

    靠著國舅爺董承的保護,漢獻帝得以逃出李傕、郭汜的魔掌。此時的漢獻帝向東方各路諸侯頒發詔書,命令他們前來勤王。處在鄴郡的袁紹距離漢獻帝最近,可袁紹卻十分猶豫要不要去迎接漢獻帝,他手下的謀士也分為兩派。許攸認為一定要將漢獻帝迎接到自己的領地上,才能做事名正言順,可郭圖等人卻認為漢獻帝只不過是一個累贅,將他接來只會束手束腳。

    正當袁紹猶豫不決的時候,曹操已經率先將漢奸帝迎接到了自己的領地許昌,並且以天子的名義封袁紹為大將軍。此時的袁紹才恍然大悟,原來將漢獻帝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了,但誰讓他好謀而無斷,見小利而忘命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用的比較好的修圖軟體,手機版?